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問句,疑問詞

字数:4884

在古代漢語裡,句子一般須有疑問詞的幫助,方能發出疑問。有時候用疑問代詞,有時候用疑問語氣詞,有時候是二者都用。例如:

其誰曰不然?(左傳隱西元年)

則將焉用彼相矣?(論語·季氏)

孰為夫子?(論語·微子)

子見夫子乎?(論語·微子)

是誰之過與?(論語·季氏)

在上古漢語裡,疑問句裡的疑問代詞賓語也必須放在動詞的前面。例如: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鄉人長於伯兄一歲,則誰敬?曰:敬兄。(孟子·告子上)

(比較“誰欺”和“欺天”、“誰敬”和“敬兄”這些動賓結構的賓語的位置。)

于予與何誅?(論語·公冶長)

既富矣,又何加焉?(論語·子路)

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論語·子路)

梁客辛垣衍安在?(戰國策·趙策)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成公三年)

二國有好,臣不與及,又誰敢德?(同上)第一第二兩個例子最富有啟發性,疑問代詞作賓語就在動詞前面,不是疑問代詞就在後面。有時候,動詞前面有助動詞,疑問代詞賓語就放在助動詞前面,上面所舉的最後兩個例子就是這樣。

疑問代詞用作介詞的賓語時,也受這個規律的制約,它們也必須放在介詞的前面。例如: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論語·顏淵)

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戰國策·趙策)

何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

子歸,何以報我?(左傳成公三年)

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戰國策·齊策)

上古漢語這種疑問代詞賓語前置的詞序,一直為後代古文家所遵守。例如:

東野之書,耿蘭之報,何為而在吾側也?(韓愈:祭十二郎文)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疑問代詞賓語前置的規則,比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的規則更為嚴格,可以說基本上沒有例外。只有“何如”又說成“如何”,好像是例外,其實這兩種詞序都出現在上古漢語裡。在先秦時代,它們已經是一個凝固形式,意思是“怎麼樣”、“怎樣”或“怎麼辦”。例如:

與不穀同好,如何?(左傳僖公四年)

傷未及死,如何勿重?(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鄉人皆好之,何如?(論語·子路)

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戰國策·楚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陛下以絳侯周勃何如人也?(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古書上還有“若何”、“何若”、“奈何”的說法(含義與“何如”、“如何”相同),但沒有說成“何奈”的。例如:

使歸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美之與惡,相去何若?(老子·二十章)

事將奈何矣?(戰國策·趙策)

秦稱帝之害將奈何?(同上)

先生助之奈何?(同上)

孟嘗君曰:“市義奈何?”(戰國策·齊策)

古代又有“如……何”“若……何”“奈……何”的說法,當中插入代詞、名詞或其它詞語,意思是“把(對)……怎麼樣(怎麼辦)”。例如:

年饑,用不足,如之何?(論語·顏淵)

如受吾幣而不假吾道,則如之何?(谷梁傳僖公二年)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湯問)

晉侯謂慶鄭曰:“寇深矣,若之何?”(左傳僖公十五年)

力拔山兮氣葢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記·項羽本紀)

(“奈若何”就是“奈汝何”。)

陳文子見崔武子曰:“將如君何?”(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

在古代漢語裡,“如之何”“若之何”又是一個凝固形式,有時候用在動詞前面表示反問,譯成“怎麼”;有時候用在詢問句的末尾,譯成“怎麼樣”。例如:

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論語·子張)

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左傳成公二年)

蓺麻如之何?衡從其畝。(詩經·齊風·南山)

疑問詞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疑問代詞,第二類是疑問語氣詞。現在分別加以敘述。

(一)疑問代詞

(1)誰,孰,何

“誰”字跟現代漢語的“誰”一樣,是指人的疑問代詞。例如:

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戰國策·齊策)

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左傳僖公四年)“孰”字經常表示選擇。它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例如: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論語·雍也)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論語·先進)

吾子與子路孰賢?(孟子·公孫醜上)

(以上指人。)

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孟子·梁惠王下)

(獨自作樂快樂呢,還是與眾人共聽音樂快樂呢?第一第三“樂”字讀yuè,其餘“樂”字讀lè。)

禮與食孰重?(孟子·告子下)

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盡心下)

(以上指事物。)

“孰”字用來指人時,也有不表示選擇的;這時,它就和“誰”字沒有分別了。相反地,“何”字也偶然可以表示選擇。例如:

孰可以代之?(左傳襄公三年)

孰能為之大?(論語·先進)

孰為夫子?(論語·微子)

于斯三者何先?(論語·顏淵)前面三個例子都可以換用“誰”字,最後一個例子似乎應該用“孰”字,但是“孰”字一般不用作直接賓語,所以用“何”字了。

古書上常常見到“孰與”二字連用,以比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例如: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戰國策·齊策)

田侯召大臣而謀曰:“救趙孰與勿救?”(同上)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種“孰與”和《論語·顏淵》“百姓足,君孰與不足”裡的“孰與”不同。第一個例子是說“我與城北徐公孰美”,第二個例子含有“救趙與勿救孰得孰失”的意思。第三個例子是說“您看廉將軍與秦王比較,誰強誰弱?”

“何”字和現代漢語的“什麼”相當,是指物的疑問代詞。例如:

孟嘗君曰:“客何好?”(戰國策·齊策)

門人問曰:“何謂也?”(論語·裡仁)

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

“誰”“何”都可以用作定語(“孰”字不能),但是“誰”字後面一般用“之”字,“何”字後面不能用“之”字。例如:

是誰之過與?(論語·季氏)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傳僖公四年)

“何”字又可用作狀語,表示“為什麼”“怎麼”的意思。例如:

夫子何哂由也?(論語·先進)

吾何愛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先生坐,何至於此?(戰國策·魏策)當它用作狀語的時候,被修飾的不一定是及物動詞,有時候也可以是不及物動詞或形容詞。例如:

吾何快於是?(孟子·梁惠王上)

責畢收乎?來何疾也?(戰國策·齊策)

(2)安,惡,焉,胡,奚,曷

這六個疑問代詞只能用作賓語(動詞賓語和介詞賓語)和狀語,用作狀語要比用作賓語常見。先看用作賓語的例子:

梁客辛垣衍安在?(戰國策·趙策)

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

“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同上)

(“惡乎”等於說“於何”。)

胡為至今不朝也?(戰國策·齊策)

國胡以相恤?(賈誼《論積貯疏》)

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孟子·離婁上)

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論語·子路)

許子奚為不自織?(孟子·滕文公上)

奚以知其然也?(莊子·逍遙遊)

曷為與人俱稱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戰國策·趙策)

“途之人可以為禹”,曷謂也?(荀子·性惡)“安”“惡”是指處所的疑問代詞,可以譯成“哪裡”;“胡”“奚”“曷”和“何”字相當,可以譯成“什麼”。作為賓語,“惡”字只用於“惡在”“惡乎”,而很少用在其它動詞和介詞前面。

再看用作狀語的例子:

子安取禮而來待吾君?(戰國策·趙策)

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同上)

先生又惡能使秦王烹醢梁王?(同上)

薑氏欲之,焉辟害?(左傳隱西元年)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左傳僖公三十年)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詩經·魏風·伐檀)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論語·為政)

天曷不降威?(尚書·商書·西伯戡黎)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詩經·王風·君子于役)作為狀語,“安”“惡”“焉”一般表示反問,可以譯成“哪裡”“怎麼”;“胡”“奚”“曷”一般詢問原因,可以譯成“為什麼”;但是最後一個例子裡的“曷”字是詢問未來的時間的,這種用法是《詩經》語法的特點之一,別的古書上很少見到。此外,“曷”字用作狀語時,和“盍”字相通,表示“何不”的意思,這裡不詳細敘述了。

(二)疑問語氣詞

(1)乎,諸

疑問語氣詞“乎”字,表示純粹的疑問。“乎”字譯成現代漢語,有時要譯成“嗎”,有時要譯成“呢”,這要看它用在什麼樣的疑問句裡。在是非問句裡,發問的人把一件有疑問的事情全部說出來,要求對方作肯定或否定的答覆,往往用語氣詞“乎”字,這種“乎”字要譯成“嗎”。例如:

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戰國策·齊策)

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論語·微子)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論語·衛靈公)

許子冠乎?(孟子·滕文公上)

在選擇問句裡,“乎”字要譯成“呢”。例如:

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將以為楚國祅祥乎?”(戰國策·楚策)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孟子·告子上)

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在先秦時代,句中已經用了疑問代詞的所謂特指問句,極少用“乎”字,這可以從本節通論所舉的若干特指問句裡看到。這是因為既然句中用了疑問代詞把疑問之點提出來了,不用“乎”字,仍然可以瞭解為疑問句。秦漢以後,特指問句用“乎”字才漸漸多起來。例如:

軫不之楚,何歸乎?(史記·陳軫列傳)

孰為汝多知乎?(列子·湯問)特指問句裡的“乎”字要譯成“呢”。

“乎”字跟疑問代詞、否定詞以及常見的“豈”字、“寧”字相呼應時,往往表示反問。例如:

其何傷於日月乎?(論語·子張)

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戰國策·趙策)

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論語·憲問)

先生獨未見夫僕乎?(戰國策·趙策)

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莊子·秋水)

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戰國策·齊策)

王侯將相甯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反問句是無疑而問,只是用問句的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並不一定要求回答。跟疑問代詞相呼應的“乎”字譯成現代的“呢”,其餘的“乎”字譯成現代的“嗎”。

“乎”字跟“其”(表示委婉語氣)、“無乃”(表示恐怕是的意思)、“得無”(表示該不會的意思)等詞相呼應的時候,表示一種委婉語氣,略等於現代的“吧”字。例如:

其是之謂乎?(左傳隱西元年)

子其怨我乎?(左傳成公三年)

其恕乎!(論語·衛靈公)

無乃不可乎?(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日食飲得無衰乎?(戰國策·趙策)

有時候,“乎”字並不表示疑問,而是表示感歎。例如:

長鋏歸來乎!(戰國策·齊策)

必也正名乎!(論語·子路)

善哉!技蓋至此乎!(莊子·養生主)

“諸”字是“之乎”的合音。“諸”字用於句尾的時候,可以用“之乎”去解釋,但是只表示疑問和反問。例如: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論語·先進)

(注意比較“行諸”和“行之”。)

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論語·顏淵)

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論語·子路)

文王之囿,方七十裡,有諸?(孟子·梁惠王下)

不識有諸?(孟子·梁惠王上)

(2)與(歟),邪(耶)

“與”(歟)字略等於現代漢語的“嗎”字或“呢”字。“與”和“乎”的分別是:除了有疑問代詞或在選擇問句而外,“與”字一般不表示純粹的疑問。用“與”的時候,在多數情況下,是說話人猜想大約是這樣一件事情,但是還不能深信不疑,要求對話人加以證實。因此,純粹表示疑問的“乎”字不能換成“與”字,例如“傷人乎?”不能換成“傷人與?”“馮公有親乎?”不能換成“馮公有親與?”下面是一些用“與”字的例子:

管仲非仁者與?(論語·憲問)

是魯孔丘與?(論語·微子)

是魯孔丘之徒與?(同上)

然則師愈與?(論語·先進)

然則廢釁鐘與?(孟子·梁惠王上)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孟子·公孫醜上)

上面這種是非問句中,“與”的疑問語氣不是很強的。但是在有疑問代詞的句子裡,或者在選擇問句裡,“與”字的疑問語氣強得多。例如:

是誰之過與?(論語·季氏)

丘何為是棲棲者與?(論語·憲問)

求之與?抑與之與?(論語·學而)

“邪”(耶)字和“與”(歟)字的語法作用相同。在先秦,有的古書只用“與”不用“邪”,如《論語》《孟子》;《春秋》三傳也只有《左傳》用了一個“邪”字。《老子》《莊子》用“邪”很多,《荀子》也是用“邪”多於“與”。“邪”和“與”古音相近,它們的不同大概是方言不同的緣故。下面是一些用“邪”字的例子: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老子)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莊子·逍遙遊)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莊子·秋水)

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戰國策·齊策)

治亂,天邪?(荀子·天論)“與”和“邪”也都能用於反問。例如:

十人而從一人者,寧力不勝,智不若耶?(戰國策·趙策)

唯求則非邦也與?(論語·先進)

此非以賤為本邪?(老子)

夫天機之所動,何可易邪?(莊子·秋水)

(3)哉

“哉”字的主要用途有二:一是表示反問,一是表示感歎。“哉”字表示反問略等於現代的“呢”字(只有和“豈”字相呼應時才等於現代的“嗎”字)。它永遠不表示純粹的疑問;而且,一般地說,要有疑問代詞或“豈”字跟它呼應,才能表示反問。例如: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

何有於我哉?(論語·述而)

彼且惡乎待哉?(莊子·逍遙遊)

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左傳僖公五年)

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論語·微子)

“乎哉”連用時可以表示純粹的疑問,那是“乎”字所帶有的語法意義,而“哉”字只是加強“乎”字的語氣。例如: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梁惠王上)

不識此語誠然乎哉?(孟子·萬章上)但是,有時候是“乎哉”連用表示反問。例如:

吾何慊乎哉?(孟子·公孫醜下)

(“慊”qiàn,恨。)

“哉”字表示感歎時,略等於現代的“啊”字。例如:

管仲之器小哉!(論語·八佾)

硜硜然小人哉!(論語·子路)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上)

“哉”字和它前面的形容詞也可以提到句首,構成倒裝句,表示強烈的感歎語氣。例如:

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野哉由也!(論語·子路)

上面我們敘述了兩類疑問詞--疑問代詞和疑問語氣詞。下面我們再來簡單討論一下與疑問句或疑問語氣詞有關的幾種語法現象。

(1)幾種表示反問的習慣說法

第一,“不亦……乎”。例如: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不亦……乎”是古代的一種比較委婉的反問說法。

第二,“何以……為”。例如:

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論語·顏淵)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論語·季氏)

然則又何以兵為?(荀子·議兵)

這種句子,實際上是動詞“為”的疑問代詞賓語“何”放在作狀語的介詞結構前面了,意思是“用……做什麼”。第一個例句是說“君子朴質就行了,用文采做什麼?”這是無疑而問,是古代表示反問的一種說法。

在“何以……為”這個格式裡,“何”字可以用別的疑問詞如“奚”、“惡”、“安”等來替換;“以”字也可以“用”字來替換。例如: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莊子·逍遙遊)

惡用是鶃鶃者為哉?(孟子·滕文公下)

古代漢語裡介詞“以”字是可以省去的,因而“何以……為”句中也可以省去“以”,說成“何……為”。例如: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史記·項羽本紀)

湯為天子大臣,被惡言而死,何厚葬為?(漢書·張湯傳)“我何渡為”意即“我渡河做什麼”,“何厚葬為”意即“厚葬做什麼”。

第三,“何……之有”。

“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裝,是“有什麼……”的意思。“何厭之有”就是“有什麼滿足呢”(“之”字複指“厭”字)。例如:

姜氏何厭之有?(左傳隱西元年)

夫晉何厭之有?(左傳僖公三十年)

(2)語氣詞的連用

疑問語氣詞不僅可和疑問語氣詞連用(像上面所講的“乎哉”),而且也可以和直陳語氣詞連用。例如:

唯求則非邦也與?(論語·先進)

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戰國策·趙策)

斯謂之君子已乎?(論語·顏淵)

女為周南召南矣乎?(論語·陽貨)連用的語氣詞,都分別擔負了表達語氣的任務;這些例子中,“也”、“矣”、“已”等表直陳語氣,“與”、“乎”、“哉”等表疑問或反問語氣。不過語氣的重點一般落在最後一個語氣詞上,所以上面這些句子都是疑問句或反問句。


否定句,否定詞第四單元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