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谷精变成公鸡

字数:1425

人们还经常把谷精想象成公鸡。

奥地利人常常警告孩子不要去谷地里玩耍,说那里有“五谷公鸡”会啄瞎他们的眼睛。德国北部的人认为“最后一捆谷物里住着公鸡”,将要收割最后一捆谷物时,农民会说“公鸡马上就要被我们赶出来了”。割取最后一捆谷物之后,他们会说“公鸡被我们抓住了”。在锡本布尔根的布拉勒,农民在收割最后一捆谷物时会说“我们要在这里抓住公鸡”。在福斯霍瓦尔德,准备收割最后一捆谷物时,人们把带来的公鸡从篮子里放出来,任由它在田间跑。捆谷物的人在后面追赶,直到抓住它。其他地方的人,劳动时抢着收割最后一捆谷物,谁如果抢到了就必须学公鸡打鸣,同伴就叫他“公鸡”。根据文德的风俗,田间扎好的最后一捆谷物里藏一只公鸡,最后谁碰到这捆谷物,抓住了那只公鸡,公鸡就归谁。庄稼收割结束了,人们把收割叫作“抓公鸡”。农场主用来招待收割者的啤酒,叫作“公鸡啤酒”。最后一捆谷物叫作“公鸡”“公鸡扎”“收获公鸡”“获得母鸡”“秋天母鸡”;也会根据谷物的不同种类叫作“麦公鸡”“豆公鸡”等。图林根的翁圣苏尔的人收割完最后一捆谷物时,把它制作成公鸡的模样,叫作“收获公鸡”。尤其是在威斯特伐利亚,人们用木料或硬纸做成一只“公鸡”,挂在运输车的车头。“公鸡”嘴里叼着谷物,旁边用谷穗和鲜花做装饰。这种“公鸡”有时挂在“五月树”的树顶,再用运输谷物的车拉走。另一些地方把活公鸡(或假公鸡)绑在“收获头冠”上,用杆子抬着。在加利西亚一带,谷穗、鲜花编织的花环和活公鸡捆在一起,女性收割者的首领把它顶在头上,走在人群的最前面。西里西亚的人们会把一只活公鸡用盘子托着,恭敬地送给主人。收获晚餐被叫作“收获公鸡”“茵子公鸡”等,餐桌上的主菜一定要有公鸡——至少某些地方如此。运输谷物的车如果在路上翻了,人们就会指责车夫“弄丢了收获公鸡”,这意味着他让“收获公鸡”跑掉了,因此不能参加收获晚餐。运输谷物的车要载着“收获公鸡”围着农场转一圈,才能驶进谷仓。在进去之前,要把“公鸡”钉在门框上面或侧面,也可以是山墙上,直到来年的收获季节。东弗里斯兰的人把收割最后一捆谷物的人叫作“咯咯叫的母鸡”。像对待真正的母鸡那样,有人在他面前撒些谷粒。

有时候被当成谷精的公鸡会被宰杀。在德国部分地区、匈牙利、波兰、比卡迪,收割者把一只活公鸡放在最后一片待收割的地里活动,抓住之后把它埋起来,只把头留在外面,然后用镰刀或长柄大镰刀割下鸡头。在威斯特伐利亚的很多地方,收割者把木制公鸡送给主人时,会得到一只真正的公鸡。这只公鸡会被鞭子或棍子打死,也可能被镰刀割下脑袋,或交给谷仓里的女孩、女主人做成菜肴。如果没有丢失“收获公鸡”,也就是说载运谷物的车没有翻,收割者就有权宰杀农场里的活公鸡。他们会用砖砸死它,也可能把鸡头割下。尽管这样的风俗在某些地方已经不再流行,但收割时节女主人仍然给干活的农民做韭菜鸡肉汤,并把公鸡头拿过去给他们看。在锡本布尔根的克劳森堡附近,收割谷物时必须在地里埋一只活公鸡,只把鸡头留在地面上,紧接着有一个年轻人挥着镰刀把它割下。如果那个人做不到,在未来的一年里他都被人叫作“红公鸡”,还要担心来年的庄稼收成不好。在锡本布尔根的乌德瓦赫利附近,人们把一只活公鸡和最后一捆谷物绑在一起,再用烤肉的铁叉杀死它。鸡肉随手扔掉,而剥下来的皮毛会保留到第二年。等到春天来临,人们用最后一捆谷物上的谷粒和着那些鸡毛一起被埋进地里。这种做法说明,公鸡就是谷精。公鸡被捆在最后一捆谷物上宰杀,在这种做法中,公鸡代表谷精,宰杀公鸡意味着收获谷物。鸡毛保留到来年春天,并和最后一捆谷物上的谷粒一起埋在庄稼地里,再一次表明公鸡就是谷精。在上述事例中隐含着一个很明显的观点,即谷精变成公鸡后可以促进谷物更快更好地生长。简而言之,谷精在收获时节变成公鸡后被人宰杀,到春天又以全新的生命形式出现。公鸡埋在地里,露出的头就像麦穗那样让人一镰刀割下,这种风俗充分体现了视公鸡为谷精的观念。


第二节 谷精变成狼或狗第四节 谷精变成野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