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章西方的侵入
19世纪的中国对于强大的外来人侵者并不感到陌生。西方侵略者空前未有的新奇之处,是他们技术上的优越,而这又足以使西方自诩为制度上和文化上的优越性。一个在4000年期间自以为是物质文明创始者和文化中心的民族,不能承认西方的这种主张。然而,在整个维多利亚时代,侵略别国的英国人奋力在全世界显示他们的优越地位。进步事业的一切形式,看来都在英国人这一边。随着积累起来的经历始终不利于中国,中国的统治阶级感到异常沮丧。
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西方的冲击,是使人难以支持的打击。然而,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下一代的人来说,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加强中国的实力来对付西方。最后,到了20世纪,西方已经成为鼓舞中国进行三次革命的思想来源。这三次革命是:共和革命、民族主义革命(国民革命)和共产主义革命。西方的这个“冲击”,不管是打击、榜样,还是思想鼓舞,显然是性质不同而且有变化的。
事实上,“西方”这个词所包含的意思多种多样,甚为复杂,其程度甚至超过我们爱用的“中国”这一笼统名称。从1840年以来,西方也经历了革命的变革,其深刻程度不亚于中国。西方和西方的冲击都不是一件单独的、简单的事。为什么竟然要说是一个多面式的西方给予的一种多样化冲击呢?为什么要把事情说得过分简单呢?
然而,一件基本事实仍然存在:19世纪和20世纪震撼世界的技术进步,和其他种种进步的策源的和发明者都在西方。因此西方能从自身文明内部实现现代化:一个国家向另一国家学习,西方的两个外围巨人美国和俄国,则向西方所有的国家学习--毫不感到愧作,也并不怀疑自己该不该学。但是,中国由于它早已有了与众不同的文化传统,就非借鉴外界来实现现代化不可。轮船和火车来自外国人之手。近代创新的中心,显然在中国的境外。所有西方的东西都由海洋输人,因此中国的接受者,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它们统称为“洋”。于是普通的火柴就曾叫“洋火”;煤油叫“洋油”;水泥叫“洋灰”;来复枪叫“洋枪”;镀锌的铁皮叫“洋铁”。现代的中国人决忘不了西方。由于他的文明是以中国是文化中心这种优越感为基础而自觉地发展起来的,他对信心十足的西方所自诩的优越性决不能熟视无睹,掉以轻心。中国对自己特性的看法可以保持无损,但它的自信心理却可能从根本上发生动摇。按照这种颇为笼统的、广泛的意义来说,当时肯定存在着西方的冲击。同样,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也是一件大事,其中搀杂着许多复杂而互相影响的过程。
讨论这一问题的最好出发点,也许是指出中西接触的开端,如何给其后发生的事件投下了长长的阴影。美国在中国的作用,有受外来影响而产生的细微差别,这些差别并非来自美国生活,而是来自我们欧洲首先到达东方的前辈所树立的先例。中美关系是在较老的中一欧关系这个阴影下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