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的生产效益
军队生产的效益怎样?简要的回答是:1、渡过了灾荒,保证了部队指战员的体质,部队的连队基本上没有一个浮肿病:2、军队建立了相当大的家底;3、发扬了军队建设社会主义生产队的作用。这是一部划时代的经济账,也是政治账。
我国的灾荒是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后的形势下突然而来的。人民没有想到,国家没有准备。我是在高等军事学院渡过「大跃进」的,我进学院的第一课就是学的「大跃进」。为了理论联系实际,学院领导学员向社会学习,请地方负责同志作报告和去河南参观。
当时的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兼北京市市长彭真向学院做过一次报告。他以十分兴奋的心情说了很多的话,对「大跃进」描写的相当美丽动听。我记得彭真在报告中最后说的是「过去,我们总是嫌吃不饱,最少也嫌吃不好,这个时代过去了!今后就是怎么样吃好的问题了,你们在学院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但决不要担心吃的问题。你们同市政府有关部门联系好,尽管吃就是了。」我们听了彭真的话,感到很兴奋。
我们去河南参观时,先到新乡七里营,我们在那里呆了两天,吃了不要钱的饭,参加摘棉花的劳动。我们看到的人民的精神面貌确实很好,也看到过粮仓和面粉厂,确实是「粮满仓」。在七里营得到的印象,同彭真给我们说的几乎是一样的。我们自己感到,对大跃进有了感性认识,对自己的思想提高了一大步。
在郑州,我们听了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关于人民公社运动的长篇报告。他在讲到「大跃进」时,同彭真讲的精神也差不多。我记得,吴芝圃说:「在物质丰富的基础上,吃食堂改变人民的生活方式是必然的。……」对吴的报告,我们信以为真,没有多想其他的问题。
我是离开工作岗位去学习的。我不仅对全国情况不了解,对军队的情况,甚至对总后的情况也不太了解。一九五九年我上任之后,在不短的时间内,我都是以了解情况为主,全国灾情对军队供应的影响,我是在一九六〇年冬天才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一九六一年初,我才提出「军队自己搞生产渡过灾荒」的建议。
从实际情况来说,军队搞生产不仅发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也发挥了很好的财政效益,节省了难于计数的财政开支。军队在全国解放后,即战争结束之后,实行全军统一供应标准以来,供需就存在很大的矛盾。战士吃不饱,要求各种补助(野外训练、各种劳作、开庆功会、来队家属口粮等都要补助)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部队关于这方面的报告、提意见、发牢骚,甚至骂人也是普遍的。这些问题,自始至终也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更没有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有些非要解决的问题,也只是临时批示报销,整个问题依然存在。
关于供应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举两个例子就可看出其严重性了。
一九六〇年叶剑英元帅在青岛休息,就有当地驻军军长拿着超支万余斤粮食的单子,请示批准报销,叶帅当时很难处理,但还是硬着头皮批准报销了。叶帅回到北京之后,同我说了这个问题,并提醒我要注意研究解决部队吃饱肚子的问题。
一九五九年十一月间,我上任总后部长不久,济南军区要开办一期轮训班,分期轮训老战士,需要五千斤补助粮。所需粮食数目不大,但是从批准到领到粮食往返手续两三次,并且还经过当地领导机关特别打通关系才领到现粮。当时,国家还很穷,物资不丰富,领导干部自觉遵守财经纪律。但可以看出一个问题是,各军区的确很穷,这对部队建设是很不利的。
一九六一年秋收之后,部队存在的三大问题成为历史的过去:1、战士吃得饱了。2、长期以来部队要搞一件什么事,如野外训练,开各种会议,没有不需要补助的,要求补助粮的问题,现在提都没人提了。3、来队家属口粮等都逐渐解决了。军队临时来队家属吃、住问题,向来是头痛的问题。全国灾荒之后,来队家属猛增。来队家属极大多数是专门到军队吃的,而且大多数也是不打算再走的。他们说:「横直是饿死,死在家里,还不如在部队死在自己的亲人面前。」一九六一年秋收之后,家属的吃饭问题就算基本解决了。随着国家度过灾荒的好转,家属来队也就越来越少了。临时来队家属吃饭问题,也是军队搞生产才算彻底解决了。
一九六〇年,有一次罗瑞卿总参谋长同我说:「老邱,我们订一个君子协定,部队要粮食的问题,我一律不管都由你管。到开会的时候,我总得承认一次我犯官僚主义。」我回答说:「同意订这个协议,我完全承担责任。但我承担了也没有粮食呀。」后来罗又把话说回来:「不管也不成,这总是我一块心病,战士吃不饱我心里着急,我们应当设法解决这个问题。」未搞生产之前,这个问题始终也没有解决。
军队搞生产之后,拿不出补助粮的问题根本不存在了。一年之后,即一九六一年秋收之后,罗总长又同我说:「老邱,一年前我们的君子协定,可以废约了。现在部队是不是几乎没有请示要粮食的了?」我回答说:「部队自己有了,就不会再伸手向上要了。」罗又问:「今年部队生产的情况怎样?」我回答说:「多数部队可以做到填饱肚子了。」
罗总长说:「看来,军队搞生产是对的,不搞生产是没有出路的。这不仅渡过灾荒要这样,不发生灾荒也是要这样的,我们军队在自己动手,这是一种不可改变的方针。」
军队搞生产改变了后勤工作的格局,从单纯向国家伸手,转为国家供应同自己动手相结合,这是我军后勤工作思想、作风、方针的转变。周总理对军队后勤的转变,给了很大的评价。一九六二年冬,周总理要我在国务院的会议上讲一下军队生产渡荒的情况。总理在我的发言之后,对军队后勤工作讲了三个重要问题:
第一、林总主持军委工作以来,军队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军队把毛主席建军路线更加具体化了。这就是:突出政治,加强战备,积极搞生产。军队的后勤工作是军队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果不把后勤工作提高到建军路线相适应的高度,只搞些事务性的工作,后勤工作就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现在我军的后勤工作,是在建军路线的指引下,生机勃勃的向前迈进。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和平时期的后勤工作的方向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我同意邱会作同志提出的「依靠国家供应为主,自己动手为辅」的方针。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时期,国家财富还是不丰富的时期,国家对军队的物资生活是不能完全满足的,永远都有自己动手的问题。因此,邱会作同志提出,军队后勤工作,要把国家供应的物资管好和军队自己生产紧密结合是完全正确的。
第三,军队后勤部门,也是一个特殊的经济部门,其任务是特殊的。国家的经济部门是执行政府的生产计划,产品由政府分配,收入交国家;军队后勤部门的生产是列入政府计划之内,产品不归政府所有,主要是保证军队生活之用。军队生产是补充政府供应不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军队后勤部门具有国家和军队经济部门的双重作用,因此,支持军队后勤部门的工作做好了,就是政府经济部门的战备工作。
周总理最后说:「我对军队后勤工作是过问比较多的。过去的过问,主要的是解决军队的问题,现在过问的情况变了,是军队支持政府。刚才,邱会作同志的发言中提到两个重要问题:军队可以吃饱肚子了,到现在还没有发生过一个浮肿病,这就是对政府的最大支持。全国发生这样大的灾荒,政府无力解决军队的问题,一切困难都是军队自己战胜的。在战胜困难的斗争中,军队后勤做了很好的工作,这是我军后勤工作的一大奇迹!」
军队的生产是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军队搞生产的阻力那样大,为什么生产又搞起来了,并且成为全军的大事?这是非常容易回答的问题。
(一)逼出来的。在全国大灾荒的情况下,军队的出路只有两条:自己动手找活路;等着挨饿。灾荒就是最有权威的「找出路令」,没有这个「找出路令」,军队的统帅也不会轻易下决心的,特别是对生产存在不小的阻力的情况上,更是不易下这个决心的。
(二)军委和林总的正确决心。在当时,林总的决心,对全军能够搞生产,是起举足轻重的作用的。林总提倡「突出政治」与「空头政治」是有原则区别的,前者是联系实际,后者是脱离实际。他提出的「四个第一」,始终是把抓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人的因素就是最大的实际。另外,林总治军原则,关心战士生活,始终是放在重要位置上的。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好的统帅是不关心战士生活的。林总过去、现在正是这样一个统帅。
(三)全军后勤部门组织生产的作用。这也是一种重要作用,事实上,任何工作都有组织实施问题,全军的生产就是后勤部门组织实施的。我们做了应做的工作,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也遭到过打击,这都是历史事实。我们用自己的思想、智慧、勤劳,帮助全军度过了灾荒,但不应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功劳,而是总后部长和总后党委及广大后勤战线的指战员应做的份内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