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明代史(牟复礼、崔瑞德) - 张书生、杨品泉等译
上卷
第一章 明王朝的兴起,1330—1367年
日益恶化的中国情况,1330—1350年
中央权力的瓦解
朱元璋的生平,1328—1367年
第二章 明代的军事起源
妥懽贴睦尔时代的叛乱
明—汉之战,1360—1363年
明军在全中国的胜利,1364—1368年
军队与边疆,1368—1372年
第三章 洪武之治,1368—1398年
1371—1380年:帝国的巩固和稳定
1380年:过渡和改组之年
1383—1392年:监视和恐怖加剧的年代
第四章 建文、永乐、洪熙和宣德之治,1399—1435年
建文统治时期
永乐统治时期
洪熙统治时期
宣德统治时期
第五章 正统、景泰和天顺统治时期,1436—1464年
英宗第一次统治期,1435—1449年
北京的防御和新帝的即位
英宗的第二次统治:天顺时期,1457—1464年
第六章 成化和弘治统治时期,1465—1505年
两位皇帝
成化和弘治时期文官政府中的问题
军事问题
第七章 正德时期,1506—1521年
正德初叶
刘瑾控制下的朝廷
安化王的叛乱
1510年后的帝国行政
皇帝的巡幸
宁王的叛乱
南巡
空位期
对本朝的评价
第八章 嘉靖时期,1522—1566年
皇帝的选择和继位
权力斗争
对外政策和防御
道教和朝廷政治
严嵩掌权
财政危机
贸易和海上抢劫
严嵩之死
皇帝的晚年
16世纪早期的明帝国
第九章 隆庆和万历时期,1567—1620年
二帝及其前辈
万历时期
张居正的10年:耀眼的暮光
东林书院和朋党之争
次要争端和根本原因
衰落期中的思想状况
万历朝晚期的三大征
满族的挑战
第十章 泰昌、天启、崇祯三朝,1620—1644年
泰昌朝,1620年8—9月
天启朝,1621—1627年
崇祯朝,1628—1644年
顺朝过渡时期
第十一章 南明,1644—1662年
弘光政权
长江下游地区的抗清活动
鲁王政权和隆武政权
两广和湖广南部的永历政权,1646—1652年
监国鲁王的海上政权,1646—1652年
西南和东南,1652—1662年
第十二章 明代的历史著述
引言若干普遍趋势
国史馆
有关历史或作为历史资料的明代政府出版物
关于个别政府机构的半官方著作
半私的和私人的综合体和编年体编史工作
传记著述
各种历史评论
经世文
关于外事和军事组织的著作
类书和地理、经济、科技著作
方志
结束语
参考文献介绍
参考书目
下卷
第一章 明代政府
行政地理
政府人员
政府结构
明代施政的质量
第二章 明代的财政管理
明代财政制度的形成
财政组织和总的实践原则
国家的收入及支出
16世纪的再调整及最后的崩溃
结论
第三章 明代的法律
明代法律的特点
明代的惩处制度
三法司
明代的法律程序
法制教育和法律专业
结论
附录甲 明律的注疏和法学手册
附录乙 为知县准备的明法律手册
其他引用的书目
第四章 明朝与亚洲腹地
史料
蒙古的威胁
明王朝与分裂的喇嘛教地区
中亚:与中国削弱的关系
从女真到满族
第五章 明代中国与朝鲜的朝贡关系
中国与朝鲜朝贡关系模式
明朝与朝鲜关系:第一阶段
朝贡使团
明朝—朝鲜—女真的三角关系
明朝与朝鲜关系的其他问题
丰臣秀吉入侵时期的明朝与朝鲜关系
朝鲜与明王朝的覆灭
第六章 明朝对外关系:东南亚
第七章 与欧洲沿海国家的关系,1514—1662年
朝贡国家的范式
葡萄牙人的进入,1514—1524年
从宁波到澳门,1530—1572年
澳门与长崎,1572—1640年
马尼拉
传教士与明王朝
横冲直撞的荷兰人
在台湾的荷兰人和西班牙人
沿海中国人的世界
第八章 明代中国与新兴的世界经济,约1470—1650年
白银与明朝的货币制度
中欧和新大陆白银的采矿及其对中西方贸易的影响
明朝后期的日本白银与中日贸易的扩大
明朝后期影响中国外贸的货币因素
国外白银与晚明经济
第九章 明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
宏观经济环境
农村行政:征税和农村社会秩序
农村行政:15、16世纪的变化
乡村的商业化
农业的反应
晚明的社会经济发展
结论
第十章 交通通信和商业
国家的交通通信和运输体系
运输
旅行
知识的传布
商业
第十一章 晚明思想中的儒学
晚明的道学
儒士之学的其他追求
第十二章 天学:基督教及其他西方思想引入晚明中国
穿上新衣
与天学相关的文士:三柱石
第十三章 明代的官方宗教
官方宗教
帝国专制与士子精英:大祀
道教与大祀
官方宗教与帝国
结论
第十四章 明代佛教
明代初期的佛教
明代中期的佛教
晚明时期的佛教
晚明时期的四位佛教大师
晚明社会中的佛教
第十五章 明代文化中的道教
参考文献介绍
参考书目
译后记
这是第一篇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