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

字数:3079

纪晓岚巧言对答乾隆帝

清代最有意思的一对君臣就是乾隆皇帝与他的翰林院大学士纪晓岚,这两人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纪晓岚能言善辩、才智过人,有“铁齿铜牙”之美誉,因此后世尤以纪晓岚巧言对答乾隆帝的故事为多。

话说有一天,纪晓岚陪乾隆在御花园里散步。乾隆忽然问纪晓岚:“纪爱卿,忠和孝到底应该怎么解释呀?”

纪晓岚不假思索就回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此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此为孝。”

乾隆一听,顿起捉弄之心:“我现在以君王的身份,要你立刻去死!”

“这……”纪晓岚一下子慌乱了。不过他脑子一转立马想出个好主意,便恭顺地说:“臣遵旨!”

乾隆好奇,问:“那你打算怎样死?”

“跳河。”纪晓岚显得又害怕、又紧张地小心回答。

乾隆更加好奇了,一挥手,说:“好!你现在就去跳吧!”等纪晓岚走后,他便在花园里踱着步,心想着纪晓岚究竟会如何摆脱这道难关。

不一会儿,纪晓岚跑了回来。乾隆故意板起脸来问道:“纪爱卿,你怎么还没有去死呢?”

纪晓岚说:“我刚刚走到河边时,不料碰到了屈原,他不让我跳河寻死。”

乾隆感到奇怪了:“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刚才我站在河边,正想跳下去。河里突然涌起了一个大旋涡,好像要有东西从水里冒出来一样。我一看,竟是投江自沉的楚国忠臣屈原。”纪晓岚一板一眼,说得仿佛真的似的。

“真的吗?那他对你说了些什么呢?”乾隆明知他故弄玄虚,但仍想看看他如何作答。

铁齿铜牙纪晓岚

纪晓岚不慌不忙地答道:“屈原指着我问为什么要跳河,我就把刚才皇上要臣尽忠的事情告诉了他,他说:‘这就不对了!当年楚王是昏君,我不得不跳河。可是我看当今皇上是个圣明之人,不应该再有忠臣要跳河啊!你应该赶紧去问问皇上,他是不是也是昏君?如果他自认是,那时我们再做伴也不迟!’因此臣只得跑回来。”

乾隆听完,忍不住哈哈大笑:“好一个巧舌如簧的家伙!朕算服你了。”

在这个故事里,纪晓岚以其机智的辩才摆脱了乾隆帝故意设下的困境,最终以昏君明君之辩赢得乾隆帝一笑,其中也有对乾隆帝的奉承与溜须拍马。一般的阿谀奉承都会显得卑贱和刻露,而纪晓岚却不是这样,他虽是拍马屁的,却是这个局的赢家,其关键就在于纪晓岚对乾隆帝心意的揣摩得当。

鬼谷子说到,善于运用“摩术”的人,就如同拿着鱼竿在水边垂钓一般,只要运用得当,必有鱼儿上钩。乾隆本想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来为难纪晓岚,纪晓岚却将计就计,以屈原的昏君明君之辩为饵下了钩。如果乾隆确实让其投河,就证明了他的昏庸;如果就此作罢,那为难纪晓岚的计谋就以失败告终。权衡利弊,乾隆也只能暗自认输。

蔡泽说范雎退隐荐贤

蔡泽是战国时期一位有名的说客,他曾到诸侯各国游说,但一直未受重用。正在他踌躇满志却无人识才的时候,他得知了另一说客范雎的消息。范雎投奔秦国之后受到秦王重用,然而由于用人不当,良将自刎,叛将投敌,致使秦国内外交困,因此秦王对范雎颇有微词,而面临失宠的范雎则整天心事重重。蔡泽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冷静地分析了形势,觉得这正是他的出山良机。

蔡泽一到秦国,立刻放出风声:“名士蔡泽,胸怀韬略,能言善辩,智慧无穷。只要一见秦王,就可以代范雎而取相国之位。”范雎听闻风声之后,非常气恼,于是派人将蔡泽叫到家里,问他是否有这回事,并要求解释。

蔡泽对范雎说:“先生也是明白人,难道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吗?谋取富贵功名是人之常情,有谁不想益寿延年、永葆功名呢?可是历观各代,有人成功,也有人失败,成功的,名扬天下,失败的,性命堪忧。想当年,秦孝公时商鞅变法革新,明法令,废井田,开阡陌,劝民农桑,令士兵习武,结果秦国富强了,无敌于天下,这都是商鞅的功劳,可是商鞅自己呢,却遭受车裂之刑。楚国吴起,励精图治,奖励耕战,裁撤冗官,使楚国一时强盛于天下,可他自己呢,最后却中乱箭而亡。还有越国大夫文种,胸怀韬略,拯救越于危亡,辅佐勾践雪耻奋起,终于称霸诸侯,结果却也落得个自刎廷前的下场。这三人都是盖世奇才,为什么结局如此悲惨?就是因为功成之后,不善于及时隐退的缘故。先生您觉得自己与这三人相比如何呢?”

范雎听完这一席话后,心中气恼早已平息,默默沉思,最后叹息着说:“我比不上他们。”蔡泽看着范雎说:“是啊,但您的声名、财产和地位却远远超过他们,我很为您担心啊!”这正是范雎的心事所在,听蔡泽如此一说,他忙侧身求教:“先生认为我应如何避祸呢?”

蔡泽知道范雎已与秦王有隙,了解他担心灾祸随时降临的恐惧心情,于是说:“常言道:‘乐极生悲。’先生您大功告成,声名已出,正可谓如日中天,在这种情形下,就应该学陶朱公范蠡,功成身退,以得善终。不然的话,只怕商鞅、吴起、文种的悲惨下场也会降临到您的头上!”范雎深为认同,连连点头称是。蔡泽接着说:“前车之辙,后车之鉴,识时务者为俊杰。先生何不趁声名正盛之时归隐山中,以终天年,让位于贤能之土呢?这样先生既得荐贤之名,也保住了自己的功名,何乐而不为呢?”范雎毕竟还是留恋名位,对于蔡泽所指出的道路,他很不情愿,但是为了保全自己,却也别无选择,只好说:“感谢先生赐教,我听从您的忠告。”于是将蔡泽留在府中,给予厚待。

不久,范雎在秦王面前大力举荐蔡泽,使蔡泽成为秦王的上宾并得到重用。之后,范雎又借故请退,秦王多次挽留未成,只好准许所请,任用蔡泽为相国。

日本人中井积德说:“‘摩’在揣度之后,如以手摩弄之也。既能通晓彼人之情怀,而以我之言动摇上下之,以导入于吾橐中也。或扬之,或抑之,皆有激发,即所谓‘摩’也。”蔡泽正是凭着对范雎处境的深入了解,揣摩透了范雎的心理,以历史上功成身未退的商鞅等人的悲惨下场说中范雎的痛处,动摇了他留恋名位的决心,才能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范雎退隐荐贤,并最终取其位而代之。

清仿汉铭文铜镜

管仲看透齐桓公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中开创霸业的第一人,而齐桓公的霸业征途上不可不提的是他的辅佐者管仲。如同纪晓岚与乾隆帝一样,管仲与齐桓公之间也是极有故事的一对君臣。纪晓岚得名于其辩才,管仲的才能则在于他对齐桓公的见微知著,并适时调整策略予以辅佐。

一日,齐桓公与大臣们在朝堂上商议讨伐卫国的事情,退朝回宫后,就有一个卫国国王的妃子前来拜见他,这妃子态度十分恭敬地替卫国国君请罪。齐桓公心中纳闷,自己又没把攻打卫国的消息透露给她,她是怎么知道我的心思的呢?于是就问她:“你为什么这样一心为你们国的国君请罪呢?”那妃子答道:“我刚刚看到您下朝回来,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我就猜想您一定是要讨伐某个国家,所以才表现出如此的盛气凌人。而我卫国是个小国,又与多个国家接壤,各国都想攻打我们,齐国当然也不例外。当您见到我的时候,脸色就变了,这又进一步证明了您有攻打我国之心啊。”齐桓公听后很佩服这小妃子的眼力和智慧。

第二天上朝时,齐桓公见到管仲,亲自给他作揖,然后把他拉到后堂,请他坐下。管仲一看齐桓公这样的举动,就知道他有事要说。于是管仲问他:“君王放弃攻打卫国的打算了吗?”齐桓公惊讶地问:“仲父,您是怎么知道的?”管仲拱手回答:“君王的拱手礼很恭敬,说话缓慢,见到我好像面有愧色,我就知道您改变主意了。”

又有一次,齐桓公与管仲谋划讨伐莒国的事情,计谋还未商定,国内却开始有所流传。齐桓公十分奇怪,将此事问管仲,管仲说:“国中一定有圣人在啊。”齐桓公感叹地说:“哦,白天我雇来干活的人中,有一个手拿柘杵舂米,眼睛向上看的人,我想您所说的圣人大概是他。”于是,就让主管再召那个人进来。管仲看了那人一眼,便对齐桓公说:“这人一定是圣人了。”接着就吩咐迎宾队按照当时迎接智慧的人的礼仪迎接这个人。管仲问他:“你说过我齐国要讨伐莒国的事吗?”他回答说:“是的。”管仲故意显得很生气,又问:“我从来就没宣布要打莒国,你为什么擅自说我要打莒国?”他从容地回答说:“君子善于谋划,小人善于揣摩,这是我自己猜到的。”管仲问:“我没说攻打莒国,你是怎么臆断的?”他回答说:“我听说君子有三种主要表情:悠然欣赏的样子是庆典的表情;忧郁清冷的样子是服丧的表情;红光满面的样子是打仗的表情。白天我看君王在台上坐着的时候,红光满面,精神焕发,这是打仗的表示。君王唏嘘长出气却没有出声,看口型应该是说莒国,君王举起手远指,也应该是指向莒国的方向。我私下认为小诸侯国中不服君王的只有莒国,因此,我就这样说了。”

管仲

齐桓公的一举一动,好像都能被一般人看透,由攻打卫国和莒国这两件事的谋划看来,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似乎是浪得虚名。而辅助桓公成就霸业的管仲的功劳就不可谓不大了。其实,管仲辅佐齐桓公的方法是最浅易的方法,因为桓公本人是这样一个容易被看穿的人,所以管仲总能见微知著,由桓公的举动细节间揣摩判断出君王的心意,并适时改变应对策略。同时,善于从他人的表情变化猜测对方的心理,这也是管仲的智慧。


商界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