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印度的智慧 - 林语堂 >
- 第一部分 印度信仰 >
- 《薄伽梵歌》
第十四章
薄伽梵说:
1.还有诸学中的无上学,我也要把它讲给您听。诸位仙人懂得了它,便获得了无上圆成。
2.有些人凭惜这种学问归于我,与我化为一同,这样便在毁劫103时无恐惧,在创世104时也不再投生。
3.婆罗多哟!我的胎藏为大梵,我将胎儿置其中,那万有皆由它萌发诞生。
4.恭底耶哟!于各种胎藏中,萌发各种有形之物。梵是有形之物的孕育之器,我为播种者亦为其父。
5.萨埵、罗闍、答摩,105这三德皆由原质生出。体中的宿主永不泯灭,而三德却能束缚宿主。
6.其中,萨埵因其纯洁,而完美无瑕光辉璀璨,它行束缚,安那客!是以对幸福和智慧的迷恋。
7.恭底耶哟!要知道罗闍的本质是贪欲,它是欲望和迷恋的根源,它束缚形体的宿主,是依赖对有为的迷恋。
8.婆罗多(阿周那)哟!答摩生于愚昧,您知道它会使宿主迷乱,它行束缚依赖嬉忽,还依赖那懒惰和沉眠。
9.婆罗多哟!罗阇使人迷恋于有为,萨埵使人迷恋于幸福,答摩蔽其明智,使人迷恋于嬉忽。
10.婆罗多哟!克服了罗阇、答摩,就会出现萨埵;克服了萨埵、答摩,就会出现罗阇,克服了萨埵、罗阇,就会出现答摩。
11.当智慧之辉于身内诸窍闪烁光芒,此时,便会得知萨埵已经增长。
12.婆罗多的英雄啊!随着罗阇的增长,便会创诸业、有贪婪、生躁动不安和奢望。
13.俱卢难陀那哟!一旦答摩居于优胜,昏暗、懒惰、嬉忽、迷惑便随之产生。
14.时值萨埵增盛,恰有生命终绝,它便趋向净土——知真谛者之世界。
15.在罗阇优胜时死亡,他便在迷业者中投生;在答摩优胜时死亡,他便投生于愚者胎中。
16.据说善业之果纯洁,其性属于萨埵,罗阇之果痛苦,答摩之果愚拙。
17.智慧出于萨埵;贪婪出于罗阇;嬉忽、愚昧和无知悉皆来源于答摩。
18.萨埵性者上升,罗阇性者居中;那些品行卑劣者,性属答摩而趋向下层。
19.当卓识者发现动因——唯三德而非其他存在,且知高于三德者,他便趋向我的性态。
20.有身超脱了三德,三德皆由身体生出。那脱离生死老苦之魂,则会尝到不死的甘露。
阿周那说:
21.神主啊!超越三德者其行若何?有何标志?他怎样将这三德超脱?
薄伽梵说:
22.般度之子啊!光明(萨埵)、躁动(罗阇)、愚闇(答摩),当其消止无冀望,当其出现无怨憎。
23.他坐而不为三德所扰,对任何事物都似乎冷漠无牵,悟到“世间只有三德运行”,他便宁定不动、处之泰然。
24.他悠然自处,等观苦乐,把泥土、金、石看成一般。他坚定不移,等视好恶、等视对己之褒贬。
25.等同看待荣与辱,等同看待敌和友,绝不创始诸新业,三德才算被超出。
26.靠信仰瑜伽将我崇敬,目的专一且甚虔诚。此人既脱三德,即可归于梵境。
27.因为我为不朽、不灭梵之归宿,亦为永恒达摩、终极幸福之础。
上述为《薄伽梵歌》的第十四章,名曰“三德的区别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