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马生产
我军有史以来,除团以上领导干部有骑马和少数运载马匹之外,都是步行的「量地军」,完全是走路的。解放后军队装备是「机械化」还是「骡马化」,成了争论的问题。
为了统一认识,一九六〇年林总在广州军委扩大会议上讲作战方针时,就提出了我军的装备应当以「骡马化」为主,少数部队定为「机械化」。同时还指出:「这不是现在我们装备不起机械化,而是完全机械化,不适合作战的需要。我们应当把这个问题,提高到战略地位来认真研究。」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林总从我国的地形说起,一直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军的战例和我军一九四九年湖南衡宝战役的战例。
林总说,我国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版图都是山地,百分之三十的平地,逐步实行农业现代化之后,水利设施的发展也会改变地形的。当然,我们国家的公路是会大发展,但不管怎样发展也不可能每个山头都通公路。一九四九年进行衡宝战役时,只上去了两个骡马炮兵师,炮兵部队不仅一炮未发,还把道路堵塞,部队前进发生了很大的困难,最后只有炮兵让路,把炮翻到沟里去。这还是骡马炮兵,要是机械化炮兵,情况会更严重。
在全军编制装备会议上确定:军队运载工具以骡马运载为主,机械化为辅。实行骡马化,对我军后勤工作,不仅增加了马匹的管理工作,而且要担负军马的补充任务,从此,我军后勤系统,增编了军马部门。
根据我军的编制,全军运载马匹和乘马约需二十五至三十万匹,每年服役和补充约需三万匹。所需马匹,当时没有着落。从我国农村不可能采购更多的马匹;从外蒙可以进口1一部分,但数量有限,质量也不好。我军所需要马匹,要靠自己饲养,并且要在几年内解决问题,这也算是一个不大也不小的雄心壮志吧。
林总对军马问题是经常过问的。一九六二年七千人大会上,林总的发言讲到路线斗争的问题之外,也提到准备打仗和军队,还把办马场的问题提高到了国防建设的地位,也可看出办马场的重要了。
当时的农垦部长王震,对军队办马场是积极支持的。他亲自上林总的门,提出将地方管的内蒙东部呼和浩特一个大马场和黑龙江的逊克一个大马场交给军队。国务院发了正式文件,逊克马场很快就办理了交接手续。呼和马场办了三年也没有办妥。当时的内蒙区党委就是不交,我亲自找过他们三次也没有解决问题。
一九六七年十二月,总后成立军马部,确定军马场以养军马为主,农牧结合、综合经营的方针,并制定了军马生产发展规划。规划要求全军要建立约三十个马场。我们除了自繁自养以外,经周总理批准,从外蒙进口了几千匹幼母马,这样就解决了生产骡子的问题。到一九六八年军队马场存栏数达到十万多匹,年产驹两万一千二百匹,提前完成了军马生产发展规划。军马供应有了可靠的保障了。
一九六三年在南京灵谷塔。前排左一甘泗淇、左四李贞,二排左一萧望东,后排左四邱会作。
生产军马,是军队后勤工作一部创业史。一九六九年一月总后勤部向军委写了一个专题报告,报告全军军马生产的发展情况,补充部队的情况,军队生产的马匹,平时补充部队自给有余。周总理在报告上批示:「这是一个很大的成绩。」这对军马生产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和促进,军队后勤部门,完成了我军有史以来一个新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