九、唐代宦官权力为何这么大?
唐代名人辈出,但若说到宦官,权宦仇士良必然榜上有名。《新唐书》曾这样评价他:“士良杀二王、一妃、四宰相,贪酷二十余年,亦有术自将,恩礼不衰云。”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计”便是唐文宗为诛杀仇士良而设下的,最后却以失败收场。文宗驾崩后,仇士良拥立李源(chdn)登基,此后权势更盛。
这段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呢?唐代宦官又为什么有如此大的权力?
唐文宗的除宦计划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宦官专权的情况并不鲜见,汉、唐、明三朝尤为典型。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如此总结:“东汉及前明宦官之祸烈矣,然犹窃主权以肆虐天下。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入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
唐中后期,宦官擅权,甚至左右着皇帝的生杀废立。唐宪宗年间,宦官势力就在立储上有着重要影响。在立储人选上,长子李宁和次子李辉(yun)年龄较长,但母族卑微;三子李宥(ybu)晚出生几年,但母妃郭氏出身尊贵,是郭子仪的孙女。
虽然让李宥当太子的呼声很高,但宪宗起初还是立了李宁为太子,不过李宁两年后就去世了。当时深得宪宗宠信的宦官吐突承璀就建议按照长幼顺序再立李愕,但郭氏一系在朝中的支持者不少,最终三子李宥顺利登上太子之位,并改名为李恒。
但立储之争并没有就此作罢,吐突承璀暗自谋划改立李辉,而宦官中身居高位的梁守谦和王守澄等人则是太子李宥的支持者。宪宗晚年滥服丹药致使身体情况恶化,于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暴毙。王守澄、梁守谦等人立即拥立太子登基,也就是唐穆宗。而措手不及的吐突承璀和李辉最终被杀。
穆宗即位后,对有着拥立之功的王守澄、梁守谦等一批宦官委以重任,但他在位时间并不长,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正月就病故了。而后,穆宗长子李湛继位,即唐敬宗,但他在位不久就被宦官刘克明等杀害。刘克明准备迎宪宗之子绛王李悟入宫为帝,但王守澄、梁守谦指挥神策军入宫,杀死了刘克明和李悟,拥立穆宗次子、敬宗之弟李昂为帝,即唐文宗。
文宗虽是由宦官拥立,但鉴于父兄的遭遇,他意识到其中利害,便想要翦除宦官权力。《旧唐书》载:“而帝以累世变起禁闱,尤侧目于中官,欲尽除之。”
宦官势力正盛,想要压制并不容易,而且当时朝中的“牛李党争”正烈,文宗便自行物色人选,准备除掉王守澄等权宦。文宗发现出身贫寒的翰林学士宋申锡忠实谨慎,值得信任,所以就让他私下联合官员筹谋此事,并许诺提拔他为宰相。
后来,宋申锡升任尚书左丞,随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居宰相后,宋申锡加快了诛除王守澄等人的计划。但由于消息走漏,王守澄先发制人,反过来诬告宋申锡勾结漳王李凑谋反,致使宋申锡被贬为开州司马,最终卒于贬所。
这件事之后,文宗并没有放弃除宦的念头,。而是继续物色可用之人。这时,李训和郑注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两人都与王守澄有着密切的联系,不易被宦官怀疑。文宗“以训、注皆因王守澄以进,冀宦官不之疑,遂密以诚告之”。
随后,李训一路升任礼部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郑注由太仆卿升至工部尚书,充翰林侍讲学士。此后,两人经常一起商议诛除宦官的计划,深得文宗信赖。
甘露之变的前因后果
起初,李训和郑注利用宦官内部矛盾,让文宗先擢升仇士良为左神策军中尉,以分化王守澄的权力,又将韦元素、杨承和、王践言等人贬谪赐死,将田全操、刘行深、周元祺、薛士干、似先义逸、刘英俐等人遣去巡边,企图逐个解决宦官集团中的重要人物。
此后,李、郑二人又与文宗商议,采用明升暗降的策略,任命王守澄为左右神策观军容使,兼十二卫统军,借这个虚号夺去了王守澄手中的实权,最终秘密将其鸩杀。在灭宦行动取得重大进展后,李训和郑注又将矛头对准了仇士良等人,便有了后来的甘露之变。
仇士良其人,在顺宗朝就入宫侍奉当时还是太子的李纯,也就是后来的宪宗。宪宗即位后,仇士良成为内给事,并出任藩镇监军使。据传,他当时和元稹还有一段过节。
一次,仇士良夜宿敷水驿,为了和元稹争住上房,竟然出手将其打伤。当时朝中官员奏请宪宗还元稹一个公道,但宪宗不但不为元稹申理,反而贬了他的官。借由这个故事,仇士良的跋扈气焰已可见一斑。
后历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仇士良一路做到了左神策军中尉这个手握兵权的要职。在王守澄失势后,仇士良成了宦官集团中数一数二的人物,当然也成了李训等人接下来准备诛除的对象。
在正式行动前,李训先进行了一番部署,奏请文宗任命王瑞为河东节度使,郭行余为邠宁节度使,让罗立言暂代京兆尹,让韩约任金吾将军,以此来保证行动所需的兵力。
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文宗在紫宸殿面见群臣,金吾将军韩约上奏说,左金吾仗院的石榴树夜晚有甘露降下。甘露在当时被视为祥瑞之物,于是文宗及众臣便来到了临近的含元殿。文宗先让宰相和中书门下的官员前去查看,李训回来后却说不能确定是否为真的甘露;随即文宗又让左右神策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率人前去查看。
仇士良等人来到左金吾仗院后,警觉地发现这里有伏兵,于是惊慌返回含元殿。双方交手后,宦官得以控制文宗,并将其带回宫中。李训见大事不妙,就换上了随从官吏的绿色官服,骑马出逃。
随后,反应过来的仇士良等人开始大肆报复。宰相王涯、贾镰(sO)、舒元舆均被捕,来不及逃走的两省官员也惨遭屠杀「宫中各司官吏被杀者达上千人,以致“横尸流血,狼藉涂地,诸司印及图籍、帷幕、器皿俱尽”。
李训出逃后也被抓获斩杀,王涯、贾镰、舒元舆被腰斩,一时间四宰相通通遭劫。当时已出任凤翔节度使的郑注本来打算带兵支援,听闻起事失败后仓皇返回,最终也被凤翔监军张仲清杀害。
这次以甘露为由的政变,史称“甘露之变”。经此一事,宦官气焰更盛,而文宗虽未被废,但从此郁郁寡欢。开成元年(公元836年),他就曾无奈地对臣下说:“我与卿等论天下事,有势未得行者,退但饮醇酒求醉耳。”
开成四年(公元839年)十一月,文宗还对当值的翰林学士周墀(chi')说,自己连周赧王和汉献帝都不如。“赧、献受制于强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说罢,文宗甚至“泣下沾襟”,次年正月便抑郁病逝。
仇士良的命运走向
文宗病重时,立了兄长敬宗之子李成美为太子,并密令宰相李珏和宦官刘弘逸等奉太子监国。但仇士良、鱼弘志等人为占拥立之功,矫诏改立文宗之弟颍王李源(晚年改名李炎)为皇太弟,也就是后来的武宗。
武宗即位后,仇士良让他赐死了威胁皇位的陈王李成美、安王李溶以及文宗妃子杨氏。加之“甘露之变”中仇士良的所作所为,《新唐书》对他便有这样的评价:“士良杀二王、一妃、四宰相,贪酷二十余年,亦有术自将,恩礼不衰云。”
有着如此行径的仇士良,最终结局如何呢?
起初,拥立有功的仇士良被武宗任命为骡骑大将军,并封爵楚国公。但武宗心中自有明断,对待仇士良的态度是“内实嫌之,阳示尊宠”,表面上对仇士良尊宠有加,实际上并不信任。而当时李党之首李德裕再次拜相,深得武宗的信赖和重用,这也引起了仇士良的担忧。
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仇士良在神策军中宣扬他们的衣服、粮草将被缩减,还称这是宰相李德裕的意思,借此煽动神策军闹事,以打压李德裕。武宗得知后,便派人传话到神策军中,称“赦令自朕意,宰相何豫?尔渠敢是?”表示这本是自己的意思,还质问神策军怎么敢这样做。
这件事仇士良未能得逞,从此变得更加惶恐不安。第二年,他升任观军容使,兼统左右军,也就是当初王守澄倒台前坐过的高位。对于这样的表面尊荣,仇士良借病推辞,于是武宗就罢免了他的其他官职,只让他做内侍监,负责管理宫廷、侍奉皇帝。但仇士良还是坚持告老退休,武宗最终应允。
仇士良临走前,宦官们为他送行,他还洋洋洒洒地说了一番如何驾驭皇帝的经验,总结起来就是:不要让皇帝闲着,要让他沉迷玩乐,这样宦官才能独揽大权。
《新唐书》载:“士良日:'天子不可令闲暇,暇必观书,见儒臣,则又纳谏,智深虑远,减玩好,省游幸,吾属恩且薄而权轻矣。为诸君计,莫若殖财货,盛鹰马,日以球猎声色蛊其心,极侈靡,使悦不知息,则必斥经术,阂外事,万机在我,恩泽权力欲焉往哉?’”
会昌三年(公元843年),退休不久的仇士良在家中去世,被武宗追封为扬州大都督。但就在第二年,有人举报他家中藏有武器,于是武宗便下了一个削爵抄家的诏令。自认为驭上有术的仇士良,最终在史书上留下了一个奸宦的名声。
宦官专权的制度根源
大反派仇士良死后,便再无宦官弄权的情况了吗?实则不然,就以武宗为例,在他驾崩后,光王李忱(原名李怡)便是在宦官马元贽(zh))的拥立下顺利登基,即唐宣宗。
对于唐代的宦官专政,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如此总结:“始于明皇,盛于肃、代,成于德宗,极于昭宗。”
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在位时期,最有名且最受宠的宦官当属高力士,玄宗还曾说:“力士当上,我寝则稳。”天宝初,他就被授予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并进封渤海郡公。天宝七载(公元748年),再加封骡骑大将军。肃宗李亨还是太子的时候,就称呼高力士为“二兄”,其他诸王和公主叫他“阿翁”,驸马一辈的则称他为“爷”,其地位之高可想而知。
不过,这一时期以高力士为代表的宦官们之所以能够参与政事,主要还是仰赖皇帝的宠信,仍然比较忠诚地为皇权服务。玄宗之后,宦官参与政治、军事的权力逐渐得到了制度化的保障,他们通过担任监军、神策军中尉、枢密使这些要职,成了握有军政实权的核心人物。
宦官监军,虽是始于玄宗时期,但当时不过是在征战期间为“监视刑赏,奏察违谬”才派遣,并非常设。安史之乱后方镇林立,这使得监军一职从临时派遣逐渐变为长期设置。到了德宗贞元年间,“天下军镇节度诸使,皆以内臣一人监之,谓之监军使”。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河东节度使李说奏请为监军王定远铸印。自此,监军置印使得宦官监军更加合法化、制度化,宦官得以名正言顺地干预地方军政。
神策军中尉的设立则让宦官坐稳了中央禁军的统帅之位。直接掌管护卫皇帝的军队,使得宦官能够进一步插手军政,甚至选立皇帝。神策军原本是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建立的一支戍边军队,安史之乱爆发后才被遣调到中原,后来逐渐发展为禁军中的主力,是一支担负着禁卫、征战、管理京畿(ji)关内事务的特殊军队。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唐代宗任命护驾有功的宦官鱼朝恩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知神策军兵马使,于是鱼朝恩就成为禁军的统领。继鱼朝恩之后,禁军统领尚不是固定由宦官担任。直到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爆发了泾原兵变,禁军护卫不力,在德宗逃出长安后,只有宦官窦文场、霍仙鸣等及诸位亲王随行。经此一事,德宗罢免了许多手握重兵的将领。
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德宗任命窦文场、霍仙鸣监左、右神策军,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又任命两人为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直接指挥禁军。此后,神策军设护军中尉两人,中护军两人,以宦官担任禁军统领成为定例。
此外,在代宗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宦官开始“掌枢密用事”,负责承奏传宣,但此时这还不是一个常设职位,只是有固定的地方来放置文书。到了宪宗元和年间,正式设置枢密使二人,后来拥立穆宗的梁守谦就是其中之一。枢密使制的确立,进一步扩大了宦官的职权范围,他们得以执掌机要,进入政治中枢,干预国家大事。
唐后期,两枢密使和两神策军中尉被时人称为“四贵”。宦官掌握军政实权,以致左右皇帝的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