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于襄阳书

字数:1230

韩愈

前半幅,只是闲闲说成一段议论,或整或散,或对或不对,任笔自为起尽。至“倒闻阁下”后,方是两段正文。一段先扬后抑,一段先抑后扬。因前幅既有议论,于是轻轻着笔便休也。

七月三日,将士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¹,谨奉尚书阁下²: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³,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⁴。(言下之人必如此,一扇。)士之能垂休光⁵,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⁶。(言上之人必如此,一扇。)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⁷;(翻前扇。)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⁸。(翻后扇。)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⁹,(笔笔曲折,凡作无数曲折。)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曲折。)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曲折。)何其相须之股、而相遇之疏也。(曲折。)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¹⁰;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¹¹。(曲折。)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曲折。)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¹²。(一句断定。下更作一曲折,其论始毕。)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¹³;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¹⁴。(自起至此,只是一句话,却作如许多曲折。)

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妙。将上文半篇文字,只作闲话遁过。)侧闻阁下(方入阁下,是第一段。)抱不世之才,特立面独行¹⁵,道方而事实¹⁶,卷舒不随乎时¹⁷,文武惟其所用¹⁸。岂愈所谓其人哉(先扬。)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后抑。)岂求之而未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¹⁹?(问得委婉,疑得风刺,只是从《史记》项羽赞脱出。)愈虽不材,(方入自己,是第二段。先抑。)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²⁰。(后扬。)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²¹。愈今者惟刍米仆赁之资是急²²,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²³。(应求之未得,好!)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²⁴。(应吾志未暇,好!)世之龊龊者²⁵,既不足以语之,(宾。)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主。)则信乎命之穷也。(此一行,收得甚悲壮,最与通篇称。)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以知其志之所存²⁶。

愈恐惧再拜。

【注释】

¹将仕郎:官名。守:唐代品级较低的人担任较高的官职叫守。四门博士:四门学博士。博士,教官。韩愈于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任四门博士之职。
²尚书:指工部尚书于頔(di笛),当时于頔以工商尚书衔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
³先达之士:已经担任较高官职的人。达,显达。
⁴前:荐引。
⁵休:美好。
⁶后:后继之人。
⁷美:指德美才高。
⁸盛:指功德之盛。
⁹相须:相互期待。
¹⁰负其能:以他的才能自负。
¹¹负其位:以他的地位自负。
¹²过:过失,不恰当。
¹³千:干谒、拜求。其人:指乐于荐引后进之士的人。
¹⁴求:觅求、搜罗。其人:指德才兼备、负有众望的后进之士。
¹⁵特立:才能杰出。独行:行为、操守出众。
¹⁶道:遵循。这里用做动词。方:方正之道。事:从事、致力。事,这里用做动词。实:实际的于国于民有益的事。
¹⁷卷舒:指仕途的进退。时:时局、时俗的变化。
¹⁸文武:文武之道。意为管理玫事时,能让老百姓有劳有逸。《礼记·杂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¹⁹宣闻:应该听到您的关于荐引后进的事迹。久不闻:长久地不曾听到这样的事迹。
²⁰自处:处身立世。指道德修养方面的要求。恒人:常人、一般的人。
²¹请自隗(wěi委)始:请从郭隗开始。郭隗,战国时燕国人。燕昭王欲招揽天下贤才,向郭隗问计,郭隗说:“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燕昭王“为隗改筑宫室而师事之”,这样乐毅、邹衍、剧辛等贤才都相继来到燕国,昭王重用了这批贤才,终于使燕国富强起来。事见《史记·燕召公世
家》。
²²刍:饲养牲口的草。仆:仆役。货:租赁房舍、用具的钱。
²³一朝:这里是指一天。
²⁴知:理解、赞同。
²⁵龊龊者:龊龊,拘谨的样子。龊龊者,指只注意生活小节而缺乏真正的道德修养的人。
²⁶志之所存:志趣所在。


代张籍与李浙东书上张仆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