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印度的智慧 - 林语堂 >
- 第一部分 印度信仰 >
- 《薄伽梵歌》
第五章
阿周那说:
1.克里希纳哟!你既称赞舍弃有为,又称赞有为瑜伽,二者哪一个更好?请你给我以明确回答。
薄伽梵说:
2.舍弃有为和有为瑜伽均能导致无上自由。二者中间,有为瑜伽比舍弃有为更加卓著。
3.如若无所欲亦无所憎,此舍弃者则被认为十分坚定。大力士哟!却除了双昧(寒暑苦乐等),就很容易获解脱于束缚之中。
4.愚夫说数论和瑜伽有别,智者与愚夫则迥然不同。只要正确坚持其一,也能喜获双成。
5.信数论者能达之境,信瑜伽者也能够到达。把数论和瑜伽视为一体,才算是正确的观察。
6.大力士哟!不修有为瑜伽,舍弃很难获得成功。修习瑜伽的智者,可以迅速达到梵境。
7.修习瑜伽净化心神,控制自我克服诸根,把自我视为众生之我。纵然有为,他也不会染身。
8—9.明了诸谛坚持瑜伽的人认为“我不做任何事情”。观看、视听、触摸、嗅觉、品尝、呼吸、睡眠、走路、言谈、排泄、捉握,还有眼睛的闭和睁,他坚信上述种种都是诸根在根境中的活动。
10.他将诸业归于梵,虽然有为无迷恋。此人不会染诸罪,犹如莲叶73水不沾。
11.为了净化自我,瑜伽者舍尽迷恋,以身心从事其业,还用智慧和诸器官。
12.既瑜伽者能有无上平静,是因为完全舍弃了业果。非瑜伽者为欲望所驱使,受束缚是因对业果执著。
13.灵魂由心舍诸业,自我克制不妄行。不使他为非已为,只是安宿九门城。
14.神主未造世间诸业,也未将其为者创生,未使有为与果相连,悉皆归于原质运行。
15.神主不曾给谁以罪过,也不曾给谁以善为。无知所蔽智慧暗,由此众生变愚昧。
16.众生心中之智慧,一旦将那愚昧销毁,那智慧则犹如太阳,向其无上我投射光辉。
17.若将心智倾注于它(无上我),对它虔诚以它为终的,则不再进入轮回,其罪恶也会被智慧净涤。
18.无论是博学谦恭的婆罗门,还是母牛、大象、小狗及贱民,贤人哲士对待诸类,一视同仁而无尊卑之分。74
19.在此界,诸君能降创造之物(世上的生命),是因君心坚持等同。梵即等同而无云翳,因此诸君居于梵中。
20.遇所恶不应苦悲,逢所好不必高兴。智慧坚定者不会受惑,通晓梵的人居于梵中。
21.心灵不与外界相触,反从自我寻求安舒。心神已入梵瑜伽者,才能享受永久之福。
22.相触能产生愉快,这是痛苦的孕育者。愉快却有始有末,智者却不会从中取乐,恭底耶哟!
23.在从躯体解脱前,贪嗔冲击忍得住。圆满实现瑜伽者,方能品到乐与福。
24.内有幸福与安恬,犹有光亮心中闪。此瑜伽者已成梵,故能得到梵涅槃。
25.诸仙克已破疑团,济助众生心喜欢。一切罪恶全消尽,而后方达梵涅槃。
26.诸苦行者离贪嗔,控制思虑止杂念。自我也已被领悟,身边自有梵涅槃。
27—28.心神凝于双眉间,75不与外物相接触。调气息于两鼻孔,匀呼吸于纳和出。离却欲望与惧嗔,克制诸根及心识,唯想解脱之仙人,永远化作超然士。
29.我是祭祀、苦行的享受者,我是全世界的大自在天,我是一切创造物的朋友,懂得我的人便能得到安恬。
上述为《薄伽梵歌》的第五章,名曰“舍弃有为瑜伽,或舍弃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