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宰相书

字数:2762

韩愈

此文前后六段,逐段各自读之。读第一段了,再读第二段,便见只是轻轻短笔也。

正月二十七日,前乡贡进士韩愈¹,谨伏光范门下,再拜献书相公阁下²:

诗之序曰³:“菁菁者莪⁴,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并不自著一句一字,忽引诗序起,大奇!)其诗曰:“菁菁者莪⁵,在彼中阿⁶,既见君子,乐且有仪⁷。”说者曰:“菁菁者,盛也。莪,微草也。阿,大陵也。言君子之长育人材,若大陵之长育微草,能使之菁菁然盛也。既见君子、乐且有仪云者,天下美之之辞也。”(引诗一章并注,大奇!)其三章曰:“既见君子,锡我百朋⁸。”说者曰:“百朋、多之之辞也。言君子既长育人材,又当爵命之⁹,赐之厚禄以宠贵之云尔。”(又引诗之三章并注,大奇!)其卒章曰¹⁰:“泛泛杨舟¹¹,载沉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¹²。”说者曰:“载、载也。沉浮者,物也。言君子之于人材,无所不取,若舟之于物,浮沉皆载之云尔。既见君子、我心则休云者,言若此,则天下之心美之也。”君子之于人也,既长育之,又当爵命宠贵之,而于其才无所遗焉。(又引诗之卒章并注,大奇!不出一句一字,突然引诗,已奇,又引者然一序、三诗又并注,岂不大奇!)孟子曰:“君子有三乐¹³,王天下不与存焉。”其一曰“乐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引诗不已,又引《孟子》,大奇!)此皆圣人贤士之所极言至论,古今之所宜法者也。(大笔一总。引如许旧文,只用一总,便尽住。)然则孰能长育天下之人才,将非吾君与吾相乎?(从引诗入正文。)孰能教育天下之英材,将非吾君与吾相乎?(从引《孟子》入。)幸今天下无事,(一暇。)小大之官,各守其职,(二暇。)钱谷甲兵之问不至于庙堂¹⁴,(三暇。)论道经邦之暇¹⁵,舍此宜无大者焉¹⁶。(妙,妙。以上,第一段毕。)

今有人(斗接自己,细细具述,为第二段。)生二十八年矣¹⁷,(一。)名不著于农工商贾之版,(二。)其业则读书著文,歌颂尧舜之道。鸡鸣而起,孜孜焉,亦不为利。(三。)其所读者,皆圣人之书,杨墨释老之学无所人于其心。(四。)其所著,皆约六经之旨而成文,抑邪与正,辨时俗之所惑。居穷守约¹⁸;亦时有感激怨怼奇怪之辞,以求知于天下。亦不悖于教化,妖淫谀佞诪张之说¹⁹,无所出于其中。(五。)四举于礼部,乃一得²⁰,三选于吏部,卒无成²¹。(六。)九品之位其可望,一亩之官其可怀²²。逢遑乎四海无所归,恤恤乎饥不得食,寒不得衣,(七。)滨于死而益固,(八。)得其所者争笑之。忽将弃其旧而新是图,求老农老圜而为师,(九。)悼本志之变化²³,中夜涕泗交颐²⁴。虽不足当诗人、孟子之谓²⁵,抑长育之使成材,其亦可矣;教育之使成才,其亦可矣。(妙,妙。第二段半。)

抑又闻(—“抑又闻”,为第三段。)古之君子相其君也,一夫不获其所,若已推而内之沟中²⁶。(断章取义引。)今有人生七年而学圣人之道²⁷,以修其身积二十年,不得已一朝而毁之,是亦不获其所矣。(妙,妙。读之心悲。)伏念今有仁人在上位²⁸,若不往告而遂行²⁹,是果于自弃,而不以古之君子之道待吾相也,其可乎?宁往告焉,若不得志,则命也,其亦行矣。(妙,妙。第三段毕。)《洪范》曰³⁰:“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³¹,汝则念之³²。不协于极³³,不罹于咎³⁴,皇则受之³⁵。而康而色³⁶,曰予攸好德³⁷,汝则锡之福³⁸。"是皆与善之辞也。抑又闻(二“抑又闻”,为第四段。)古之人有自进者,而君子不逆之矣,日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之谓也。(第四段毕。)抑又闻(三“抑又闻”,为第五段。)上之设官制禄,必求其人而受之者,非苟慕其才而富贵其身也,(曲折。)盖将用其能理不能,用其明理不明者耳。(妙。)下之修己立诚,必求其位而居之者,非苟没于利而荣于名也³⁹,(曲折。)盖将推己之所馀以济其不足者耳⁴⁰。(妙。)然则上之于求人,下之于求位,交相求(妙。)而一其致焉耳⁴¹。(妙。)苟以是而为心,则上之道不必难其下,(妙。)下之道不必难其上,(妙。)可举而举焉,不必让其自举也⁴²,(妙。)可进而进焉,不必
廉于自进也⁴³。(妙。第五段半。)抑又闻(四“抑又冈”,为第六段。)上之化下,得其道,则劝赏不必遍加乎天下,而天下从焉,(提。)因人之所欲为而遂推之之谓也。(再提。)今天下不由吏部而仕进者几希矣。(曲折一。)主上感伤山林之士有逸遗者,屡诏内外之臣,旁求于四海,而其至者盖阙焉⁴⁴,(曲折二。)岂其无人乎哉?(曲折三。)亦见国家不以非常之道礼之而不来耳。(曲折四。)彼之处隐就闲者亦人耳,其耳目口鼻之所欲,其心之所乐,其体之所安,岂有异于人乎哉?(曲折五。)今所以恶衣食,穷体肤⁴⁵,麋鹿之与处⁴⁶,猨狖之与居⁴⁷,固自以其身不能与时俗顺俯仰,故甘心自绝而不悔焉⁴⁸。(曲折六。)而方闻国家之仕进者,必举于州县,然后升于礼部吏部,试之以绣绘雕琢之文,考之以声势之逆顺,章句之短长,中其程式者,然后得从下士之列,虽有化俗之方⁴⁹,安边之画⁵⁰,不由是而稍进,万不有一得焉。彼惟恐人山之不深,人林之不密,其影响昧昧。惟恐闻于人也⁵¹。(曲折七。)今若闻有以书进宰相而求仕者,而宰相不辱焉,而荐之天子面爵命之,而布其书于四方⁵²,(曲折八。)枯槁沉溺魁闳宽通之士⁵³,必且洋洋焉动其心,峨峨焉缨其冠,于于焉而来矣⁵⁴。(曲折始竟。)此所谓劝赏不必遍加乎天下,而天下从焉者也,因人之所欲为而遂推之之谓者也。(第六段毕。)伏惟览《诗》《书》《孟子》之所指⁵⁵,念育才锡福之所以,考古之君子相其君之道,而忘自进自举之罪,思设官制禄之故,以诱致山林逸遗之士,庶天下之行道者知所归焉。小子不敢自幸⁵⁶,(一气总收以上六段,气力最大。)其尝所著文,辄采其可者若干首,录在异卷,冀辱赐观焉。干黩尊严⁵⁷,伏地待罪。

愈再拜。

【注释】

¹前乡贡进士:唐代士子应试进士科及第而未授官者称前进士。应试时由地方选送,称乡贡,进士科考试由礼部侍郎主持。进士及第,应试时由地方选送,称乡贡,进士考试由礼部侍郎主持。进士及弟,还需参加吏部“博学宏词”考试,考中后才授以官职。韩愈于贞元八年(公元792年)进士及第,次年应吏部试未中,因而未得官职,故以前乡贡进士的进士的名义上书宰相求仕。此书作于贞元十一年。
²相公:宰相。指赵憬、贾耽、卢迈。
³诗之序:《毛诗序》,这里是指诗前小序。
⁴菁菁者莪:《诗经·小雅·菁菁者莪》。
⁵莪:蒿之一种,亦称萝蒿。
⁶中阿:阿中。阿,大的丘陵。
⁷有仪:有礼。仪,礼。
⁸锡:赐、赠。朋:古时候以贝壳为货币,五只贝为一串,两串贝为一朋。
⁹爵命之:给他们以爵位。
¹⁰其卒章:《诗·小雅·菁菁者莪》的最末一章。全诗共四章,这里是指第四章。
¹¹杨舟:杨木制成的船。
¹²休:喜悦。
¹³君子有三乐:《孟子·尽心》:“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面教育之,三乐也。””
¹⁴庙堂:朝廷。
¹⁵经邦:治理国家。
¹⁶舍此:舍弃这件事。此,这件事,指培育、重用天下之英才。
¹⁷二十八年:韩愈生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至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刚好为二十八岁。
¹⁸守约:筒朴。
¹⁹诗(zhōu州)张:欺诳。
²⁰四举于礼部:四次参加礼部主持的进士科考试。韩愈自贞元二年入京求仕,四次参加进士科考试,直至贞元八年才登进士第。
²¹三选于吏部:三次参加吏部主持的“博学宏词”考试。卒无成:最终仍未中选。
²²官:住宅。《尔雅·释官》:“宅。《尔雅·释官》:“官谓之室,室谓之官。”
²³本志:出仁之志。
²⁴中夜:半夜。涕泗交颐(yí夷):涕,眼泪。泗,鼻涕。交颐,交错纵横地挂在脸上。颐,原意为下巴。
²⁵诗人:这里是指《诗经·小雅·菁菁者莪》的作者。
²⁶内:通“纳”。
²⁷“今有人生七年”句:这句说的是韩愈自己。韩愈在《感二鸟赋序》中称自己从七岁开始“读书著文”。
²⁸仁人:指宰相。
²⁹遂行:就走。指离开京东归河阳(今河南孟县)家乡。
³⁰《洪范》:《尚书》篇名。
³¹有猷:有道德。有为:有作为。有守:有所执守。
³²念之:录用他们。念,录
³³不协于极:不合于中正之道。极,中正之道。
³⁴不罹(l离)叙。于咎:没有犯罪行为。咎,罪恶。
³⁵受之:容纳、进用他们。
³⁶而康而色:你的脸色要从容安详。西,你。靡,安定、定详。
³⁷日予攸(yōu优)好德:“曰”前省略主语“庶民”。攸,所。这句句意为:(有的百姓)说我之所好在德。
³⁸锡之福:赐给爵位俸禄。
³⁹没:贪。
⁴⁰济其不足:指帮助皇上治理天下,以德民。
⁴¹一其致:终极目的是相同的。
⁴²让:责备。自举:自我推荐。
⁴³廉:廉洁、不贪。引申为过分谦让。
⁴⁴阙:同“缺”。
⁴⁵穷体肤,让体肤受苦。
⁴⁶麇(mí迷)鹿之与处:和麋鹿共同生活于山野之中。
⁴⁷猨(yuán袁)狖(yóu柚):猨,同“猿”。狖,黑色长尾猿。
⁴⁸绝:绝交。指与上层社会达官贵人断绝来往。
⁴⁹方:方法、法术。
⁵⁰画;计谋、计策。
⁵¹味昧:昏暗。
⁵²布其书:布,公布。其书,指上宰相求仕的书信。
⁵³枯槁:贫困憔悴。沉溺:沉迷不悟。这里是指执意透迹山林者。魁闲:魁伟高大。宽通:度量宽绰、洞晓事理。
⁵⁴于于:内心兴奋而行动宽缓的样子。
⁵⁵伏惟:在下位者对在上位者有所陈述时的表敬之词。
⁵⁶自幸:自喜、自以为是。
⁵⁷于黩:冒犯。


卷十 唐文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