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 民(私)营部门发展的背后诱因

字数:1483

民(私)营部门不像经典社会主义体制下自上而下建立的国有或类似国①参见第5章有关私营部门和第二类经济(second economy)的资料,注释36。

有的合作部门那样,是由行政部门“人为”创造的。大多数人自己愿意在私有财产的基础上从事经济活动,这不需要任何建设性的支持,它只要求废除官僚障碍(或者至少大力削弱此类障碍)。所有官僚机构要做的是:至少逐步取消他们曾在经典社会主义体制下为禁止私营部门运作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或者大幅度减少这些措施)。

如果把所有改革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合在一起,那么我们可以说有好几千万人自发地进入了私营部门,各种形式的私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①因此,一定有强烈的诱因促使人们即便在环境还不利于私营部门的情况下加入其中。首先是物质刺激,即对更高收入的渴盼。对许多人而言,私人企业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②有些人确实通过它走上了致富之路。即使发财致富的机会并非遍地都是,但仍然对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号召力。从前只有一条职业道路可供选择:即在等级制度中一步步地向上爬,而如今突然出现了第二种选择:人们可以在私营部门领域中慢慢走上富裕之路。

进入私营部门的另一个强烈诱因是渴望自主权。私人所有制将a、b、c各类型的财产权利交到了所有者手中。③不管私人企业家是赚钱还是破产,

他们对剩余收入都有着不容争辩的处置权。运气和官僚干预将大大影响他们的收入,但业绩和收入之间的联系远比与个人无关的、收入均等分配的公有制领域更为清晰明确。私人企业家发现自己能够独立自主地做出决策,对此他们感到非常满足。这一情感满足不仅仅属于富裕的、高度资本化的所有者,也同样属于极小的家庭作坊或小农所有者。④即使是报酬微薄且不

①关于农村的资本主义进程的详细分析,参见I.Szelenyi(1988)。

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在民(私)营部门赚大钱的人恰恰因为他们是作为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的社会主义环境中的“外来体”进行经营活动,而不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运作。出租车司机或者街角蔬菜水果商贩在美国或西欧属于较下等的中产阶级,而在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却属于“富人”。推动私营迅速发展的因素不仅仅是对企业家的物质刺激。受雇于私人所有者生产部门的工人也比国有部门从事同样工作的人获得了更高的收入。

③在较大的私人企业当中,所有者可能将部分控制权委托给员工,但他本人掌握任命权,也能够辞退他们。[→5.2]。

④集体化带来了大量损失,如人类生活,一开始就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以及随后缓慢的增长率等等。但它所遗留下来的从未完全治愈的创伤之一便是打击了人们的自治意识:农民与土地紧密相连并与它融为一体;一旦失去了土地,他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只得从属于合作社,并且会产生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

稳定,许多人还是愿意成立私人企业,因为他们不希望总有个老板时时刻刻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对他们而言,独立自主本身就有其内在价值。

认识到个人有机会创办私人企业以及能够离开公共部门并在其他领域寻求成功和事业发展,能够使人们获得更多的自尊。私营部门的扩张增加了居民选择的机会,并最终扩大了个人自由。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希望独立自主、承担责任、冒险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各种压力。不少人愿意成为某个组织中的员工,他们情愿有来自上面的控制,拿着工资并且能感觉到有人需要他们的劳动。关键之处是改革体制与传统体制的不同,改革为那些希望有机会独立从事商业经营的人们提供了机会。

在弄清楚人们为什么进入私营部门的原因之后,也必须解释一下政府的动机。政府官员的行为是矛盾的,在这个问题上往往有人格分裂的倾向,一部分人抵制私营部门[→19.5],又有一部分人在促进这一部门的发展。倾向于后者的人,主要是因为他们希望私人生产能够改善大众供应状况并缓和短缺现象。此外,私人部门的发展减少了一些社会紧张,允许一大批最活跃和最有进取心的人通过从事商业而忙于经济活动能使他们感到更满意。更为重要的是这也分散了他们对政治事务的注意力。政府对这些关系看得越清楚,批准私营部门的规章制度就变得越连贯。


第十九章 民(私)营部门的兴起19.2 对民(私)营部门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