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印度的智慧 - 林语堂 >
- 第一部分 印度信仰 >
- 《薄伽梵歌》
第十七章
阿周那说:
1.克里希纳!一些人虽有信仰,也举行祭祀。但是,他们又背弃经典的规定,什么是他们的思想基础?萨埵、罗阇、答摩,究竟是哪一种?
薄伽梵说:
2.人的信仰有三种,悉皆生于其自性,分属萨埵、罗阇和答摩,我这就把三者讲给您听。
3.婆罗多哟!每个人的信仰皆与其本质相应。虔信者信什么,他便由其所信而成。
4.萨埵性者虔信诸神,罗阇性者将夜叉、罗刹崇敬,另外有一些答摩性者信奉的却是各种鬼怪和精灵。
5.有些人沉溺于虚伪和我慢,又为那欲望和情欲束缚,经典里没有规定的苦行他们行使且十分严酷。
6.蠢材们折磨的是一堆五大,此五大均含于人体之中。他们也折磨寓于体内之“我”,须知他们皆属于阿修罗性。
7.即使是食物也因人而不同,那宝贵的食物也分三种。祭祀、苦行和布施自不特殊,我将分别讲述,请您倾听!
8.甘美迷人、爽口惬心之食物为萨埵性者所喜爱,它能延寿益气壮力强身,亦能使人感到幸福愉快。
9.有些食物苦、酸、咸、烫、辣,或者粗糙,或者焦,这些为罗阇性者所喜爱,它给人以忧愁、疾病和痛苦。
10.答摩性者所喜爱的食物,有的已变坏,有的味不正,有些是残羹剩饭,有些不洁净或发霉腐败。
11.那些合乎规定的祭祀由不求果报的人举行,他们只想应当祭祀,这种祭祀属于萨埵之性。
12.婆罗多的俊杰哟!欲求果报举行祭祀,以图表面的虚荣,您要知道,此祭祀属于罗阇之性。
13.违章行祭又不舍饭食,不给报酬也不诵赞词,祭祀者缺乏虔诚之心,此祭则称为答摩祭祀。
14.敬神、敬智者、过梵行生活,纯洁、正直、对师长108敬重、戒杀以及对再生者109的尊崇,这些均称之为身体苦行。
15.言不伤人、亲切、有益、真诚、经常吟诵吠陀,此皆言语苦行。
16.意念平静、举止文雅、沉默无言、心地纯净、对自身严格加以约束,此则称为思想苦行。
17.有人不期望果报,坚持苦修而心怀至诚,以上所述三种被称为萨埵苦行。
18.修习苦行出于虚伪,没有定期且不能持之以恒,目的是沽名钓誉受人尊崇,此即所谓的罗阇苦行。
19.伤害自身,或为使他人苦痛,此因执迷之故,故称答摩苦行。
20.施者认为应该施予,行布施不期回报,且要适地、适人、适时,此称为萨埵布施。
21.行布施为了回报,或指望得到好的果实,施者迫不得已而施舍,此即所谓的罗阇布施。
22.布施不计时间地点,动机不良不被重视,施予不应施予之人,这是所谓的答摩布施。
23.“唵、达多、萨多”(是的,那个,真者)——梵的标志三种。婆罗门、吠陀和祭祀,自古皆据此而创成。
24.因此,每当讲解吠陀总是先将“唵”字吟诵,而后才遵照规定行祭祀、布施以及苦行活动。
25.求解脱不求果报,首先将“达多”吟诵,而后才开始祭祀、布施和苦行活动。
26.啊,帕尔特!用“萨多”表示真善,表示可赞颂的事业也要使用“萨多”。
27.坚信祭祀、苦行和布施,被称之为“萨多”。为了此种目的之业,也被称之为“萨多”。
28.帕尔特哟!无论向火中投放祭品,还是苦行和布施,无信仰则被称为“非萨多”,它无益于今生和来世。
上述为《薄伽梵歌》的第十七章,名曰“三种信仰有别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