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中国(第四版,费正清) - 张理京译

 第一篇旧秩序
  第01章中国景观
   南北对比
   中国的渊源
   人与自然的协调
  第02章中国社会的本质
   社会结构
   早期中国是个“东方式的”社会
   士绅阶级
   中国的文字和文人
   资本主义的不发达状态与商人
  第03章孔孟之道
   儒家原则
   经学正统
   中国的军国主义
   中国式的个人主义
   科学的不发达
   孔孟之道75
  第04章异族统治与朝代的更迭
   游牧民族的征略
   头几个中外帝国
   满人的成就
   朝代的盛衰周期
  第05章政治传统
   官僚体制
   法律
   宗教
   政治传统121
   中国的人文主义
   民间教派与农民起义
 第二篇革命过程
  第06章西方的侵入
   欧洲的扩张面对于中国的扩张
   中国对欧洲的影响
   朝贡制度
   条约体系
   人口问题上的灾祸
  第07章叛乱与复辟
   作为反叛雏形的白莲教
   太平天国
   捻军及其他叛军
   儒家政府的复辟
  第08章维新与革命
   自强运动
   帝国主义与1898年的改良运动
   革命派与维新派
   清廷的改良与共和革命
  第09章国民党的兴起
   探索新秩序
   五四运动
   国民革命
  第10章南京政府
   政治发展情况
   蒋介石的崛起
   走向工业化
   地方政府
  第11章共产党的兴起
   头10年的起伏多变
   毛泽东的兴起
   战时意识形态方面的发展
 第三篇美国与人民共和国
  第12章我们历来的对华政策
   美国的扩张和英帝国
   美国对于中国的两面性
   门户开放政策的演化过程
   美国的贡献和自由主义的命运
  第13章美国的政策和国民党的垮台
   美援与调处
   国民党的垮台
   美国“丢失中国”
   我们的盟友台湾
  第14章人民共和国:建立新秩序
   政治体制
   经济建设
   社会改组
   朝鲜战争与苏联援助
  第15章力求社会主义改造的斗争
   农业集体化
   第一个五年计划
   对知识分子和干部的斗争
   中国在世界局势中的地位
   大跃进
   人民公社
  第16章第二次革命
   毛和他的反对者
   中苏分裂
   官僚主义流弊的滋长
   毛重新掀起革命: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文化大革命
  第17章前景:中国和我们自己
   我国的对华政策以及在朝鲜和越南的战争
   70年代新前景
   从中国的过去看中国的今日
   新秩序问题
  后记新中国的时期
  现代化:漫长艰难的路

对此书的评论

在过去30年,谁也没有比费正清用更清楚、更富于洞察力的笔触写过关于中国的书。这就是为什么此书已经是而且长远是经典的原因。

美前驻日大使E·O·赖肖尔

笔调灵动,文风活泼,兼具令人敬畏的学术成就,……一部有崇高成就的著作。

史景迁

一部恢宏、充满大无畏精神的巨著,与其研究中国的先驱身份相匹配。

安妮·F·瑟斯顿

以极精炼、清晰的风格讲述中国4000年纷扰不宁的历史……含意深邃,引人入胜。

阿诺德·艾萨克斯

它是有思想的人案头必备之书。

《纽约时报》

时几代学者和一般公众,若想获得有关中国的知识并有洞见,一定要读费正清的著作。

哈佛大学出版社

以出神入化的凝炼之笔勾勒了中国文明的成长在今后几十年是一部无法估量的参考书。

《新共和》

对中国政治体制最全面的介绍……旁征博引,充满善意。

《底特律评论》

对于历史学家,它是现代中国的最新历史分析;对于学生,它是关于中国的权威指南;对于外交家和企业家,它成功探索了中美两国间难以捉摸而又最有影响的人类情感脉络。

《中国商业评论》

出版前言

费正清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汉学家。他的著作及其主要观点代表着美国主流社会的看法,对几代美国学者和政治家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出版此套(费正清文集)对国内读者了解海外在中国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冷静看待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颇有意义。由于费正清是西方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看待中国自然也是以西方人的视角,所以,他在书中所表达的观点并不代表我们的认识,甚至有不少观点是我们无法认同的,希望读者在阅读中加以注意。

世界知识出版社

第四版序

E·0·赖肖尔

1948年,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第一版问世之时,深受各界称誉,旋即成为经典著作。“经典”一词本有经久不变之义,但以本书而论却不尽然。经相继修订出版之后,它的内容已经有了增加和发展。在1958年第二版中,增加了共产党的胜利和人民共和国头10年的经历。1971年的第三版进而分析了以后的10年,这一版甚至比第一版更受人欢迎,并重新肯定了以往对此书的评价,证明它不仅是一部经典著作,而且是一部不断赶上时代的经典著作。这一评价对于更往下分析第三个10年的第四版来说,无疑仍将是正确的。

修订版意味着增加新的材料,使之赶上时代,并随着人们因时间的流逝对过去的事件有更清楚的认识,而修正一些解释。作者做了这两方面的工作,但更重要的是,他凭藉新的学术成就,增加了大量新的知识和见解,而这些不仅是关于近代事件,甚至还涉及早期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一直远溯到旧石器时代。费正清做这项工作的条件很好,因为在美国大力推进关于中国问题的研究方面,他的贡献比任何人嘟大,而且他所引证的权威人士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学生,这些人的研究工作曾是他鼓励和指导过的,而且往往指导到作品出版为止。因此在这第四版中,他不仅限于使早先的著作合乎时代,而且还根据新近的研究成果,重新撰写了相当多的章节。

S·威尔斯在本书第一版序言中的第一句说:“哈佛大学出版社向《外交政策丛书》读者们所能提供的书,最适时而又最重要的,莫过于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在刚好30年之后的今天,这话对于第四版来说仍然适用。中国人占全人类1/5以上,而美国人拥有全世界约1/4的财富。这两大国之间的关系,他们彼此的了解或误解,他们的合作或磨擦,将对于决定人类的未来起重大作用。

在过去30年,谁也没有比费正清用更清楚、更富于洞察力的笔触写过关于中国的书。在使美国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传统,中国纷扰不宁的近代历史,以及中国神秘莫测的现状等方面,谁的贡献也没有像费正清那样大。本书由前几版留下来的那些部分,仍闪耀着真知灼见,并又根据新近的研究,有了扩展和加工。凡是关心中国的人,都会反复阅读这些部分,获得知识与乐趣。篇幅很多的新段落叙述了近代事件、中国现状和中美关系的前景;这些部分,依我看来,是所曾见到过的关于这些不容易解释的极其复杂的问题最清晰而又判断十分精确的简略叙述。费正清擅长把多方面的感性认识以及深入的分析同措词的透彻结合起来。这就是为什么此书已经是并且将长远是一本经典著作的原因。

前言

写于1983年

谁要是把一本出版35年的书印出增订第四版,总有一些话需要交待。同任何一位诚挚的教授一样,我写此书的目的是向美国人介绍中国,使双方能够和平友好地共处。但其后发生些什么事呢?1948年第一版问世后,我们同中国在朝鲜打了三年(l950-1953年)。1958年第二版出版时,我们在中国南部边疆越南打了八年(1965-1973年)。1971年第三版发行后,随着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北京,我们同人民共和国的关系开始正常化。但只是到了1979年,我们才开始解除冷战时期同台湾的军事联盟。我们承认北京,但仍出售武器给台北,同时又希望他们能结束对抗。然而,中国的旧账是不能这样轻易消除的,美国的介入也不会轻易结束。

此书之所以拥有读者,我想是由于它总结了我们对中国的认识。这事当然不可能,但从马可o波罗以来几百名学者都已尝试过,无非是因为中国使外国人着迷,也使中国人自己心醉神迷。

当我第一次着手写作此书时,我得益于两方面的经验--首先我在旧中国生活过,在北京当过四年研究生(1932-1935年),又旅游了很多地方,并且在美国大使馆任过两年职,先是1942-1943年在重庆,其后是1945-1949年在南京,那正是中国共产党开始崛起称雄的时代。第二方面的经验来自哈佛,那是1946年后我在哈佛进行对中国的分区研究计划的结果:这一分区研究法运用每一种社会科学,并使我自1936年以后在哈佛教的中国史能条分缕析。

1983年版本受到两件事的影响:首先是在人民共和国实际观察所得,这印象也是如今许多旅行者熟悉的。我通过周恩来的随从人员,先是1943年在重庆同他见过面,以后又于1945年会见过。在1972年5-7月间,我妻费慰梅和我承他邀请,回到我们三四十年代就熟悉的地方,访问了六个星期。我们发现这已是崭新的国家和崭新的人民了。其后两次访问在1979年,我同老友再聚首,这使我现在能详加论述。(详情见1982年出版的费正清《50年回忆录》)其次也是对第四版更有影响的是,我得益于许多国家的学者和记者近年来所发表的几百部重要的专著、论丛及文章和报告。这些著作列在参考书目中,我对这些人表示感谢。

重写一本书是一种惩罚。几年前的管见可能已经膨胀为今日众所周知的老生常谈。历史随时势发展,有些问题被人淡忘,其他事情又取而代之。凡是我发现的空谈及废话都已删除,我深感新的学术成就如潮水般涌现,以致我在试图用它们充实此书时,有时感到应接不暇。

在30年(1949-1979年)和两次战争后,我们学会了如何看待中国革命。我们的问题是我们仍然同4O年代中国内战中失败的一方结盟。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如何化解僵局。

我们分两步走做此事。共和党做了第一步,第二步是民主党完成的。1972年,尼克松总统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历史性的访问。他同周恩来总理共同发表了引人注目的《上海公报》。亨利o基辛格和中国副外长乔冠华进行了谈判。这是建立在和平共处基础上的富于政治家品质和才能的协议,两国关系有望正常化。虽然它包括关于两国外交关系诸多方面分歧的陈述。北京强烈反对下列方案--“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和“两个中国”。华盛顿承认“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属于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并许诺不”违背这一立场”。这一结果把华盛顿棘手的对台关系置于附属地位。中国人先来后到的意识很强烈,因而基辛格能够一方面在上海宣布同北京即将实现正常化,一方面又声明美国将遵守1954年同台湾中华民国签订的军事安全协议(军事同盟)。大国关系是全球稳定的基础。中国的内战虽然尚未结束,但它是次要问题,即使我们卷入其中。

这一非常暖昧的情景比预想的时间长得多。1973年联络处作为使馆前身在华盛顿和北京分别建立起来。但是1976年周和毛去世,1974年尼克松也因水门事件而辞职,双方都面临着领导人的继承问题。

在秘密的谈判后,卡特总统于1978年12月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不再承认台湾的中华民国。1954年的美台军事协议于1980年1月1日终止,但是美台间的商业、文化和其他关系以非官方名义继续保持。在此基础上中国副总理邓小平于1979年1,2月访美。美国在30年后终于转变了态度,承认了40年代中国内战的胜利者。我们最终承认一个中国的代表者是北京而不是台北。

同时,我们并未抛弃我们长期的盟友、委托人--台湾政权。1979年3月10日,国会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在即使没有外交承认的情况下,它使美国的法律和法规在台美关系中得到全面贯彻,并得以延续。因为台湾仍然要求承认它为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并不以任何方式寻求成为独立国家或“台湾共和国”,我们的选择相对容易得多。我们不能永远鼓励台湾“统一”中国的幻想,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一个事实即台湾是中国惟一一个四面环西太平洋的省份。

《与台湾关系法》允许在台湾建立一个美国机构,由原来的外交事务官员任职,在所有的美国法律和法规的基础上处理台美关系,这些法律和法规包括在1979年1月1日前生效并且继续有效的条约和国际协议,即使台湾当局不再承认。台湾方面为这异乎寻常的关系安排的对等机构叫北美事务合作局。双方均为非官方。在此基础上台美关系和美国在台投资继续增长。我们也继续把防御性武器售予台湾。我们悠久的帝国主义遗产也未完全被清算,仍然在中国的国内政治中保持着存在。

简而言之,由于中美两大国存在诸多共同利益,一方面美国政府拟定两国正常化的政策,一方面国会采取保护、鼓励我们同台湾的经济及其关系的政策。随后出现的问题是:我们在不同层面上同双方保持着关系,一个是官方,一个是非官方。此情形应视为历史产物,否则我们会感到难于理解。美国的扩张(或帝国主义)、中国的现代民族主义皆可溯源过去,如今又一勾勒着当代政治图景。结果中美关系仍然在错误路上摇摆不定,不同的价值观和利益使双方彼此摩擦。1980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纳德o里根宣布他的加强美台关系的主张,他忽视了历史背景,其后北京和华盛顿长期陷入争吵。双方经过谈判最终在1982年8月发表了联合声明,由卡特开始的两国关系正常化重新得到巩固。美国保证不再提高援台军事规格,并于将来某时终止军事援台。

双方彼此了解对方的不同动机有助于接受对方的不同点,这是我们的希望所在。基于面临共同问题的真正合作,当今美国有机会共同和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建立友谊。我们可以在--教育、工业化、军备控制、能源、食品、人口、污染等方面携手合作。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

引篇

第一篇旧秩序

第二篇革命过程

第三篇美国与人民共和国


这是第一篇第一篇旧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