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闸门落下
自从离开阿尔伯克基前往故乡贝尔维尤以来,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的软件业务蒸蒸日上,他们专门开发用于个人计算机的编程语言。他们最初为MITS公司的Altair编写的BASIC依然是最受欢迎的产品,这项发明为一个几乎没有标准的行业树立了标杆。此外,盖茨和艾伦也将面向大型计算机的FORTRAN和COBOL等编程语言引入了个人计算机领域。他们甚至还研发了一款硬件产品——一张用于苹果计算机的电脑卡。有了这张电脑卡后,人们就能在苹果计算机上运行微软的8080和Z80软件。来自华盛顿湖对岸的西雅图计算机产品公司的蒂姆·帕特森为开发这款产品提供了帮助。
当时,24岁的盖茨和27岁的艾伦都对自己的成就心满意足。微软公司的年销售额已达800万美元,拥有32名员工,其中大部分员工是程序员。然而,微软公司在1980年7月介入了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将会颠覆和改变微软公司及整个个人计算机产业。
1980年,许多个人计算机软件公司和硬件公司都在开展业务,就算没取得惊天动地的成就,基本上也都是运行良好。苹果公司的成功让全世界意识到个人计算机也是一种正经的生意。从车库工厂成长为大型企业,苹果公司的年销售额大幅攀升,为AppleII型计算机开发软件、制造附加硬件的小公司不断增多,这些事实都让怀疑论者相信,个人计算机并非儿戏。
最大的怀疑论者是那些生产小型计算机和大型计算机的大公司。DEC和惠普等企业都曾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驳回了员工关于制造个人计算机的提议。
比尔·盖茨(左)和戴维·巴纳尔(右) 二人曾在MITS公司共事,几年后又见面,场景变成了一位软件企业家向一位杂志企业家演示程序。(资料来源:戴维·巴纳尔)
出于种种原因,这些著名的计算机企业对接受这个新兴市场的反应十分迟疑。在苹果公司取得成功之前,他们仍在质疑面向个人计算机的市场是否真正存在。此外,对IBM以外的企业来说,当前市场已经存在众多风险。开发未经验证的产品是很冒险的,相对而言,刚起步的公司没有什么包袱,而著名企业若不知深浅就贸然下水,则有可能严重损害自己的声誉。知名企业所需要的开支也更加高昂。仅是大公司用来开展个人计算机可行性评估所需的工程师薪酬这一项,恐怕就会比MITS公司和ProcTech公司投入的研发总费用还要高。公司还得进行原型开发和市场调研,这需要投入更多资金。
最后,销售团队的问题似乎是难以解决的。熟悉内部工作机制的工程师每次只卖出一台大型机。一次交易通常需要经过多次探访和冗长的电话,这要占用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的大量时间。在这样的体系中,一台大型计算机的销售成本很容易就会超过一台个人计算机的总价。这种方式显然不适合销售个人计算机,但没有一家大型计算机公司急着探索新方法,也许是考虑到追逐一个虚幻的市场会得罪自己的销售团队。
然而,苹果公司证明了“小众的”个人计算机市场确实存在。哪怕是没有太多远见的人也能看出,根据合理预期,只要一家公司拥有设计精良的机器,同时具备一些营销技能和宣传资金,就可以通过销售个人计算机获得利润。大块头一定会跳下水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