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第三波全球化浪潮

字数:3598

受当前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上述各方面的进展又得到极大加强。过去的70年——也就是地球绕太阳转70个圈儿的时间——见证了人类操控电子数据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借助计算机、电话线或卫星天线,人类已能对前所未有的海量数据进行准确快捷的处理。究其本质,信息化革命等于用计算机取代人脑,且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得到极大改善。显然,所有这些新式复杂实体的成本不超过收益。

信息革命可谓发端于19世纪。1866年,第一条横跨大西洋的电报电缆建成并投入使用。大约在同时,横贯美洲大陆的电报业务线路也在美国建成。而这只是电信业务加速发展的开始。截至1903年,世界上很大一部分地区都已通过洲际电缆实现连接。虽然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当时的数据传输能力还相当低,但全球电子网络的出现却是一种革命性的发展,几乎是突然间,人类通信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到了20世纪,这些网络被不断扩大。电话的发明特别有助于改善全球通信,而全球数据传输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通过玻璃光纤和借助卫星通信。

接下来最重大的一步改进是计算机的出现。计算机本质上是一种操控数据的人工复杂实体,人类从此可以通过计算机控制外部过程。如果说由化石燃料驱动的机器是取代人类和动物肌肉的力量,那么计算机则开始接管人类大脑的功能。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第一代计算机都相当笨重,要借助大量真空管才能运转,而且真空管经常容易断开,而线路连接也是通过手工插线完成的。按照今天的标准,他们可谓消耗了大量的物质和能量却只生产出相对较少的复杂性。相比之下,更新式的数据技术是在既快又小的数字计算机上运行的。该项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阿波罗登月项目最直接的副产品。同样,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也是因为参与了任务控制系统建设,而后在世界各地协助建设类似的控制中心而赚了大钱。

20世纪80年代,当计算机与全球电子网络实现连接之时,一场新的通信革命终于爆发了。事实上,通过因特网传输信息,就如同用集装箱输送货物一样,二者均是以较低廉的成本在全世界范围转运人工复杂实体。因为信息革命,我们目睹了经外部阐释和储存的新的信息大爆炸,其中既有真信息,也有假情报。结果,集体知识的过程再次加速,而集体遗忘正在放慢(包括当今世界大国间多种途径的彼此监视)。

如今,只要有一台连接因特网的电脑,任何人都可以向世界范围的其他人交流信息或干脆把信息放到网上。这一进步深刻改变了人类获取信息及彼此交流的方法和手段。一个真正的全球大脑正在涌现,籍此,人们可以实时获取和交换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而且几乎是免费的。因此,权势和相互依赖的平衡正在迅速改变。比如,此时的政治家和医生必须面对的客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知识渊博。而这不过是两个简单的事例,说明新的能流驱动多种新式人工复杂实体为全球社会带来了如何巨大的变化,而社会本身的复杂度也因之改变。

现代数据技术的出现,带动了最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多种服务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这些国家因率先发展而仍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同时生活水平相对也比较高。然而,在过去的20年里,这些技术也开始在全球各地传播,只要利用得当,当然就有利可图,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全球数据的传输已变得快捷、廉价和可靠。

上述方方面面的发展可概括为第三波全球化。其实“全球化”这个词就是在这一时期创造的。今天,无数的人们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沟通,于是就产生了迄今最复杂的全球文化网络。虽然这一发展造就了相当程度的文化融合(cultural convergence),但世界各地的生活条件、技能和世界观仍存在很大的差异。

由于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前所未有的大量资金也正以电子方式在全世界的范围流动,哪里的利润最大,就流向哪里。这使得控制资金流动的银行业变得非常富有且具影响力。此外,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一般都支持迄今相对稳定和可靠的货币流动。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最突出的是美元以及后来的欧元,其他国家的政府和个人也有不少选择以此作为储蓄和交易的币种。这种状况非常有助于目前的北大西洋国家保持自身的财富,而且只要其他国家愿意购买美元和欧元(造币本身的费用几乎为零)以换取自然资源、工业产品和服务,上述趋势就会延续下去。

在许多富裕的民主国家,国家与教会之间昔日的纽带已经破裂,尽管还没有完全消失。这一正式破裂导致了宗教的私域化(privatization)。因此,许多宗教均朝地方化或满足当地人宗教需求的方向发展,而传统宗教强加于人的种种约束也大幅降低。不过在世界上的其他许多地方,国家和教会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被完全解除,而且有些这样的国家因向世界其他地区出售自然资源而变得极为富有。这是全球范围人工复杂实体生产和消费日益增加的直接结果,同时也刺激了人类针对自然资源在全球展开的日趋激烈的竞争。

尽管有上述多方面的巨大进展,但即使到了今天,仍有许多贫困人口生活在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国家,这些人仍然在土里刨食。然而他们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到其他地方的生活条件更好,而且时下的交通运输前所未有的便利,因而出现了全球规模的大移民。大多数的穷困移民是哪里更容易获得物质和能量,就迁移到哪里。这一发展路径并不新奇,但时下的规模却是史无前例的。

上述所有进展加到一起,反倒在人的内心激发起新的不确定感,穷富皆然。这种不确定感往往以新的宗教热忱的形式表达出来,包括伊斯兰宗教激进主义、美国的电视福音布道、北大西洋世界多种佛教教义盛行。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巨大的宗教市场,专门迎合不同群体的宗教需求。这也使得许多规模较小的宗教得以在全球传播,只要它们能满足某地某些人的需求。比如,就连安第斯山脉地区的传统农业宗教,最近也被人稍加改造,用以迎合现代城市人的某种需求,并因此被全球化。这只是当今宗教全球化的现象之一。[73]

1961年,作为对苏联率先实现载人航天的回应,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起了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试图以此恢复世人对美国技术优势的信心。作为地球上的一个物种,人类从地球出发,登上我们在太空中最近的伙伴星球,然后又安全返回地球,这在整个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如图7.4所示。虽然此前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但阿波罗计划的确以图片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新的地球观,比如那张“地球升起”照片,使我们深刻领悟到了“地球太空船”(Spaceship Earth)实际上非常脆弱。这些照片为方兴未艾的环保运动和新兴的整体科学方法注入了强劲动力,比如大爆炸宇宙观、板块构造学说和詹姆斯·洛夫洛克的盖娅理论,而所有这一切使得大历史的综合成为可能。

图7.4 20世纪人类控制物质和能量的能力突飞猛进:1968年秋季,阿波罗8号航天员借助土星5号火箭成功进入月球轨道并安全返回地球(来源:美国宇航局)

人类曾何其暴力?

人们通常会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暴力的时代,而媒体上每天的新闻也似乎印证了这一点:谋杀、强奸、战事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暴力事件不绝于耳。但我们今天真的生活在充满暴力的社会之中吗?人类社会在历史上究竟有多暴力呢?

2001年,俄罗斯心理学家兼大历史学家阿科普·波科索维奇·拿撒勒钦(Akop Pogosovitsch Nazaretyan,1948— )用俄文发表了一篇文章,后于2010年译成了英文,文中就提出了上述问题,并提出:尽管人类杀戮同类的技术手段变得异常强大而且高效,但人均屠杀的比率却明显下降了。拿撒勒钦最近又有如下表述(2014 ce, pers.com):

通过计算可知,在最近的数千年里,人类死于暴力的比率一直在不规则地下降。尽管人在技术方面的破坏潜能和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但这并不影响上述发展趋势。……生物学上的行为平衡(ethological balance)原理规定:某一物种的天然武器——如利爪和獠牙——与其种内侵略本性的抑制之间存在某种平衡,正是这种平衡确保了该物种有足够数量的个体得以存活。然而,有证据表明,奥杜威峡谷(Olduvai Gorge)的能人(Homo habilis)在造出了最初的石器工具(石斧)后也曾用它来对付陷于冲突中的同类。因此,生物学上的行为平衡原理在人类进化的早期阶段即被打破。……不过从那时起,原始人和现代人类社会的生存却取决于文化中的工具属性与自我控制之间达成的价值对等。……技术——人道平衡律(law of techno-humanitarian balance)主张,生产能力和战争技术的水平越高,行为规范也相应地要更先进,这样才能确保社会能够实现自保。

拿撒勒钦的详细论证其实可归结为一句话,即伴随历史的发展,人类逐渐认识到协商分配资源比通过暴力抢夺实际上更有效。

无独有偶,2011年,加拿大籍进化心理学家及认知科学家斯蒂芬·平克(Steven Arthur Pinker,1954— )发表了专著《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Why Violence Has Declined),其观点与拿撒勒钦几乎完全一致,只不过平克的证据更多一些(许多证据拿撒勒钦根本拿不到)。在前国家社会,总的说来是每10万人就有500人每年死于非命。而到了国家社会阶段,这一数字下降到每10万人有70人死于暴力,这一统计甚至包括战争不断的19世纪。而到了20世纪,这一数字令人惊讶地又有所降低。实际上,在这一看似最暴力的世纪——包括所有的战争、种族灭绝和其他形式的暴力,年均每10万人只有60人死于暴力事件。而在今日的西欧,这一数字为每年每10万人只有1人,远低于每年每1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依国家不同,在5~10人之间)。显然,伴随历史的发展,人类社会已变得更加平和。

平克特别引证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观点,认为国家形成有助于社会走向和平化,所以才会出现暴力的递减趋势。平克还提到诺伯特·埃利亚斯有关文明进程的理论,称国家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的和平化,原来的武士因而变得更驯服了;于是宫廷社会衍生出了和平优雅的行为准则;而后又被商人和匠人纷纷效仿,等等。从事贸易尤其需要彼此尊重,这一点也有助于和平行为的构筑。

和平的行为如涓涓细流,逐渐渗入新兴的富人群体中间,先是经历启蒙运动,而后是工业化和福利国家的兴起,上述和平趋势于是在全世界蔓延。因为人们在全球范围内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遂导致越来越多彼此的感同身受,认同的圈子也越来越大,从而使人的行为也变得越来越和平。只要世上有更多的人能够经历,或者至少期待,从劳动和接触中获得足够的财富,而不是通过征服和掠夺,这种和平的趋势就可能会继续下去。


工业化:第二波的全球化浪潮能量、复杂性与金凤花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