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字数:726

模仿在文化学习中存在的时间最长。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一直声称模仿是一种专门用于文化传承的社会学习形式。在本章中,我接受了这一观点,但对模仿是一种认知本能的假设提出了挑战。关联序列学习模型从训练研究和实验中都得到了支持,表明模仿具有特征限制,这不仅表明模仿是一种认知工具,而且说清了如何通过社会互动的一般认知过程构建新的、专门的认知机制。特定类型的社会文化互动(例如,舞蹈、训练和运动中的同步行为;被别人模仿;使用镜子)产生相关的感觉运动经验,看到和做出同样的动作。这种体验建立了一系列匹配垂直关联。匹配垂直关联就像感知序列学习齿轮上的齿,将其与运动序列相匹配,由此产生的复合机制是一种能够进行模仿学习的认知工具。

关联序列学习模型表明,镜像体验有助于模仿机制的发展。但这并不是说镜像体验对于模仿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尽管如此,一些人仍然认为这个建议非常不可信,甚至令人震惊。人类历史上最近才出现的人工制品在认知机制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发挥重要作用吗?我认为这种反应反映了我们是多么习惯于把认知机制看作本能,这种本能在史前和人类基因组中根深蒂固。我将在下一章继续挑战这种思维定式,提出,心智解读的发展方式与纸质阅读大致相同,我们知道这种认知能力只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1] 感谢吕卡兰·吉拉迪奥(1992年前后),正是此人提出了美丽的兰博基尼比喻。

[2] 这就是“模仿”一词现在在认知科学中最常用的方式。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它有时被用作各种社会学习或行为复制的通用术语。

[3] 关于共享意向的讨论指的是“鸟眼”、“第三人称”和“透视”的行为表征(Tomasello, Carpenter, Call, Behne and Moll,2005;Tomasello and Moll,2010)。如果这些术语被看作解决对应问题的方式,那么对共享意向的讨论往往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黑匣子,类似多模态匹配模型所提出的问题。和“跨模式表征”一样,“透视表征”这类术语表达了我们的信心,即我们头脑中的某些东西能够将“看到但没有感觉到”转化为“感觉到但没有看到”,但它们没有告诉我们这是如何完成的。


这不是正确的!第7章 心智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