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备物资储备

字数:3148

一九六二年,东南沿海战备会议结束之后,林总在军委常委会上传达的毛主席的指示说:根据目前的国际形势,世界大战有推迟的可能,局部战争则随时都可能打起来。我们要准备三百万人打一年仗的物资储备,这一任务要争取在三年之内完成。这是有关国家安危的大事,全军工作的重点要放在打局部战争上。

储备是一件非常大的事,当时我们遇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三百万人打一年的物资需要多少;二是需要多少钱;三是钱和物都从哪里来。此外,还有战备物资的管理问题。

后来,几经研究,我们想了个计算方法,先概略地计算三百万人打一年的「正常消耗量」,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大计算系数,最后再计算出物资的总储备量。按照这个参考数,储备物资所需经费要二百五十亿元。这样大的数字,是一九六二年国家对国防费拨款的四倍多,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储备这些东西从那里来?军队自己现存的东西很少,全国的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经济还没有彻底好转,国库空虚,银行无「银」。当时国家库存的物资,除了有点粮食、棉花、布匹之外,其余的东西就更少了。因此,要全部由国家解决物资储备是不可能的。那怎么解决呢?依靠国家调拨、各省市支持和自己动手结合,自己动手为主,这就是我们的方针。

根据上述设想,我让总后司令部拟制了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物资储备计划。我看了这个计划后,心中有了底,增加了三年内完成毛主席交给我们的储备任务的信心。为此,我主持召开了总后常委扩大会,专门讨论战备物资的储备问题。在讨论中出现了严重的意见分歧。绝大多数同志都认为只要我们工作做得好,是可以在三年内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和军委的决策,完成战备物资的储备任务的。但也有少数人是不赞成上述意见的,这种人说:国务院再三反对积压,我们号称储备,实际上是把东西积压起来……。说到这里,汤平同志插话说:战备储备不是积压,要说准备打仗是积压的话,要军队干什么,整个军队都是「积压」,何不等到打仗时再征兵,我们这些吃了饭不生产的人,也是「积压」。

关于物资储备问题,周总理要我在国务院会议上专门说了一次。我在会上主要讲了物资储备的问题。最后我提出:要完成三百万人打一年的物资储备,国家预拨款我们只要一百二十亿元就可以了。拨款以三年为期,如果在三年内不打仗,从第四年逐步从国防费里扣回来。总理听了我的发言后,带头鼓掌,表示赞成!

最后周总理在讲话中说:「邱会作同志的讲话大约只有半小时,但讲得像连队司务长报账一样清楚,这种思想方法是值得提倡的,是搞经济工作的人值得学习的。国家虽然有困难,但至今还可以承担得起,政府可以承担战备储备所需要经费,至于物资你们上报调拨就可以了(李先念同志插话:卖掉裤子也要完成战备储备)。关于战备物资储备2问题,国务院各部委要同总后密切合作,满足军队的需要。他没有本位主义思想,大家完全可以放心!从这个意义来说,总后就是小国务院了。」此时总理笑了,在场的其他人也都笑了!

总理说总后是「小国务院」的话,后来在总后也传开了。

关于三百万人打一年的物资储备计划,国务院会议讨论后,总后向军委写了个报告,军委批准了总后的报告,并上报中央,转发全军。为了落实战备物资储备计划,我们确定了几项办法。

第一,坚持军民储备相结合。许多物资是军民通用物资,例如粮食、布匹、煤炭、木材等,这些物资就由地方储备,只是由军队提出专门储备计划,由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储备,保障储备基数在就可以了。平时有些东西军民共享,虽然储备的数量不是很大,但是需要特殊的设备,例如血浆,军队没有这种保管条件,也只能请地方代为储备了,至于武器、弹药、油料等物资,军队自己储备便于管理和使用。

第二,整顿军需工厂。解放后,军需工厂一直由军队自己管理,为了完成储备任务,我们认真整顿了军需工厂。一是改变了管理体制,由各军区分管改为由总后统管;二是对一些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的老厂进行了改造;三是确定了「优质高产,质量第一」的生产方针,经过整顿工厂的生产效率提高了,更主要的是产品质量提高了。

同时,为了和仓库储存能力相适应,对工厂的生产计划进行了调整。军需产品的体积大,特别能占库房,储备三百万人打一年的东西,哪有那么多的仓库呢?为此,我们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把出厂的正常供应量、工厂的在产产品和库存原材料三者衔接起来,形成依次「推陈出新」,不断流动,这既缓和了仓库的紧张,也能保证未来战争的需要。

第三,筹集储备物资所需经费。三百万人打一年的物资储备是需要很大一笔钱的。这些钱,在一九六三年以前国家是在每年国防费以外专项拨款解决,一九六四年以后改为在每年国防费中安排解决。不论在「外、内」安排,只靠国家拨款是不能满足需要的,还要靠军队自己想办法挤出一些钱来。多年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下面的一些措施,弥补了大量军费不足。

1、调整人员生活费用。例如,精简整编,降低全军的某些生活待遇指标和供给标准。仅一九六五年全军干部薪金改套国家行政级标准,再加上士兵降低薪金支出,每年就可减少支出一亿元。

2、冻结和清理银行存款。根据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和指示,总后财务部从一九六二年七月至一九六三年三月,对全军各大单位的经费情况进行了清理。经过审查清理以后,凡是资金来源不合符国家规定的,应当一律交回中央或地方财政。按照中央的这个规定,各单位上交总部近三十亿。这次上交的钱,几乎全部来弥补当年资金之不足。

3、清理、利用库存物资。从一九六二年三月开始,到一九六四年三月结束,清理各级库存物资共有二十八亿多元,同时对多余的库存物资进行处理和利用。一九六四年,利用各种多余物资计抵扣军队经费达一亿元。

4、审查军用物资订货价格。根据国务院的批准,从一九六二年起,总后财务部协同总后各业务部门,对订购的军品的价格有重点地进行了审查。一九六二年,经审查的部分军品的价格,就降了4.7%,减少军费开支近四千万元;一九六三年,经审查的部分军品的订购价格又降低了一些,这样,一九六三、一九六四年两年又少支出军费两亿元。审定军品价格,既促进了工厂降低成本,又减少了军费支出,实在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5、组织账外收入。一九六二年又根据中央和国务院的通知精神,总后对经费的使用进行了调整,规定账外经费收入,均集中于总部和军区两级统一掌握使用,以弥补经费之不足。据总后财务部统计,从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五年七年时间,只是总部一级就收进经费达三十多亿元。

6、缩短基本建设战线。除了国防工程、后方基地工程和海边防部队的战备、生活设施外,其他基本建设一律从严控制,特别是严禁修建楼堂馆所。直到一九七一年我们倒台时,在北京除有个总后礼堂外,海军、空军连个礼堂都没有。部队各级领导干部的住房都严格控制,军一级干部也只有三间住房,那时的干部大都是四、五个孩子,都是挤着住,都毫无怨言。

7、修旧利旧,节约消耗。只是将每年收旧的服装经过修补后改做工作服,每年就可以少发几十万套新衣服,新衣服就可以储备起来。

采取上述一些办法,不仅节约了国防费用,而且每年还可以挤出不少钱用来购买战备物资。

第四,筹措储备物资。储备物资一要有钱,二要有东西。没有钱不行,有钱买不到东西也不行。当时,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国家的分配是军队所需物资的主要来源。但是,需要的东西不一定能分到指标,有了分配指标不一定能到货,订到了货不一定能按时拿到货,这都是常有的事。虽然国家把军队作为重点保障对象,但国家也很困难啊!所以有许多东西,我们还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广开门路,多方自筹,以补国家分配之不足,这更是不容易的事!所以,在那段日子里,我们总后和全军后勤业务部门,为筹措物资储备的事,真是费尽心机,付出了艰苦的劳动!说到这里,不能不使我想起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那是一九六三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总后负责人×××没有经过我,就批准把储存在丰台仓库的一大批钢材、电机等战备物资,卖给了山西省。这无异是对战备物资储备的干扰,我发现了这件事,很气愤!首先直接命令丰台仓库不准出库这批物资,如有违抗以军纪制裁。同时,我又立即批评了当时的物资部长,当然干部之间也就有了怨恨。

有计划地大批储备物资,是从一九六二年毛主席指示以后开始的,到了一九六五年底,已基本上达到了计划的要求,到了一九六八年,三百万人打一年所需物资、弹药、油料全部入了仓。所有的储备库都符合「靠山、分散、隐蔽」的要求。

完成三百万人打一年的物资储备,这是后勤战备的一件大事!为此,得到了毛主席的很高评价。一九七〇年七月,我陪同朝鲜军事代表团到上海参观访问,毛主席接见代表团后,和我谈了战备问题。毛主席说:「从你的报告来看,军队已经储备了三百万人打一年的物资,这样就主动了。我们既然三百万人可以打一年,就更大规模、更长时间的仗都可以打下去。」


军马生产划区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