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印度的智慧 - 林语堂 >
- 第一部分 印度信仰 >
- 《薄伽梵歌》
第四章
薄伽梵说:
1.这一永恒不朽的瑜伽,我曾对毗婆思万讲述,毗婆思万又授予了摩奴,摩奴又传给了伊刹瓦古。
2.瑜伽就这样相互传承,王仙们这才将其了然。敌人的惩罚者(阿周那)哟!随着时间的流逝,瑜伽在这界长期失传。
3.古代的这种瑜伽是最高的机密,因为您是我的好友和信徒,所以我就把它传给了你。
阿周那说:
4.毗婆思万生于前,而你却在他之后。我应该怎样理解瑜伽始于您的讲授?
薄伽梵说:
5.阿周那,往世您我皆历多生,以往诸生我全都知晓。敌人的惩罚者!您却对以往诸生全不明了。
6.尽管我自己不生不灭毫无变化,尽管我是万有的神主,然而我是以自己的原质,靠自我的摩耶(神秘力量)生出。
7.每当达摩衰竭,而非达摩盛行之时,婆罗多!那时候,我就让自己降生于世。
8.为了保护善良,为了剪除邪恶,我每时必现,来重新建树达摩(美德与宗教)。
9.我这神圣的生和业,谁要是真正将它懂得,谁就会在抛却身体之后,不再投生而是归溶于我。
10.离却情感、畏惧和嗔怒的人,求我庇护、心中唯有我存在,他们靠智慧苦行得到了净化,而后便能进入我的性态。
11.谁要是归依于我,我就会满足他的愿望。帕尔特!在各个方面,他们都会沿着我的道走。
12.在此界,人们崇敬众神,是希望事业获得成功。这是因为,在人世间,成就很快能从业中产生。
13.是我依据不同的德和业创造了四个种姓。70要知道,我既是创造者,又是无为者且亘古常恒。
14.我既不追求业的结果,又不为诸业所玷污。这样,认识我的人才不会受到业的束缚。
15.业由欲求解脱的古人所为,这种情况你已经如实了解。了解之后,你就该从事曾由古人从事过的事业。
16.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无为?即使智者对此也十分迷惑。我要给你讲讲什么是有为,懂得了它便能从邪恶中解脱。
17.对于有为应该知晓,对于非为应该明了,对于无为应该懂得,有为之道确很深奥。
18.谁能在有为中见到无为,又能在无为中见到有为,在众人中谁就算最有智慧。他是有确定智慧的人,是所有有为的真正实行者。71
19.谁在从事诸业的活动中,把各种意愿全都舍弃,并用智火把诸业焚烧净尽,智者们就把谁称为智者。
20.常满足亦无所赖,且不执著于业果,尽管在业中忙碌,却等于任事没做。
21.诸贪求舍弃净尽,无欲望而制身心,唯借体从事其业,故不会罪过染身。
22.随其所获皆大满足,超越双昧(苦乐寒暑),消除嫉妒,同等看待成功失败,纵然有为亦不受缚。
23.无迷恋、却双昧,只为祭献而活动,思想坚信此智慧,所为之业方消融。
24.祭祀、祭品皆为梵(常道),祭品由梵掷梵火(梵的另一种形式)。唯信诸业为梵士,方能将梵来获得。
25.有一些瑜伽者把祭品献给神明;另有人通过祭祀,把祭品献于梵火中。
26.有人将耳等知根奉献给控制之火;有人将声音等根境奉献给知根之火。
27.另有人将诸根的作为,以及生息的活动,均献于被智慧点燃的自我克制的瑜伽火中。
28.有人祭献财物,有人祭献瑜伽,另有人却以苦行作为牺牲,那些严守誓言的禁欲者,祭献的却是智慧和自我习诵。
29.有人把呼气奉献给吸气,又将吸气奉献给呼气,那些控制了呼吸气道的人全都专心致志于调息。72另有节制饮食的人,将生息奉献给生息。
30—31.他们全都通晓祭祀,靠祭祀把诸罪净涤。食祭祀剩余的甘露,才能达到永恒的梵境。啊,俱卢之雄!不祭祀就连此界都不可得,更何谈他界。
32.展现在韦陀(梵的显现或常道)前的祭献,种类是那样繁多。要知道诸祭均由业生,懂得了它,您就会解脱。
33.帕尔特(阿周那)哟!智慧祭优于财物祭献,敌人的惩罚者哟!诸业均在智慧中臻于完善。
34.那些通晓诸谛的智者将要把智慧教授给你。您可要好生侍奉他们,不懂就恭敬地向他们学习。
35.您懂得了它,般达婆!您就不再迷离懵懂,您将靠它见到万有寓于我又寓于自我之中。
36.若与那些罪人相比,唯独您的罪恶滔天。所以,只有乘智慧之舟,才能渡过那罪恶之渊。
37.阿周那!犹如烈火将柴薪化作灰烬,同样,智慧之火将诸业烧成灰粉。
38.因为在此界的净化,没有哪个能与智慧类同。借瑜伽而获圆成的人,必将净化于自我之中。
39.谁有信仰并控制了诸根,便得到了智慧且对它专诚。谁就在得到智慧之后,很快体验到无上平静。
40.如若愚昧又无信仰,心神疑惑,他必亡故。心惑之人既无今世,亦无来世,更无幸福。
41.檀南遮耶哟!若靠瑜伽舍其所为,用智慧断其所疑,自我克制了自我,那诸业就不会将他缚系。
42.疑虑寓于内心而生于无知,您要用自己的智剑将它斩杀。杀灭之后,婆罗多!您就起来专心致志修习瑜伽。
上述为《薄伽梵歌》的第四章,名曰“依靠智慧舍弃有为瑜伽,或智慧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