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户

字数:2545

【题解】

在公民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这之前,由于人的身份认同并不一样,很难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虽然有时会冠冕堂皇地进行遮掩和解释。《盗户》篇所言不过是蒲松龄时代局部地区的司法实践中身份确认潜规则而已。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盗户》中的故事谈的是顺治年间,滕、峄地区司法实践中身份方面的规避趣闻,而“异史氏曰”中谈的则是蒲松龄时代当地在罪名量刑方面的规避伎俩。

【正文】

顺治间,滕、峄之区¹,十人而七盗,官不敢捕。后受抚²,邑宰别之为“盗户”。凡值与良民争,则曲意左袒之,盖恐其复叛也。后讼者辄冒称盗户,而怨家则力攻其伪,每两造具陈³,曲直且置不辨,而先以盗之真伪,反复相苦,烦有司稽籍焉⁴。适官署多狐,宰有女为所惑,聘术士来,符捉入瓶,将炽以火。狐在瓶内大呼曰:“我盗户也!”闻者无不匿笑。

【注释】

¹滕、峄之区:指今山东滕州、枣庄峄城一带。在山东的南部。

²受抚:接受招抚。即归顺官府。

³两造具陈:被告和原告双方都进行申诉。两造,诉讼双方当事人。《书·吕刑》:“两造具备,师听五辞。”

⁴稽籍:查证盗户名籍。

【译文】

顺治年间,滕县、峄县地区,十个人中就有七个人是盗贼,官府不敢拘捕。后来这些盗贼受了招安,县衙门专门称他们为“盗户”。凡盗户与良民发生争执,官府多方袒护这些盗户,这是害怕他们再次叛乱。后来凡是来打官司的就冒充盗户,而仇家则竭力说明对方不是盗户,每当打官司的双方递上状子,是非曲直且放下不说,而要弄清谁是盗户,就要不停地争执,还要让有关部门去核对文书档案。正巧官府中多狐精,县令的女儿被狐精迷惑,请术士来施法术,用符咒捉住了狐精,把它放入瓶内,将要用火烧。狐精在瓶内大声呼叫:“我是盗户!”听到的人无不暗自发笑。

【正文】

异史氏曰:今有明火劫人者⁵,官不以为盗而以为奸;逾墙行淫者⁶,每不自认奸而自认盗。世局又一变矣。设今日官署有狐,亦必大呼曰“吾盗”无疑也。

【注释】

⁵明火劫人:谓公开行劫。明火,手执火把。

⁶逾墙:男女偷情。《孟子·滕文公》:“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译文】

异史氏说:如今有明火执仗抢人钱财的,官府不判他是盗贼而判为奸淫;有跳墙奸淫的,自己往往不承认奸淫而自认是盗贼。这是世道的又一变化啊。假若今日官署中有狐狸,也必然大声呼叫“我是盗贼”,这一点儿是无疑的。

【正文】

章丘漕粮徭役⁷,以及征收火耗⁸,小民常数倍于绅衿⁹,故有田者争求托焉。虽于国课无伤¹⁰,而实于官橐有损¹¹。邑令锺¹²,牒请厘弊¹³,得可。初使自首,既而奸民以此要上¹⁴,数十年鬻去之产¹⁵,皆诬托诡挂,以讼售主。令悉左袒之,故良懦多丧其产¹⁶。有李生为某甲所讼,同赴质审。甲呼之“秀才”,李厉声争辨,不居秀才之名。喧不已。令诘左右,共指为真秀才。令问:“何故不承¹⁷?”李曰:“秀才且置高阁¹⁸,待争地后,再作之未晚也。”噫!以盗之名,则争冒之;秀才之名,则争辞之,变异矣哉!有人投匿名状云¹⁹:“告状人原壤²⁰,为抗法吞产事:身以年老不能当差²¹,有负郭田五十亩²²,于隐公元年,暂挂恶衿颜渊名下²³。今功令森严²⁴,理合自首。讵恶久假不归²⁵,霸为己有。身往理说,被伊师率恶党七十二人²⁶,毒杖交加,伤残胫肢²⁷,又将身锁置陋巷,日给箪食瓢饮,囚饿几死。互乡地证²⁸,叩乞革顶严究²⁹,俾血产归主³⁰,上告。”此可以继柳跖之告夷、齐矣³¹。

【注释】

⁷章丘:明清时期县名。属济南府,位于山东济南的东部。漕粮:通过水路运送公粮。

⁸火耗:碎银用火熔铸成锭而受的损耗。元时于征收产金税外,扣除熔铸损耗。明中叶以后,田赋征银,以弥补消耗为名征收火耗。清初征收火耗极重,已成为正税之外的勒索。

⁹绅衿:乡绅和秀才。泛指地方上有地位权势的人。绅,指退居乡间的官员和中科第的人。衿,青衿,为县学中生员的服饰。因指秀才。

¹⁰国课:国税。课,赋税。

¹¹官橐(tuó):指居官期间搜刮得来的钱财。橐,盛物的袋子。

¹²邑令锺:姓锺的县令。

¹³牒请厘弊:发文书向上司请求改革弊政。厘,厘革,调整改革。

¹⁴要上:要挟上面的人,即要挟绅衿。

¹⁵鬻(yù):卖出。

¹⁶良懦:善良懦弱之人。

¹⁷承:承认。

¹⁸置高阁:谓弃置不用。《晋书·庾翼传》:“京兆杜乂,陈郡殷浩,并才名冠世,而翼弗之重也;每语人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¹⁹匿名状:不署姓名的状子。

²⁰原壤:春秋鲁国人。相传因其母死不哭而歌,被孔子杖击其胫,是古代缺乏道德伦理的典型。

²¹身:自身,本人。

²²负郭田:靠近城而肥沃的田地。《庄子·让王》:“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

²³恶衿:坏士人。颜渊:名回,孔子弟子,以安贫乐道著称。孔子在《论语·雍也》称赞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²⁴功令:法律命令。

²⁵讵(jù):岂,怎。假:借。不归:不还。

²⁶伊师:他的老师。党:党羽。七十二人:指孔门弟子。《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²⁷胫肢:身体。胫,小腿,从膝盖到脚跟的一段。

²⁸互乡:《论语》中地名,难以说清道理的地方。《论语·述而》:“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郑曰:“互乡,乡名也。其乡人言语自专,不达时宜,而有童子来见孔子,门人怪孔子见也。”

²⁹革顶严究:革去功名,严加查办。顶,顶戴。清朝用以区别官员品级的服饰。

³⁰俾:使。血产:辛苦经营所置的地产。

³¹柳跖之告夷、齐:清褚人获《坚瓠集》载,明朝隆庆年间,海瑞为直隶巡抚,欲制裁豪门巨室,不料为奸诈刁顽之人所乘。于是有人投匿名状,对海瑞加以讽谕。告状人以柳跖名义,状告伯夷、叔齐兄弟二人倚仗父势霸占他的地产。意在说明投状人中不乏诬良为盗、颠倒是非之徒,让海瑞提高警觉。此事与原壤告颜渊有相类之处。柳跖,柳下跖,即盗跖,春秋战国时人。《庄子·盗跖》篇说他率“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旧时常喻指大盗。夷、齐,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之二子。兄弟二人彼此让国,逃往周地,后因未能谏阻周武王伐纣,宁死不食周粟,双双饿死在首阳山上。旧时常以喻指高尚廉洁之士。

【译文】

章丘运送公粮摊派的劳役,以及征收银两的火耗,普通百姓往往比豪绅大户要多好几倍,因此有田产的小民争着托靠在大户名下。这样做虽然对国家的税收没有影响,但对地方官的收入却有损害。县令锺某,向上写了文书,请求革除这个弊病,得到朝廷许可。最初,允许托靠大户的百姓自首,接着,有些奸民以此当做讹诈要挟的手段,数十年内已卖出去的田产,都胡说成挂名托靠,和原来的买主打官司。锺县令袒护这些奸民,因此一些善良懦弱的人大多丧失了田产。有一位李生被某甲告到官府,一同上堂对质。某甲称呼李生为“秀才”,李生厉声争辩,声称自己不是秀才。公堂上喧闹不已。县令问左右的人,大家都说李生是真正的秀才。锺县令问:“为什么不承认自己是秀才?”李生说:“把这秀才的名号且置之高阁,等争地的事弄清以后,再当秀才也不晚。”唉!盗贼之名,大家都争着冒充;秀才之名,都争着推辞,世界变得真怪异啊!有人投了一张匿名状子说:“告状人原壤,因有人违抗法律侵吞田产的事向官府申诉:我因年老不能当差服役,有城边的良田五十亩,于春秋时代鲁隐公元年,暂时挂在可恶的书生颜渊名下。现在国家法令很严,依律应当自首。岂料颜渊这个恶棍,长期霸占我的田产不归还。我前去与他说理,被他的老师率领着七十二个恶徒用棍棒将我毒打,把胳膊腿打残了,又把我锁在陋巷之中,每天只给箪食瓢饮,连关押带挨饿,我几乎丧命。互乡这个地方可以作证,请求革去颜渊的功名严加追究,使我的血汗产业物归原主,以此上告。”这张奇特的状文可称是继承了有人写的盗跖控告伯夷、叔齐的状子了。


褚生某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