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克维奇中短篇小说选 - 林洪亮译
哈尼娅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炭笔素描
第一章 我们要在这一章里认识那些主人公,预料会有更多的事情发生
第二章 其他几个人物和不祥之兆
第三章 思考与发现
第四章 这章可题为“野兽进入罗网”
第五章 在这一章里我们要认识羊头镇的司法界及其主要领导人
第六章 伊摩琴
第七章 伊摩琴
第八章 伊摩琴
第九章 伊摩琴
第十章 天才的胜利
第十一章 悲惨的结局
尾声
鹤群
音乐迷杨科
天使
穿过草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奥尔索
一个家庭教师的回忆
为了面包
一 在海洋上——反思——暴风雨——抵达
二 在纽约
三 移民区生活
胜利者巴尔特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灯塔看守
一
二
三
酋长
第三个女人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
二十二
二十三
海边恋情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愿你福星高照
错误的喜剧——美国生活素描
HENRYK SIENKIEWICZ
WYBÓR NOWEL
I OPOWIADAŃ
根据HENRYK SIENKIEWICZ:DZIEŁAT 1、2、3、4、PANSTWOWY INSTYTUT WYDAWNICZY WARSZAWA,1949选译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显克维奇中短篇小说选/(波)亨利克·显克维奇著;林洪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ISBN 978-7-02-016894-1
Ⅰ.①显… Ⅱ.①亨…②林… Ⅲ.①中篇小说—小说集—波兰—近代②短篇小说—小说集—波兰—近代 Ⅳ.①I513.4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1)第241412号
责任编辑 刘彦
装帧设计 刘静
责任印制 王重艺
出版发行 人民文学出版社
社 址 北京市朝内大街166号
邮政编码 100705
印 刷 河北新华第一印刷有限责任公司
经 销 全国新华书店等
字 数 505千字
开 本 850毫米×1168毫米 1/32
印 张 23.875 插页3
印 数 1—4000
版 次 2022年2月北京第1版
印 次 2022年1月第1次印刷
书 号 978-7-02-016894-1
定 价 96.00元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图书销售中心调换。电话:010-65233595
文前插图
亨利克·显克维奇
出版说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自一九五一年成立起,就承担起向中国读者介绍优秀外国文学作品的重任。一九五八年,中宣部指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筹组编委会,组织朱光潜、冯至、戈宝权、叶水夫等三十余位外国文学权威专家,编选三套丛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外国古典文艺理论丛书”“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根据“一流的原著、一流的译本、一流的译者”的原则进行翻译和出版工作。一九六四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成立,是中国外国文学的最高研究机构。一九七八年,“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更名为“外国文学名著丛书”,至二〇〇〇年完成。这是新中国第一套系统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大型丛书,是外国文学名著翻译的奠基性工程,其作品之多、质量之精、跨度之大,至今仍是中国外国文学出版史上之最,体现了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界、翻译界和出版界的最高水平。
历经半个多世纪,“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在中国读者中依然以系统性、权威性与普及性著称,但由于时代久远,许多图书在市场上已难见踪影,甚至成为收藏对象,稀缺品种更是一书难求。在中国读者阅读力持续增强的二十一世纪,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空前频繁的新时代,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再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合作,以“网罗经典,格高意远,本色传承”为出发点,优中选优,推陈出新,出版新版“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值此新版“外国文学名著丛书”面世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谨向为本丛书做出卓越贡献的翻译家们和热爱外国文学名著的广大读者致以崇高敬意!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编委会
二〇一九年三月
编委会名单
(以姓氏笔画为序)
1958—1966
卞之琳 戈宝权 叶水夫 包文棣 冯至 田德望
朱光潜 孙家晋 孙绳武 陈占元 杨季康 杨周翰
杨宪益 李健吾 罗大冈 金克木 郑效洵 季羡林
闻家驷 钱学熙 钱锺书 楼适夷 蒯斯曛 蔡仪
1978—2001
卞之琳 巴金 戈宝权 叶水夫 包文棣 卢永福
冯至 田德望 叶麟鎏 朱光潜 朱虹 孙家晋
孙绳武 陈占元 张羽 陈冰夷 杨季康 杨周翰
杨宪益 李健吾 陈燊 罗大冈 金克木 郑效洵
季羡林 姚见 骆兆添 闻家驷 赵家璧 秦顺新
钱锺书 绿原 蒋路 董衡巽 楼适夷 蒯斯曛
蔡仪
2019— 王焕生 刘文飞 任吉生 刘建 许金龙 李永平
陈众议 肖丽媛 吴岳添 陆建德 赵白生 高兴
秦顺新 聂震宁 臧永清
译本序
十九世纪下半叶,波兰文坛上涌现出一大批富有才华、影响深远的作家,其中以显克维奇的名望最大。他的作品以其炽热的爱国激情,广阔壮丽的现实和历史画面,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读者中享有历久不衰的盛誉。显克维奇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来的一位波兰作家。早在本世纪初,由鲁迅编辑的《域外小说集》就译有显克维奇的《灯台守》等小说。显克维奇一直受到鲁迅的喜爱和推崇,成为鲁迅早期最喜爱的两大欧洲作家之一。嗣后,由于鲁迅和其他中国作家的提倡和促成,显克维奇的作品被陆续介绍到中国来。
显克维奇有着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写有通讯、杂文、评论、戏剧,但以小说的成就最大。他的中短篇小说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他的历史长篇小说更使他闻名遐迩。1905年他由于在历史小说方面的卓著成绩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作家,也是斯拉夫民族中最早获得这一荣誉的作家。
一
1846年5月5日,亨利克·显克维奇生于波兰卢布林省乌库夫县奥克热伊村的一个富于爱国传统的贵族家庭里。他的家族中有不少是驰骋疆场的军人,有的还英勇牺牲在敌人的刀枪下。他的父亲是一个没落的贵族,母亲是个富裕地主的女儿,喜爱文学,对于显克维奇的文学爱好不无影响。显克维奇后来写道:“说到我对文学的兴趣,也许是从母亲那里继承下来的,她会写诗,不过她的诗都写在纪念册上,无疑是缺少更深刻的艺术价值的。……我整个童年都是在农村度过的,这段生活对我影响最大,这样一来,我便了解了我们的农民和他们的语言。”
显克维奇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贪婪地阅读文学作品。他说,早在中学时代,“荷马和莎士比亚就激起了我最大的热情,我十四岁开始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学毕业后,他的母亲为了他将来的生活有保障,便要他报考医学系。然而显克维奇在华沙大学医学系学了一年之后,还是转到了他所喜爱的文学系学习。大学期间,他便开始了文学写作活动,先后发表了许多篇文学和戏剧评论文章,同时尝试写作小说,他的中篇小说《徒劳无益》就是在大学期间写成的。
大学毕业后,显克维奇成为《花环》和《田地》两种报刊的撰稿人。嗣后又和《波兰报》合作,以李特沃斯的笔名,发表杂文和讽刺小品,成为“无题”一栏的专栏作家。1876年2月,显克维奇以《波兰报》记者的身份,前往英国、德国,最后到达美国,在美国住了两年。他的足迹走遍美国的东西海岸,访问过纽约、旧金山、洛杉矶等大城市,也到原始森林和草原中狩猎过,还和流落在美国的波兰人进行了广泛的接触。显克维奇对美国的华侨也感兴趣,并写有专访,对华侨的遭遇深表同情。后来他又在法国和意大利停留了较长的时间,直到1879年11月才回到华沙。在这将近四年的时间内,显克维奇游历了当时欧洲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几个国家,扩大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学识,也使他对资本主义社会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从而形成了他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这段时间,他的创作进入了第一个高潮,写出了《旅美书简》《巴黎来信》等通讯集和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
1882年到1900年,是显克维奇创作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创作以历史小说为主,先后写出了《火与剑》《洪流》《伏沃迪约夫斯基骑士》《你往何处去》和《十字军骑士》等史诗式长篇作品。前三部历史小说都是以波兰十七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表现了波兰人民的英雄主义和爱国精神。《火与剑》写赫米尔尼茨基领导的1648—1649年哥萨克暴动,这次暴动的直接后果是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领土并入了沙俄帝国的版图,使多民族的波兰王国遭到肢解。显克维奇站在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立场上,抨击了赫米尔尼茨基勾结鞑靼和沙皇俄国来反对和分裂波兰王国的叛卖行为。但作者没有能够把赫米尔尼茨基的哥萨克暴动与乌克兰农民反对贵族压迫的起义区分开来,小说中某些地方对贵族阶级还有所美化。《洪流》以1655年瑞典入侵波兰为历史背景,反映了波兰人民高涨的爱国热情和英勇斗争精神。当时的波兰由于连年战争,已是满目疮痍,北方的强邻瑞典乘机入侵波兰,卖国贼拉奇维尔之流又和入侵者公开勾结,致使瑞典侵略军长驱直入,首都华沙等城相继沦陷,国王卡其密什不得不逃到西里西亚。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波兰人民在爱国将领的领导下,大兴勤王之师,经过英勇奋战,终于把瑞典侵略军赶出了国土。小说真实地再现了这一伟大的卫国战争。《伏沃迪约夫斯基骑士》描写波兰反抗土耳其人和鞑靼人的斗争。这三部作品互相关联而又各自独立成篇,构成了宏伟浩瀚的三部曲,它们既具有历史的真实和丰富的想象,又糅进了作者的满腔爱国热情。在这些小说中,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与主人公的爱情经历相互交织在一起,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动人,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各具独特的个性。《你往何处去》则是显克维奇的一部力作,它真实反映了公元一世纪罗马暴君尼禄迫害早期基督教徒的情况。小说有对暴君尼禄的无情揭露,也有对纯真爱情的热情赞颂,悲欢离合、缠绵悱恻的故事情节给人以美的享受。《十字军骑士》通过波兰和立陶宛联合起来反抗日耳曼条顿骑士团侵略的斗争,借古喻今,借以揭露普鲁士对波兰民族的迫害,增强波兰人民斗争的信心。这五部小说已成为波兰家喻户晓、人人必读的古典名著。
在创作历史小说的同时,显克维奇还发表了两部反映波兰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毫无准则》和《波瓦涅茨基一家》。前者塑造了一个波兰的“多余人”形象,后者写一个贵族地主适应时代潮流转变为贵族资产阶级的故事。这两部小说都曾受到当时欧洲文坛的高度重视,立即被译成了多种文字。
十九世纪末,显克维奇曾访问非洲,写有《旅非书简》。二十世纪初,显克维奇得到了两次重大的荣誉,一次是波兰人民为了庆祝他写作生涯二十五周年,集资购买了一座曾是他家族故居的庄园送给他,并在全国各大城市举行了庆祝大会。另一次是1905年显克维奇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获奖被看成是波兰民族的光荣和骄傲,举国上下无不欢欣鼓舞。嗣后,由于波兰社会斗争日益尖锐,各派政治势力都竭力想拉拢这位闻名遐迩的作家,使显克维奇一度曾和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党合作,接受该党领导人的推荐,参加了沙俄杜马(即议会)的竞选活动。他对当时日益活跃的社会主义运动不甚理解,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也持怀疑态度,他以1905年革命为背景的小说《旋涡》就流露出了这种不理解和怀疑的情绪。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波兰就被奥军占领,显克维奇逃亡瑞士。在瑞士,他发起组织“波兰战争牺牲者救济委员会”,并担任该会的主席。1916年11月15日,显克维奇病逝于瑞士的沃韦。1924年10月26日显克维奇的遗体被从沃韦运回华沙,安葬在华沙圣约翰教堂的地下墓室里。
二
中短篇小说的创作,贯穿显克维奇的整个文学生涯。从1876年写成的《徒劳无益》开始,他一生共写了六十余篇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题材广泛:有反映波兰农民悲惨生活的,有描写波兰侨民在国外不幸遭遇的,有揭露民族压迫者对穷苦人民迫害的,有推崇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抨击封建贵族腐朽没落的,有表现男女之间纯真爱情的,还有一些小说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它们风格各异,形式不同,形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这些作品不仅是显克维奇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珍品,它们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受到各国读者的喜爱。
显克维奇早期的创作受“华沙青年派”的影响。所谓华沙青年派是1870年前后涌现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他们为适应波兰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文化教育和学术活动。他们提倡民众教育,崇尚科学和技术进步,反对愚昧落后和封建迷信,要求妇女解放、民族平等。他们主张实业救国,与外国占领者进行合法斗争。其主张既表现出华沙青年派的进步性,也说明波兰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在“华沙青年派”中,出现了一批有才华的作家,他们提倡“倾向性文学”,遵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所谓倾向性,就是主张文学要揭露社会中的种种落后现象,为劳动人民鸣不平;就是要揭示封建贵族阶级的没落本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造舆论。他们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疾苦,城乡劳动者应该进入文学,成为文学作品的主人公。他们的创作给波兰文学带来了新的特色,形成了波兰十九世纪下半叶强大的现实主义流派。显克维奇虽然不是青年派成员,但他在华沙大学学习期间,和这些青年派相处,耳濡目染,对他们的活动和理论纲领都是有所了解的。他的早期创作,如《徒劳无益》和《两条道路》就体现了“青年派”的创作主张,它们既揭露了封建阶级的没落和对社会进步的阻碍,同时又歌颂了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对波兰资本主义的发展持乐观态度。访问欧美四年,使显克维奇对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从而失去了他原先对资产阶级的那种乐观精神,加深了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态度。与此同时,显克维奇对欧美的当代文学也有了广泛的接触和了解。因此,他不仅从古典作家那里吸取营养,也从同时代的作家中得到借鉴。显克维奇在学习借鉴方面不是囿于某一家一派,而是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同时又十分注意创新,因而形成了他那鲜明而独特的风格。他既不同于同时代的波兰著名女作家奥热什科娃的纤巧细腻,也有别于另一位当代杰出作家普鲁斯的深沉严肃。他的创作既有现实主义的深刻,又有浪漫主义的激情。波兰同时代的著名批评家波托茨基认为:“显克维奇在我国如果不是中短篇小说的唯一创造者,至少也是创造者之一……显克维奇是属于梅里美、屠格涅夫、莫泊桑和布勒特·哈特这一家族的。”
显克维奇早年生活是在波兰农村度过的,对波兰农村十分熟悉,后来他经常出国旅游访问,或来往于波兰各个城市之间,他的较长的作品几乎都是在旅馆里写出的,而且大多数中、长篇小说都不是在一个旅馆里完成的。这种经常到处流动的经历使显克维奇不仅见多识广,而且对许多事物都有亲身的体验,对各种不同的社会生活都有所了解,接触过各种民族、各个阶层的人,从而使他的中短篇小说题材广泛、内容深邃而又富于真实感。
真实感是显克维奇创作的一大特点。显克维奇从来不写他不熟悉的东西,他的作品不是出自他的所见所闻,就是在大量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写出的。他的农村小说,如《炭笔素描》《音乐迷杨科》《天使》,真实地反映了沙俄官僚制度统治下的波兰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和波兰农民的悲惨遭遇。而他的“美国小说”如《穿过草原》《奥尔索》《酋长》等,都是根据他旅美期间的见闻写成的。他的《第三个女人》和《海边恋情》又是他长期和艺术家交往的结果。显克维奇在真实反映生活的时候,并不是采用自然主义的描写方法,而是经过提炼加工,选择有代表性的故事情节和细节,使之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观点,从而使真实性和思想性结合在一起。他的小说《为了面包》就是一部纪实性的小说,它是作者为波兰农民当中出现的“美国热”而写的一部带有警告性的小说。而他的《灯塔看守》是根据一个真实人物的事迹写成的,但它融合了许多波兰流亡战士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历,因而更富于典型性。
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显克维奇中短篇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感情或情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没有感情就没有文学的内在感染力。文学作品就是要激起读者的感情波澜,进而使读者在激动之余,能得到思想上的某些启迪和省悟。显克维奇总是把情感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中,或爱或恨,或欣喜或愤怒,或同情或憎恶,或快乐或悲伤,都有着强烈的表现。显克维奇在抒发这些情感时,时而以叙述者的口吻直抒胸臆,时而通过作品的主人公传达情愫,时而以爱情故事为主要表现手段。在《炭笔素描》这部充满幽默讽刺的社会小说中,也处处洋溢出感情的色彩,让人感受到作者对沙俄官僚统治的憎恨和对无辜的受害者的深切同情和惋惜。《音乐迷杨科》则饱含着作家的血和泪,是一首震撼人心的悲歌。《一个家庭教师的回忆》写得那样真挚深沉,使读者的心随着那位教师的笔触而悲愤、而惋惜、而凄楚。《灯塔看守》更是一首激情洋溢的爱国颂歌,它通篇都在渲染浓郁的美好情愫,既包含了作者自己对祖国的挚爱,也表达了人们对波兰伟大诗人密茨凯维奇的崇敬,同时又细致地体现了主人公的思想情感的曲折变化。
爱情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之一。爱情不仅是人类的一种情感表现,而且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德和精神面貌。透过爱情这面镜子,能照见人类灵魂的美与丑、善与恶、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透过爱情这面镜子,也能把社会问题折射出来,有助于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了解。因此,爱情这一主题便成了世界文学史上众多作家所描写的对象,它在显克维奇的创作中也得到了充分的描写,像《奥尔索》《穿过草原》《海边恋情》《第三个女人》和《哈尼娅》都是与爱情这一主题有关的。有的写得明快深沉,有的写得含蓄委婉,有的写得情意缠绵,有的写得痛彻肺腑。显克维奇在描写爱情的时候,既突出了个人的心理状态,又富有深刻的社会含义,并没有把感情和思想对立起来,或者单是描写人的感情变化,而缺乏一定的思想意义。
风格的多种多样也是显克维奇创作的重要特色。显克维奇能根据小说的内容而采用不同的风格,即使同一内容的作品,作家也能凭借其驾驭文字的功力,而写出迥异的风格来。有的采用幽默、讽刺和夸张的手段,有的则写得激昂、明快或抒情而富有诗意,有的以情节取胜,有的则以心理描写见长,有的具有现实主义的严谨和深沉,有的则充满浪漫的情调和惊险的场面。还有的小说采用以情托物、情景交融的手法,从而使他的作品意境深邃、情景隽永,令读者不忍释卷。
三
这个集子收选了显克维奇的十六个中短篇。这些小说都是以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富于强烈的感情色彩。
《音乐迷杨科》和《天使》反映了波兰农村儿童的悲惨命运。《天使》写的是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孩,而《音乐迷杨科》则是写一个有着音乐天赋的男孩。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悲惨身世,都是出身于贫穷的雇农家庭,一个是母亲去世,另一个的母亲挣扎在饥饿线上,他们的结局都是悲惨的。女孩在被送往地主庄园的途中被恶狼吞噬了,男孩的音乐天才得不到重视,反而因为碰了一下地主家仆人的小提琴而被活活打死。他们死时年仅十岁。小说中没有出现贵族地主人物,也没有描写主人公的痛苦,但我们从小说中却深深感触到专制农奴制社会的黑暗、农民的不幸和贵族地主的自私与伪善,也深为富于天才的杨科和纯朴天真的马露霞的惨死而感到震惊,萌发出无限的同情。这两篇小说都把波兰农村的自然景色和人物的心理描写结合起来,自然景色的优美同农民生活的贫困形成强烈的对比。小说写得朴实优美,既是杰出的短篇小说,又是抒情的散文。
中篇小说《炭笔素描》则是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波兰农村在沙俄官僚制度统治下的腐败黑暗和波兰农民的不幸。羊头镇的镇长、文书和陪审员互相勾结在一起,横行乡里。他们贪赃枉法,欺上压下,无恶不作。特别是文书,凭借他所受过的一点教育和卖身投靠沙皇政府所得到的赏识,利用农民的纯朴无知和胆小怕事,更是为所欲为,俨然成了镇里说一不二的太上皇。为了达到他占有热巴老婆的目的,竟以权谋私,设下奸计,引诱热巴上钩,要把他卖去当兵,同时又奸淫了热巴的老婆,致使热巴家破人亡。显克维奇以其特有的艺术才能,和常常是出人预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从各个方面暴露了沙皇官僚制度的罪恶本质,以满腔的悲愤揭示了热巴和美丽、坚强而又忠厚无知的热巴老婆的毁灭过程。小说里对教会所采取的容忍态度和贵族地主的不干预原则也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炭笔素描》是在极其深沉的悲剧气氛中结束的,因此被认为是波兰文学中最凄惨、最富于悲剧性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学中最为悲愤的“谴责小说”之一。其意义超过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问题,甚至对今天的官僚制度也不乏其深刻的含义。
《一个家庭教师的回忆》也是一部悲愤的谴责小说。作家以无比的愤激写出了他的同胞作为亡国奴的惨受蹂躏的命运。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沙俄和普鲁士的政府分别在各自占领的波兰土地上,实行一整套旨在消灭波兰民族特性的殖民政策,他们在一切行政机构、法院、学校和其他部门中禁止使用波兰本民族的语言,强行推广俄语和德语,进行强制性的奴化教育。富于爱国心的显克维奇曾大声疾呼,抗议普鲁士和沙俄政府对波兰儿童的摧残和迫害,并特意写出了《一个家庭教师的回忆》这篇小说。由于华沙当时是在俄国的严厉统治之下,这篇小说未获华沙检查机关的通过,作家只好将稿件用三X的假名寄给奥占区的里沃夫。这篇作品于1879年秋发表在《里沃夫报》上。过了几个月,显克维奇对这篇小说做了某些更改,把俄占区改为普占区的波兹南,把强迫学生学习俄语改为学习德语,小说题目也改成《一个波兹南教师的回忆》,才获华沙检查机构的通过,而于1879年底发表在华沙的《波兰报》上。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只知道《一个波兹南教师的回忆》,殊不知《一个家庭教师的回忆》才是它最初的文稿。这篇小说采用家庭教师回忆的形式,写一个天资聪慧而又正直敏感的波兰学生米哈希在俄国人控制的学校里,由于受到校方的迫害摧残而不幸夭折的故事。作家含着悲愤的泪水写出了米哈希毁灭的过程:呆板而繁重的作业摧残了米哈希的健康,学校教师在讲课时对波兰民族及其历史所作的歪曲和污蔑,使这个富于爱国心的少年在精神上受到更深的伤害。他因为俄语的重音发不好,常常成绩不及格,最后又因为他在课后用波兰语和同学交谈,而受到学校的警告处分,以致最后被开除,一系列沉重的打击使他的身心彻底崩溃,而过早地离开了这可恨的人世。作家以感人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外国侵略者的奴化教育对于被压迫人民在身心方面的摧残。小说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穿过草原》所描绘的是十九世纪中叶一支移民车队从美国东部到西部加利福尼亚去的艰苦历程。十九世纪中叶,加利福尼亚发现了金矿,许多人抱着发财的希望拥向西部,因而形成了一股淘金热。《穿过草原》写的就是这样的一支移民车队,它历经种种艰难困苦,其中有印第安人的袭击,有野兽的威胁,有瘟疫和饥饿的折磨,有高山挡道,河水拦路,而他们所经的许多地方是人迹罕至的荒蛮之地,几乎使这支车队全部覆灭。但是经过顽强的奋斗之后,这支车队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小说通过一系列曲折动人的情节,表现了移民们的坚强意志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小说还穿插了波兰籍车队队长和美国少女纯洁的恋爱故事,从开始的倾心相爱、结婚到最后的悲剧,写得情意缠绵,充满柔情蜜意,读来不禁令人潸然泪下。作家自己认为,这是一部“从心里流露出来的小说”,而女主人公莉莲则是他的所有作品中最为他所喜爱的女性形象。
《奥尔索》的情节并不复杂,然而却含意深刻,它揭露了号称民主之邦的美国是如何压迫贫苦人民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巡回演出的马戏团里,奥尔索和詹妮是两个单纯而正直善良的少年演员,他们不堪马戏团老板的侮辱和毒打,双双逃进了荒原中。显克维奇以简练的文笔突出了马戏团老板的残暴和对金钱的追求,又以深厚的人性和人道主义描写了奥尔索和詹妮对自由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他们的反抗精神。由于显克维奇访美期间曾在阿纳海姆小城住过较长的时间,又曾到荒原中去狩猎过,对那一带的自然环境和优美景色甚为熟悉,因而写来十分真切生动。
《灯塔看守》写波兰流亡者斯卡文斯基在国外历尽沧桑,晚年来到巴拿马的荒岛上担任灯塔看守,因为阅读别人邮寄给他的波兰文诗集入迷,忘记点灯而遭到解雇的故事。这是显克维奇根据一个名叫谢拉瓦的波兰流亡者的真实经历而写成的。谢拉瓦曾参加波兰1830年起义,起义失败后流亡国外,由于他老是担心敌人在追踪他,只好到处流浪,历尽坎坷,老年时流落到巴拿马当了灯塔看守,因为阅读波兰小说入迷,忘了点灯而被解雇,又流落到纽约,最后因对生活失望而服毒自杀。显克维奇从谢拉瓦身上吸取某些经历作为素材,同时又把波兰流亡者的许多共同特征融进了斯卡文斯基的身上,塑造出既和谢拉瓦有某些相似之处而又在根本上与他不同的人物形象。斯卡文斯基的确也有过苦闷和消沉,渴望能得到休息,然而一部别人寄来的波兰伟大诗人密茨凯维奇的爱国长诗却唤醒了他那沉睡的心灵。诗集把他带回了故国家园,又使他恢复了青春,他虽然被撤了职,但他没有悲观和失望。当他踏上新的旅程时,两眼炯炯发亮,显示出他的乐观情绪。显克维奇通过斯卡文斯基由战斗到消沉再到奋起的历程,反映出祖国的声音对海外赤子的强大鼓舞力量,歌颂了波兰流亡者对祖国的赤诚之心和为人类解放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小说的整个故事凝缩在一个孤寂的小岛上,人物也只有一个,几乎没有什么对话,情节也极其简单,却毫不使人感到枯燥乏味。究其原因,一是作品充满了震撼人心的爱国激情,二是显克维奇出色地描写了千变万化的海洋景色,这种自然景色又和人物的感情变化紧密呼应,他善于用一段段不同景色的描写衬托出斯卡文斯基经过几十年搏斗后渴望脱离险恶人世的心情,从而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这正是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
《第三个女人》和《海边恋情》(原名是《在明亮的海岸上》)都是以画家生活为题材的,但又各具风采。《第三个女人》通过一个青年画家成名前后的爱情风波,表现了画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纯真爱情的渴望,同时也对那种以名利为准则的市侩式婚姻观进行了针砭。小说还以生花妙笔,刻画了三个不同的女性,她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和风采。在主人公与她们的关系中,也寄寓着深刻的含义,反映了画家对美与真的追求和对丑的摈弃。《海边恋情》则是写一个中年画家的一段爱情插曲。画家希维尔斯基来到蒙特卡洛之后,在与年轻富有的寡妇艾尔曾夫人的接触中,被她的魅力所吸引,而对她萌生恋情。后来的频繁接触,使他渐渐看出了她的堕落、自私和虚伪,便和她分手了,希维尔斯基终于爱上了纯朴、年轻而又美貌的模特儿。希维尔斯基的爱情经历体现了双层的含义,既表现了本质是好人的画家与虚伪堕落的艾尔曾夫人由相爱到决裂的个人关系,也反映了画家与蒙特卡洛这个腐败的社会从受诱惑到厌弃的历程,而艾尔曾夫人则是蒙特卡洛的堕落社会的缩影。这两部小说在写作风格上时而幽默风趣,时而明快泼辣,时而又富于强烈的抒情色彩,体现了作者的高超的艺术技巧。
《哈尼娅》是显克维奇早期的一篇小说,它与《老仆人》《赛义姆·米查》被人合称为小三部曲,以便和《火与剑》《洪流》与《伏沃迪约夫斯基骑士》大三部曲相区别。《哈尼娅》是小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写两个年轻的中学毕业生同时爱上了孤女哈尼娅的故事。亨利克和赛义姆都是当地贵族的儿子,他们本是亲如手足的同窗好友,却为争夺哈尼娅而展开了决斗。后来哈尼娅患了天花,满脸麻点,他们的爱情也随着哈尼娅美貌的失去而消失了。作者在小说里对亨利克和赛义姆的恋爱态度是有所批评的,但并没有过多地指责他们,而是把他们的态度归咎于他们的气质不同和年轻人的感情冲动与争强好胜。后来在第三部《赛义姆·米查》中,他们依然是患难与共的朋友。《哈尼娅》最大特点是描写了波兰古老的农村田园风光,展现了波兰贵族社会的生活风貌,塑造了一系列各具特征的正直善良的波兰人,他们身上都有着某种性格上的缺点,但他们都是爱国者,而且为人正派,无论是仆人还是主人都是一些富于人性和有人情味的人物。显克维奇通过这些画面和人物,给读者以这样的启示:在被强国占领下的波兰,只有农村才保持着深厚的民族特性,才是波兰民族复兴的坚实根基。
林洪亮
这是第一篇哈尼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