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秉国──再次确认和平崛起
这个时候,中国领导人决定介入辩论,表明这些书中的必胜主义论调并非领导人的倾向性看法。2010年12月,外交部负责中国外交政策的最高级官员戴秉国加入辩论,发表了一篇题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全面的政策声明。[25]戴秉国的文章被认为既是对担心中国心怀侵略意图的外国观察家的回应,也是对中国内部那些主张采取更加进取姿态的人(有人断定也包括中国领导层的一些人)的回应。
戴秉国声称,和平发展既不是中国“韬光养晦”的阴谋诡计(一些外国人这么猜想),也不是浪费中国优势的天真幻想(一些中国人这么指责)。这是中国真诚而长久的政策,因为这最符合中国的利益,最符合国际战略形势: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并非主观想象或拍拍脑袋的产物,而是我们深刻认识到当今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今中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必须因势利导,因时适变。[26]
戴秉国说,世界变得越来越小,重大问题的解决需要前所未有的全球互动。因此,全球合作符合中国的利益,这不是单纯推进国家政策的策略。戴秉国继而一如既往地肯定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合作的要求,虽然字里行间更像是警告好战的中国将面临的障碍(很可能是讲给这两种人听的):
由于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迅猛进步,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俨然成了“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利益交融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共同利益变得越来越广,需要携手应对的问题越来越多,互利合作的愿望越来越强。[27]
戴秉国写道,中国可以在这样的形势下稳定发展,因为中国已经和世界广泛地联系在一起。过去30年中,中国将人才和资源与广阔的国际体系相联系,实现了增长,这不是战术策略,而是满足现阶段需要的方式: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从搞计划经济到推进各方面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状态和片面强调自力更生,到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国际合作。[28]
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要求中国在更大程度上对外开放。戴秉国坚称,如果中国不能正确分析形势,“很好地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当前战略机遇期所提供的机会“就可能丧失”。他强调,中国“是国际大家庭的一员”,中国的和谐合作政策不仅仅是道义追求,它是“最符合自己和别国利益的”政策。[29]虽然没有明言,但这一分析的言下之意是认识到,中国的许多邻国拥有可观的军事、经济实力,中国与邻国的关系在过去一两年间明显出现了一些分歧,中国领导人试图扭转这种局面。
每个国家的领导人都谈战略,但从来不排除战术考虑,如同中国将“和平崛起”一词修改为更为温和的“和平发展”一样。在戴秉国的文章中,他特别提到,外国人有可能怀疑他的观点主要是战术性的:
国际上有些人说,中国有句话叫“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猜想中国宣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在自己还不强大的情况下施展的一种阴谋诡计。
戴秉国写道,这是“无端猜疑”:
这句话是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讲的,主要内涵是中国要保持谦虚谨慎,不当头、不扛旗、不扩张、不称霸,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是一致的。[30]
戴秉国强调,和平发展是许多代人的任务,而过去数代人遭受的苦难更突出了这一任务的重要性。中国不想革命,也不想打仗和复仇,只想让中国人民“告别贫困,过上比较好的日子”,让中国成为国际社会“最负责任、最文明、最守法规和秩序的成员”。[31]这些宣示与毛泽东的嘲讽排斥明显不同。
当然,不管放弃了多么宏大的目标,本地区国家也可能觉得,这些承诺很难与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历史记录协调起来。这些国家曾经目睹过中华帝国的兴衰,有些时期帝国的幅员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前的政治疆域还辽阔得多。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处于文明的巅峰,近两个世纪以来被西方、日本等殖民国家侵占掠夺而丧失了独特的世界道义领导地位。这样一个国家能够满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吗?[32]
戴秉国回答道,必须如此。中国“没有任何骄傲自大的本钱”,因为依然面对巨大的国内挑战。无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绝对值有多大,都要分摊到13亿人头上,而且其中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因此“我们遇到的经济、社会问题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最难解的课题,没有任何骄傲自大的本钱”。[33]
有人说中国试图主导亚洲或者取代美国称霸世界,戴秉国斥之为与中国历史记录和当前政策相矛盾的“神话”。他引用了邓小平的一项惊人建议(与毛泽东通常坚持的自力更生正好相反),大意是允许世界“监督”中国,确认中国从不谋求霸权:“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如果中国有朝一日在世界上称霸,世界人民就应当揭露、反对并打倒它。这一点国际社会可以监督我们。”[34]
戴秉国的陈述雄辩有力。十多年间,我与这位富有创见、负责任的领导人共处过许多小时,我不怀疑他的真诚和意图。可是,即便胡锦涛、戴秉国及其同事完全坦诚地阐明了中国下一段的政策,我们仍然很难确信这是中国世界角色的最终定论,也难以想象该论断会否继续面临考验。更年轻的新一代领导人和崛起的党内军内精英将于2012年走上前台。在他们执政的年代中国是和平稳定的,没有“文革”般的动荡,经济表现也好于世界其他多数地方。这是19世纪以来中国最幸运的一代领导人。像其前任一样,中国现任的领导核心也会把自己的经历注入世界观和国家发展远景。美国战略思维需要密切关注如何与这一代人对话。
奥巴马入主白宫时,两国关系陷入了一个独特的模式。两国领导人都宣称致力于协商,甚至建立伙伴关系,但他们的媒体和精英却日益支持不同的观点。
胡锦涛2011年1月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广泛的磋商机制得以加强。他们同意中美就朝鲜等问题开展对话,也试图解决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例如人民币汇率、对南中国海航行自由定义的不同看法。
留待处理的问题是从危机管理转向确定共同目标,从解决战略争议转向避免战略分歧。中美关系有可能演变成为真诚的伙伴关系和以合作为基础的世界秩序吗?中国和美国能够培养真正的战略互信吗?
——XX——
[1]. 理查德·丹尼尔·尤因,“胡锦涛:一位中国总书记的成长”,《中国季刊》,第173期,2003年3月,第19页。
[2]. 同上,第21~22页。
[3].“小康”这个有2500年历史的儒家用语现已成为广泛使用的正式政策术语,表明人民达到中等富裕,有相当数量的可支配收入。参见“孔子与党的路线”,《经济学人》,2003年5月22日;“孔子卷土重来”,《经济学人》,2007年5月17日。
[4]. 乔治·W·布什,“与温家宝总理会谈后的讲话及与记者交流的情况:2003年12月9日”,《美国总统公共文件》(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局,2006年),第1701页。
[5]. 戴维·巴博扎,“中国领导人即席回答公司高管的问题”,《纽约时报》(2010年9月22日)。
[6]. 崔常发、徐明善编,《高层讲坛》(北京:红旗出版社,2007年),第165~182页。转引自增田雅之,“中国寻求新的外交政策领域:‘和谐世界’的理论与实践”,饭田雅史编,《中国的转变:崛起大国的全球战略》(东京:NIDS联合研究系列,2009年),第62页。
[7]. 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新华社,2007年2月26日。引自增田雅之,“中国寻求新的外交政策领域:‘和谐世界’的理论与实践”,第62~63页。
[8]. 沈大伟,“应对矛盾的中国”,《华盛顿季刊》,第34期,2011年冬季刊,第8页。
[9]. 郑必坚,“中国和平崛起,迈向大国地位”,《外交》,第84期,2005年9/10月号,第22页。
[10].“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胡锦涛在联合国首脑会议上的讲话,2005年9月15日于纽约。
[11]. 数字“8”在中国数字占卦术中被认为是吉祥数字,在中国某些方言中,“8”与“发”同音。
[12]. 内森·加德尔斯,“奥运后权力转移:后美国世界中中央帝国的回归,”《新观点季刊》,第25期,2008年秋季号,第7~8页。
[13].“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召开,胡锦涛温家宝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ldhd/2009-07/20/content_1370171.html。
[14]. 王小东,“该由西方正视中国‘不高兴’了”,出自宋晓军、王小东、黄纪苏、宋强、刘仰,《中国不高兴:大时代、大目标及我们的内忧外患》(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9页。
[15]. 宋晓军,“美国不是纸老虎,是‘老黄瓜刷绿漆’”,出自宋晓军、王小东等著,《中国不高兴》,第85页。
[16]. 中国的经典用语,指冲突后回复和平,但没想到又引发了对抗。
[17]. 宋晓军,“美国不是纸老虎”,《中国不高兴》,第86页。
[18]. 同上,第92页。
[19]. 同上。
[20]. 刘明福,《中国梦:后美国时代的大国思维与战略定位》(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年)。
[21]. 同上,第69~73页,第103~117页。
[22]. 同上,第124页。
[23]. 同上,第256~262页。
[24]. 有些分析认为尽管本书表达的情绪是真实的,可能在中国军界非常常见,但也有部分营利动机:煽动性的书在任何国家都销路很好,而且《中国不高兴》和《中国梦》等民族主义书籍都是由民营出版文化公司出版的。参见菲利浦·桑德斯,“中国梦会变成美国的噩梦吗?”《中国简报》,第10期(华盛顿:詹姆斯顿基金会,2010年4月1日),第10~11页。
[25]. 戴秉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10年12月6日。
[26]. 同上。
[27]. 同上。
[28]. 同上。
[29]. 同上。
[30]. 同上。
[31]. 同上。
[32].“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12月18日,参见http://www.bjreview.com.cn/Key_Document_Translation/2009-04/27/content_194200.htm。
[33]. 戴秉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34].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