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力求社会主义改造的斗争

字数:1281

人民共和国内部的革命过程,最好作为两场革命来理解,一场是经济方面的,另一场是社会方面的。这两场革命有时互相配合,有时则互相抵触。为发展经济而进行的斗争--建立重工业、消费品轻工业、科学农业以及随之而来的一切工作--根据我们自己的或至少是苏联的经验,我们一般都能懂得。但社会方面的改造却同美国方式大异其趣,令人很难理解。

社会革命是要把农民变成公民,使农民大众参加现代生活,进行技术化的生产,并积极参与当地的政治活动。但这就需要去掉旧中国的一项最经久的成就,即统治阶级的传统。对于读过本书前几章的读者,我们无需重复讲述中国农民大众如何久已习惯于同少数特权者一起共存的情况,而这些少数的特权者是依靠他们所受的教育和社会关系才能够拥有田地和当官的。统治阶级的地位及其外部的一切标志,已在一句古话里有过说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由于统治阶级一般是从城里管理农村的,中共掌权后,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到农村去使它革命化。如果这一点做不到,那么乡下人就会保持他们所认为的、理应由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旧思想--比方说读书就能当官的思想--这样,旧的农村就会仍然乐意接受一个新的统治阶级。

毛泽东主义的社会革命是通过改造人民来改造社会,因此它成为半受控制的斗争过程,进行不同的思想和行为之间以及不同的阶级、地区和个人的利益之间的斗争'虽然这种斗争大部分是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面对面地进行的--党书记的5小时报告,各学习小组中羞愧至极的自我批评--但它也在出版物上有所反映。一小批能干的西方专家曾阅读这些中文材料并分析了事态的进展过程。这短短的一章是根据他们的研究写的,但也只能初步介绍他们研究的范围和发表的见解。根据这些研究,我们还不知道中国的个人生活如何--个人有些什么希望和忧虑,谁同谁好,老王和老张受了公开羞辱后的境况如何--但我们毕竟对公众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为难之处,对政治积极分子中间缺乏私生活的情况,获得一些印象。

革命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道德和政治始终溶合在一起,因而政策上的错误就成为道德上的罪行。这是根据中国古代(儒家)的一种说法而来的,即人的行为是其品格的外部表现,理论和实践应当是一致的,动机好而结果不好就是错误的。这种一元论在人民共和国也像在儒家帝王统治时代那样起着作用,因为思想一道德上的权威和政治权力,在最高级是结合在一起的--先在党的中央委员会,然后在伟大的领袖毛泽东的身上。按照中国人的这一观点,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为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因此,当意识形态被应用于实际事件时,它就经常变动。它是个复杂的结构。阶级斗争是基本的设想,所以阶级成分是基本的尺度。矛盾是辩证冲突的本质:外部世界里的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中国国内工业需要与农业的矛盾,本人身上“无产阶级”倾向与“资产阶级”倾向的矛盾,以及一切生活方面不计其数的其他矛盾。矛盾一旦被发现,便导致斗争,结果引起两极分化,最后这些矛盾在一个新的统一体中得到解决,或者有得到解决的希望。但事实上一个斗争通常只会导致情况略有不同的另一个斗争,而其过程决不会终止,这种现象毛恰当地称之为“不断革命”,认为生活的道路就是如此。这同中国古代大同的理想有多么明显的差别,在这长期的努力中,经济革命和社会革命起初是同步进行的,只是到后来才渐渐分道扬铺了。

农业集体化

第一个五年计划

对知识分子和干部的斗争

中国在世界局势中的地位

大跃进

人民公社


朝鲜战争与苏联援助农业集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