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

字数:2074

汉昭帝善辨忠奸

汉昭帝乃一代霸主汉武大帝的儿子,被立为太子时年仅八岁。汉武帝并不放心,临去世前就把他托付给霍光、金日蝉硝、上官桀、桑弘羊四位大臣,让此四人辅佐昭帝。四人之中,霍光官拜大司马、大将军,掌握着朝廷的军政大权,地位最高,权势炙手可热。

霍光为人正直,对昭帝忠心耿耿,辅佐着他把国家大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因此,威望日增。但同时,霍光个性耿直,做事不讲情面,也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就有上官桀、桑弘羊、盖长公主等在朝廷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当时汉昭帝的哥哥燕王刘旦,一直愤恨于自己没有做成皇帝,所以一心想废掉昭帝自立,但又惧怕霍光,于是他便和上官桀勾结起来,想方设法要除掉霍光。

在汉昭帝14岁那年,上官桀趁着朝廷让霍光休假的机会,伪造了一封刘旦的亲笔书信,又派人冒充刘旦的使者,把这封信送给了汉昭帝。

汉昭帝打开信一看,只见上面写道:“霍光外出检阅御林军时,擅自使用皇上专用的仪仗。而且他经常不守法度,未经皇上批准,擅自向大将军府增调武官,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他简直是独断专行,根本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我担心他有阴谋,会对皇上不利,因此我愿意辞去王位,到宫里保护皇上,以提防奸臣作乱。”

送完信后,上官桀等人做好了一切准备,只等汉昭帝发布命令,就把霍光捉拿起来,谁知汉昭帝看完信后却毫无动静。

第二天,霍光前去上朝,听说了这件事,就坐在偏殿中等候发落。

汉昭帝在朝堂上没有看见霍光,便问道:“大将军在哪里?”

上官桀回答道:“大将军因为被燕王告发,所以不敢进来。”

于是,汉昭帝便派人请霍光上殿。霍光来到殿前,摘掉帽子,磕头向昭帝请罪。

汉昭帝说:“大将军只管戴上帽子。我知道那封信是假的,你并没有罪。”

霍光听了,既欣慰、高兴,又有点疑惑,问:“皇上是怎么知道的啊?”

汉昭帝轻描淡写地回答道:“大将军检阅御林军只是最近几天的事情,增调武官校尉到现在也不过十天,燕王远在北方,他怎么能知道得如此之神速呢?再说了,如果将军真有心要作乱,也用不着依靠校尉。”

汉昭帝刘弗陵

上官桀等人听了大吃一惊,全身冷汗直冒,生怕事情败露、小命不保。

汉昭帝又说:“这件事只消问问送信的人就可以弄明白!不过,我想他肯定早已经逃匿了。”

左右下属连忙命人去寻找那个送信的人,送信人果然已逃得无影无踪了。

见一计不成,上官桀等人又生一计。他们经常在汉昭帝面前说霍光的坏话,极尽挑拨之能事。

最后,汉昭帝忍无可忍,勃然大怒,对他们直接说道:“大将军是忠臣,先帝嘱托他辅佐我,以后谁要再敢诬蔑大将军,我就治谁的罪!”

上官桀等人看到这个方法还是行不通,就密谋让盖长公主出面请霍光喝酒,然后借机杀掉他,废掉汉昭帝,立燕王刘旦为帝。但他们的阴谋还没来得及施行,就被汉昭帝和霍光发觉了,一干奸贼逆臣全部被诛。

所谓“主明术”,强调的就是君主只有耳聪、目明、心智,才能做到明察秋毫,洞“天下奸”,而不致被事物的外在假象蒙蔽、混淆了自己的判断力。霍光如果跟随的是一个昏庸的皇上,恐怕没被斩首也早就造反了。昭帝仅仅从信中的时间就能准确推断出燕王不可能知道近期发生的事,并令人去追查送信之人,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给诬陷霍光的人一个威吓,提出警告。可惜的是,上官桀等人怙恶不悛,死性不改,仍然意图谋反,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罚人救火保都城

战国时期,一到冬天,鲁国都城南门附近的人们就会到芦苇荡子里去打猎。由于那里湿度适宜,生长着大片大片丰茂肥美的野草,数不清的鱼虾在池塘里嬉戏,许多飞禽猛兽也栖息在这块风水宝地,过着饱食无忧的惬意生活。

人们都说在这里打到的猎物不仅肉质鲜嫩好吃,而且皮毛也能卖个好价钱,所以大家闻风而动,来这里打猎的人络绎不绝。一天,不知是谁为了一时之利,竟放了一把火来捕杀猎物。火借风威,风助火势,不一会儿大火就蔓延开来,甚至马上就要殃及都城了,但却没有一个人去救火,大家仍然兴高采烈地追逐着四处逃窜的动物。

鲁哀公在宫中听到火灾的消息,大吃一惊,赶忙派人去救火,但是被派去的人也都跟着众人去追逐火海中逃出来的猎物了。看到这乱糟糟的情形,鲁哀公不知所措,担心再延误下去都城就要在大火中化为灰烬了。

这时,宫中一位大臣建议道:“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我们没有设置任何奖赏和惩罚,他们当然不愿意冒险去灭火了。更何况趁机捕杀猎物不仅有利可图,也有趣味,他们自然就趋之若鹜,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在所难免的。”

鲁哀公心中本来烦乱不堪,听到这话,茅塞顿开,便想立即传令下去,凡是参加救火的人就都属于为挽救都城立下功劳的人,一定会得到重赏!

那位大臣赶忙劝阻道说:“这样也不太好。现在情况是一团糟,根本无法弄清楚谁在救火,谁在追逐猎物。至于谁的功劳大谁的功劳小,更是没有办法评定。就算这些都解决了,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现在人这么多,花费这么多的财富去赏赐实在是不划算啊!”

鲁哀公想想觉得也对,又开始发愁了,说:“那到底该怎么办呢?”

大臣回答道:“既然奖赏不行,那为什么不惩罚呢?我们可以规定,捕杀猎物者视同玩忽职守,不救火的人等同于战场上的逃兵。一旦被发现查实,不管是谁,都要以军纪处罚,不留半点情面!这样不用花一分钱,就能达到目的。您觉得怎么样?”

鲁哀公一听,连声称好,便立马传令下去。在场的人听到命令都害怕了,纷纷救火。有的脱下自己的衣服扑灭火苗,有的拿来工具切断向四周蔓延的火,有的铲土掩盖即将复燃的灰烬。人多力量大,不一会儿,大火就被扑灭了。

所谓“主赏术”,就是提醒君主要善于运用赏罚的手段来激励他人为自己服务。鲁哀公采纳宫中大臣的赏罚之法,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对形势、施术对象的分析精当,抓住了此情此景下人们害怕受到惩罚的心理,以法治事,灵活地制定赏罚策略,最终团结人心,扑灭了大火。可见,赏罚分明不仅可以做为制度来遵循,还可以通过变通的手段灵活加以利用。


商界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