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蒐秋狝(1);诸侯春振旅,秋治兵(2)。所以不忘战也(3)。
【注释】
(1)“天下既平”三句:意谓天下已经安定,天子命令高奏军乐,要求在春秋两季以打猎的方式进行军事演习。恺(kǎi),军队凯旋时所奏的军乐。蒐(sōu),指春天打猎。狝(xiǎn),指秋天打猎。施子美曰:“功成而作乐者,所以乐人心;因时而讲武者,所以严武备。大抵天生五材,谁能去兵?传尝言之矣。而治不忘乱,安不忘危,传又言之矣。故虽天下既平,天子大恺,而讲武之事未之或废焉。恺者,军旅所奏之乐也。《周礼》曰:‘凡师大献则奏恺乐。’又曰:‘若师有功,先恺乐,献于社。’恺之为言释怒气,而为悦如风,谓之恺风,言其长养万物而和乐也。天子于天下,既平而奏大恺,因功成而作乐,以乐天下之心也。然而功固可歌也,而武备尤不可以不备也。故春而蒐,秋而狝,春而振旅,秋而治兵,此因时而教战之法也。蒐者,蒐而取之,方春物生必择其不胎者蒐取之,故春曰蒐。狝者,少也,秋物方成,所得尤少,故秋曰狝。”刘寅曰:“天下既平,天子大恺而归。恺,军乐也。《春秋左传》‘振旅恺以入于晋’,是恺为军乐也明矣。后章‘得意以恺歌示喜’者是也。”朱墉引吕惠卿曰:“先王不得已而用兵,原为天下未平起念。今天下既平,仁心遂矣,故必作乐以纪之。虽所以畅今日之乐,实所以解往日之忧。”
(2)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意谓诸侯各国也会在春夏两季班师停战,训练军队。振旅,整治军队,此处意指班师休兵。治兵,与“振旅”互文同意。李零说:“‘振旅’,‘振’训整,本指整军(把从基层一层层征集上来的兵员按一定建制加以编整),即所谓‘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国语·齐语》)。振旅于春季举行,所以叫‘春振旅’。又作战凯旋归来要再次整军,也叫‘振旅’,所以《左传》隐公五年说‘入而振旅’。‘治兵’,是一种发授兵器的实战演习,演习前要像实战一样,先在宗庙举行‘授兵’(发给兵器)仪式。所以《左传》庄公八年说‘治兵于庙’。治兵于秋季举行,所以叫‘秋治兵’。又三年一次的大演习也叫治兵,所以《左传》隐公五年说‘三年而治兵’。”按,《周礼》以下所记,记录了周代社会一年四季以田猎为名组织军事训练的内容与方法;而《司马法》仅言春、秋两季,属略言之耳。《周礼·夏官·大司马》曰:“中春,教振旅,司马以旗致民,平列陈,如战之陈,辨鼓铎镯铙之用,王执路鼓,诸侯执贲鼓,军将执晋鼓,师帅执提,旅帅执鼙,卒长执铙,两司马执铎,公司马执镯,以教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节,遂以蒐田,有司表貉,誓民,鼓,遂围禁,火弊,献禽以祭社。中夏,教茇舍,如振旅之陈,群吏撰车徒,读书契,辨号名之用,帅以门名,县鄙各以其名,家以号名,乡以州名,野以邑名,百官各象其事,以辨军之夜事,其他皆如振旅,遂以苗田,如蒐之法,车弊献禽以享礿。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辨旗物之用,王载大常,诸侯载旂,军吏载旗,师都载旃,乡家载物,郊野载旐,百官载旟,各书其事与其号焉,其他皆如振旅,遂以狝田,如蒐之法,罗弊,致禽以祀祊。”“中冬,教大阅:前期,群吏戒众庶,修战法,虞人莱所田之野,为表;百步则一,为三表,又五十步为一表。田之日,司马建旗于后表之中,群吏以旗物、鼓铎、镯铙,各帅其民而致,质明,弊旗,诛后至者,乃陈车徒,如战之陈,皆坐,群吏听誓于陈前,斩牲以左右徇陈,曰:‘不用命者斩之。’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司马振铎,群吏作旗,车徒皆作,鼓行,鸣镯,车徒皆行,及表乃止。三鼓,摝铎,群吏弊旗,车徒皆坐。又三鼓,振铎,作旗,车徒皆作,鼓进,鸣镯,车骤徒趋,及表乃止。坐作如初,乃鼓,车驰徒走,及表乃止。鼓戒三阕,车三发,徒三刺,乃鼓退,鸣铙,且却,及表乃止,坐作如初。遂以狩田,以旌为左右和之门,群吏各帅其车徒,以叙和出,左右陈车徒,有司平之。旗居卒间以分地,前后有屯百步,有司巡其前后,险野人为主,易野车为主。既陈,乃设驱逆之车,有司表貉于陈前,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群司马振铎,车徒皆作,遂鼓行,徒衔枚而进。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及所弊,鼓皆,车徒皆噪,徒乃弊,致禽馌兽于郊。入,献禽以享烝”。又,施子美曰:“振旅者,班师也。春时农务始兴,其可用兵乎?故以振旅为名。治兵者,理军也。秋时天气始杀,正可以用兵矣,故以治兵为名。按《周礼》中春教振旅,遂以蒐田,中秋教治兵,遂以狝田,则二者未始异也。今于天子言蒐、狝,于诸侯言振旅、治兵者,互文以备之也。《记》曰:‘诸侯无故不田猎者,有刑。’则诸侯未始不田也。故《春秋》之所讲,皆得而行之。此无他,严内外之备也。臧僖伯曰:‘春蒐、夏苗、秋狝、冬狩,三年治兵,入而振旅。’此皆教战法也。春秋时振旅恺以入于晋,言恺乐犹存也。至于冬大蒐,秋大阅,春治兵,亦得先王之遗意。然法言春秋而不言冬夏者,亦举此以见彼也。”朱墉引徐象卿曰:“春者,万物发生之始,而止用蒐。秋有肃杀之气,则宜用狝。田猎之事也,而教战之法即在是。然不曰教战而曰田猎,又不曰田猎而曰祭祀,总之有兵之事,不欲有兵之名,使民由之而不使知之意。”陈宇说:“考察《司马兵法》所说的军事训练内容和方式,不外乎‘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诸项,具有上古时代特色。这正与《左传》《国语》《周礼》等古籍的记载相一致。这种军事训练和演习,通常在农闲之时以田猎的方式进行,是国君在春秋两季以围猎形式进行操练士卒和检阅部队的仪式,以这种形式表明不忘备战,实际上这也是表明国君拥有兵权的一种礼仪。《周礼·夏官·大司马》对这一仪式记述得很详细,曰:‘中春教振旅……遂以蒐田……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阵。’与《司马兵法》相比较,两者内容大致相似,都是指国君校阅军队的仪式。到了战国时期,上述‘田猎以习五戎’的军事训练方式被新型的‘以一教十’‘以十传百’教育训练方法所取代。《吴起兵法·治兵篇》曰:‘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另外,《六韬·犬韬·教战》《尉缭兵法·勒卒令篇》等兵书篇章也有类似的记载。这种新的训练方式不再与‘田猎’相结合,而成为一种经常性与正规化的制度。这恰好从另外一个方面证实了《司马兵法》中所记述的某些军事训练制度具有早期原始性。《司马兵法》是齐威王时期在‘古者司马兵法’的基础上杂糅进‘司马穰苴兵法’而形成的一部兵学著作,它虽是一部古兵书,却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
(3)所以不忘战也:朱墉引《开宗》曰:“此申言仁为本,以义治之之意。”
【译文】
天下已经安定,天子命令高奏军乐,要求在春秋两季以打猎的方式进行军事演习。诸侯各国也会在春夏两季班师停战,训练军队。这些都是不忘备战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