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虑论
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¹,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²。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³。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⁴,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⁵。方以为兵革可以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⁶,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⁷,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⁸。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⁹,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¹⁰。光武之惩哀、平¹¹,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¹²,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¹³。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¹⁴,尽释其兵权¹⁵,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¹⁶。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¹图:谋划,设法对付。
²遗:放弃,忽略。
³天道:天意,天命。
⁴灭诸侯:指秦先后灭韩、魏、楚、赵、燕、齐六国。
⁵封建,指自周以来的分封制。郡县:秦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由中央任免。
⁶汉帝:指汉高祖刘邦。起陇亩之中,刘邦出身农民家庭。起兵反秦前,只做过乡村小吏“泗水亭长”。陇,田垄。
⁷建庶孽:指汉高祖即位后大封同姓诸侯王。
⁸七国:指汉高祖所分封的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临淄七个同姓诸侯王。篡弑之谋:汉景帝在位时,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以诛晁错为名,举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⁹剖析:分割削弱。
¹⁰王莽:西汉末年外戚,逐渐掌权后称帝,于公元九年改国号为新。祚(zuò):皇位。
¹¹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哀、平:西汉末年的哀帝刘欣、平帝刘衎。
¹²唐太宗:李世民。武氏之杀其子孙:贞观十二年(648),民间流传《秘记》说:“唐三世之后,女主武氏代有天下。”太宗问太史令李淳风,答道:“臣仰观天象,俯察历数,其人已在陛下宫中,不过三十年,当王天下,杀唐子孙殆尽。”
¹³武氏:指武则天,她十四岁被唐太宗选入宫中为才人。高宗时立为皇后,参预朝政。其后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她执政数十年间,屡兴大狱,冤杀许多李唐宗室和朝臣。
¹⁴宋太祖: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五代方镇:指唐代以后五代的后梁朱全忠、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后周郭威等拥有兵权的藩镇。
¹⁵尽释其兵权:赵匡胤吸取晚唐五代藩镇割据的教训,给武将高官厚禄而解除其兵权,所谓“杯酒释兵权”。
¹⁶赤子:初生婴儿。
【译文】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然发生。难道是考虑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就是天道了!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推翻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帝、平帝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
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使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
良医的儿子,多数死于疾病,良巫的儿子,多数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应对天道啊!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政治手段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立即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希望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评析】
方孝孺是明初重臣,本文之写作有现实针对性。本文之主旨接触到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的大问题,是每代统治者都要思考的最关键的问题。本文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利用人谋尤其是权术阴谋是无法长治久安的,因为人的谋划只能谋划人事内的问题而无法谋划突发或意外的事情。因此只能归之于天道。然而,人也不是无能为力的,这就是“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这样才可能使政权多延续一些时间。明太祖朱元璋好耍权术,好用阴谋诡计驾驭群臣,故方孝孺这篇文章是有深心的。所以吴楚材、吴调侯说:“古今之论天道人事者多,得此乃见透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