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毛泽东体系:理念与治理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与他的战友们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他已投身于革命近30年,并领导中国共产党近15年。他证明了自己是一个意志坚强、坚忍不拔、深谙中国传统治国方略并久经权力政治和战争现实磨炼的人。
简言之,毛泽东是一位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会因流血和牺牲而退缩的坚强领导人。他的目标极为远大,他不仅要治理中国,而且要变革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本质,以结束国家的贫弱状况,使它在现代世界中赢得尊重。
然而,治理与革命改造是相互对立的。政府的管理只有在一种允许制定长期计划、并拥有愿意为共同目标奋斗的优秀人才的环境中才能最有效地运行。对于一个幅员辽阔、在1949年时拥有5亿人口的国家来说,有效的管理需要建立庞大的机构,尽管这会带来管理上的复杂问题。
相反,革命改造在本质上是动态的。革命者必须保持高度的热情,这很难与平稳的行政管理兼容。革命者倾向于把复杂的管理看作实现其目标的障碍,而公务员则常常要对革命者决策冲动中的热情和缺乏技术专长泼凉水。
毛泽东及其战友们绝非无政府主义者。 [1] 他们承认建立强大的机构来治理中国的重要性。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建立——自清朝灭亡以来第一次——强有力的国家机构,使北京的领导人能够治理全国。他们还相信,中国也必须进行一次工业革命,以获得能使它在国际社会中得到声望和安全的经济实力。
来自极端贫困的内陆地区的中国共产党执掌着行政机构,结果是整个体制中的主要干部大都是那些投身共产主义事业的知识水平很低的农民和军人。多年来,许多受过良好教育、通常具有城市背景的人也确实曾任职于这些机构并使之运转;尽管毛泽东承认有必要容忍这个官僚机构,但他一再地对该机构阻挠他决心推动的各类革命改造的自然倾向进行着斗争。
因此,要了解毛泽东体制下的中国,就需要了解该体制内两个关键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毛泽东个人的革命理想,以及毛泽东及其战友们为治理国家而建立的正式管理体制。这个管理体制极其复杂,本书将在专门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管理机构及其运作程序的第六、第七章中详细阐述。本章仅对这个管理机构进行简要介绍,以便为在第四、第五章中考察1949年后的中国政治提供一个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