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元老
【题解】
蒲松龄生于明清鼎革之际,童年时对于动乱虽有着惨痛的经历,但写作《聊斋志异》时清朝的统治已经稳定。他大概没有顾炎武所谓亡国和亡天下的意识,明朝的灭亡对于他而言只是一种记忆。本篇对于洪承畴的痛斥,谈不上民族立场,只是站在传统道德上的批判。从记录前朝逸闻和故典的意义上,本篇与《男生子》、《黄将军》等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都是“把些兴亡旧事,付之风月闲谈”。
【正文】
某中堂¹,故明相也。曾降流寇²,世论非之。老归林下³,享堂落成⁴,数人直宿其中⁵。天明,见堂上一匾云“三朝元老”。一联云:“一二三四五六七,孝弟忠信礼义廉。”不知何时所悬。怪之,不解其义。或测之云:“首句隐亡八,次句隐无耻也。”
【注释】
¹中堂:指宰相。明清时代指内阁大学士。本篇所记,邓之诚在《骨董琐记》考证云:“《聊斋志异·三朝元老》,乃李建泰事。朱书《游历记存》云:‘建泰为贼相,贼败再降,又为相,被赐绰楔曰‘三朝元老’,悬于门,始告归。’‘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联,乃金之俊事,见苏瀜《惕斋见闻录》。”
²流寇:指李自成、张献忠所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军。
³林下:幽僻之境。引申指退隐或退隐之处。
⁴享堂:祠堂。享,祭享。
⁵直宿:值夜。《周礼·天官·宫正》:“次舍之众寡。”汉郑玄注:“次,诸吏直宿。”
【译文】
某中堂是前明朝的宰相。曾经投降过流寇,世人都议论贬斥他。他告老还乡后,建筑的祠堂落成时,派几个人在里面值宿。天亮时,看见堂上悬挂着一个匾额,写着“三朝元老”。对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孝弟忠信礼义廉。”不知是什么时候挂上去的。人们很奇怪,不知是什么意思。有人推测说:“首句隐含着亡八之意,次句隐含着无耻之意。”
【正文】
洪经略南征⁶,凯旋。至金陵⁷,醮荐阵亡将士⁸。有旧门人谒见⁹,拜已,即呈文艺¹⁰。洪久厌文事,辞以昏眊¹¹。其人云:“但烦坐听,容某颂达上闻。”遂探袖出文,抗声朗读¹²,乃故明思宗御制祭洪辽阳死难文也¹³。读毕,大哭而去。
【注释】
⁶洪经略: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明万历进士。任兵部尚书,总督河南、山西及陕、川、湖军务。后调任蓟辽总督。崇祯十四年(1641),率八总兵、步骑13万驰援锦州,与清军会战于松山,兵败被俘,降清,隶属汉军镶黄旗。顺治二年(1645),至南京总督军务,镇压江南人民抗清斗争。后经略湖广、云南等地,总督军务,镇压大西农民军的抗清斗争;顺治十六年(1659)攻占云南后返京。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七省经略。辑有《古今平定略》12册。后人又辑有《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及《经略纪要》24卷。
⁷金陵:今江苏南京。
⁸醮(jiào)荐:祭悼。醮,祭祀。荐,进献祭品。
⁹旧门人:指洪在明朝为官所取士或幕府中的僚属。门人,食客,门下客。
¹⁰文艺:此处泛指文章。
¹¹昏眊(mào):年老眼睛昏花。
¹²抗声:高声。
¹³明思宗:即明崇祯帝朱由检。据明文秉《烈皇小识》载,崇祯十四年(1641),“清兵陷宁锦,总督洪承畴、总兵祖大寿降。事闻,举朝震动,而承畴谬以殉难闻,恤赠太子太保,荫锦衣千户,世袭,与祭十六坛”。
【译文】
洪承畴经略南征后凯旋。到了金陵,祭奠阵亡的将士。这时有原来的部下前来谒见,拜见以后,呈上文章。洪承畴很久以来就讨厌文章之事,推辞说老眼昏花,不愿阅读。门人说:“请您坐下听就行,容我诵读给您听。”于是从袖中取出文章,大声朗读,原来是明崇祯皇帝听到洪承畴与清兵大战松山以死殉国的消息后所写的祭文。读完以后,大哭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