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2940

一小时又一小时,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地过去了。水手们认为,每当海上波涛汹涌时,常常听到黑夜中有人呼唤他们的名字。如果茫茫大海都能这样呼唤,那么当一个人垂老的时候,也许会有另一种更加黑暗、更加神秘的混沌来呼唤他吧,尤其是当一个人被生活折磨得筋疲力尽的时候,就更会感到这种呼唤的亲切。但是为了要听清这种呼唤,就需要安静。此外,老年人大多喜欢离群索居,仿佛早就有了进入坟墓的预感似的。对于斯卡文斯基来说,灯塔就像是半座坟墓了。再也没有比灯塔上的生活更单调乏味的了。要是青年人来担任这个工作,他们肯定待不了多久就会弃职逃走的,所以担任灯塔看守的一般都不是年轻人,而是那些心情忧郁、性格内向的人。如果他们之中有人偶尔离开灯塔,来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就会总是踉踉跄跄,像个酣睡初醒的人。在平常的生活中,有许多细微的印象会使你去适应一切,但灯塔上却没有这种种细微的生活印象。灯塔看守所能接触的一切就是广袤无际的大海和蓝天,它们并无固定的形体,头上是浩浩长空,下面是渺渺海水。而处在这海天之间的只有那孤独的灵魂!在这种生活中,人的思维活动就是不断的沉思默想,而且什么也不能把这个灯塔看守从那种沉思中惊醒过来,甚至连他的工作也无济于事。今天和昨天完全相同,犹如珠串上的两颗珠子,也许只有天气的变化,才是唯一的不同。但是,斯卡文斯基却感到平生从未有过的幸福。东方发白他就起床,吃过早饭后,就去擦灯上的透光镜,然后,他就坐在平台上眺望无际的大海,他的眼睛好像对他前面的景色永远看不够似的。在这浩渺的蓝色的背景上,总是能看到一群群鼓满的风帆,在阳光中闪闪发光,强烈得使人睁不开眼。有时,有许多船只趁着所谓的贸易风,一只接一只地排着长长的纵列,鱼贯而行,有如一串串海鸥或信天翁。红色的浮筒在微波中徐徐摇荡,给船只指示出前进的道路。在这些船帆中间,每天午后,总有一阵阵像鸟羽一样的灰色烟雾袅袅升腾,这是一只载满旅客和货物的轮船,从纽约开往阿斯宾瓦尔,船过之处,掀起阵阵浪花,形成一条泡沫的大道。在平台的另一面,斯卡文斯基可以清晰地看见阿斯宾瓦尔全城和它那繁忙的港口。港口里,桅樯林立,挤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稍远一些,城中的白色房屋和高高的塔楼清晰可见。从灯塔的顶台望去,那些房屋就像海鸥的窝巢,船舶像一只只甲虫,人们行走在铺着白石的大街上,就像是一个个移动的黑点。早晨,东风刮起,把嘈杂的人声送了过来,但轮船的汽笛声盖过了它们。中午是午休的时间,港口中的一切活动都停止了,海鸥躲进了岩穴,海浪减弱了,好像变得懒洋洋的。这时候,无论是陆上、海上,还是灯塔上,都是一片沉寂,没有任何的喧嚣。海水退潮后留下的黄沙滩发出耀眼的光亮,在这广阔的海水里,有如一个个金色的斑块。塔身伫立在蔚蓝的天空中,显得格外挺拔。太阳把一道道亮光从空中直泻在海面上、沙砾上和岩石上。这时候,一种甜蜜的困倦感侵袭着这位老人。他觉得,他现在享受的这种休息是再好也不过了,当他想到这种休息可以继续享受下去时,就感到心满意足、无所遗憾了。斯卡文斯基陶醉在自己的幸福中,而且一个人总是很容易满足于命运的好转。于是他渐渐地恢复了希望和信心。他心里在想,既然世上的人会为那些残废者建造房屋,难道上帝就不会收留他这个残废者吗?随着时间的消逝,他的这种信念更加坚定了。这位老人对于灯塔、灯、岩石、沙滩和孤独都已经渐渐习惯了。他也习惯了那些栖息于岩缝中的海鸥,每到傍晚,这些海鸥便飞集在塔顶上。斯卡文斯基将剩下的食物抛给它们,不久,它们便和老人处熟了。后来一遇到他给它们喂食时,就有一大群白翅膀在他周围飞来跳去,于是这位老人就在它们中间走来走去,宛如一个牧人在羊群中间走动一样。退潮之后,他便来到下面的沙滩上,去捡美味的牡蛎和漂亮的珍珠贝,它们都是退潮后留在沙滩上的。晚上,他借着月光或灯塔的灯光,下到海里去捕捉那些游到岩缝里来的无数的小鱼。到后来,他竟爱上了这些岩石和这座不长树木的小岛,岛上只生长着一些矮小的能分泌黏脂的草丛。然而,远处的美丽景色弥补了小岛的荒瘠。在下午这段时间里,只要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他就能看到林木茂盛的两洋之间,直到太平洋海岸的整个地峡的全景。在这种时候,斯卡文斯基就会觉得自己好像看到了一座巨大的公园。成片的椰树,高大的芭蕉,组成了一个个无比绮丽的花束,点缀着阿斯宾瓦尔的房前屋后。再过去,在阿斯宾瓦尔和巴拿马之间,是一片广袤的森林,每天早晨和傍晚,都有一股股海红色的雾气在它上面腾起。这是一座真正的热带林,森林下面是一洼洼死水,上面缠满了藤蔓,还有巨大的兰花、棕榈、乳汁树、铁树、橡胶树夹杂其中,发出一阵阵林涛声。

借助于望远镜,斯卡文斯基不仅能看见那些树木和宽阔的香蕉树叶,甚至还能看见一群群猕猴和高大的秃鹳,以及无数的鹦鹉,它们时时飞翔在森林上空,仿佛是缤纷的彩虹在飞舞。斯卡文斯基十分清楚这样的森林,因为他的木排在亚马孙河上被撞碎之后,曾在类似的原始森林和荒原中流浪了好几个星期。他知道,在这外观绮丽而又令人赏心悦目的森林里面却隐伏着种种危险和死亡。他度过的那些夜晚,就曾听到过附近有猿猴的哀叫、美洲豹的吼声,他还看见过蟒蛇像巨藤似的缠绕在树上,他还知道,在这些睡梦般的林中湖泊里,到处都是电鱼和鳄鱼。他也十分清楚,在这些人迹罕至的荒原里,一个人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险,那里的一片树叶也要比人大十倍,这种地方又是吸血的蚊蚋、水蛭和巨大的毒蜘蛛遍布成灾的场所。他亲自体验过这一切,亲自看见过这一切,也受过这一切的折磨。现在他从高处望着那些荒原,观赏它们的美丽,而自己又不再受到它们的侵害,就觉得无比的欣喜了。他的灯塔使他免遭一切灾难。唯有星期天早上,他才离开小岛。这时候,他穿上带银纽扣的蓝制服,胸前挂上他的十字勋章。当他走进教堂时,他听到那里的克里奥尔人都在悄悄议论:“我们有了一个正派的灯塔看守了,虽然他是个美国佬,却不是新教徒[7]!”老人听到这些话,便昂起了他那乳白色的头,显得有些自豪。一做完弥撒,他就立刻返回他的小岛去,而且心里很是高兴,因为他对大陆有一种不信任感。每逢星期天,他都要读读从城里买来的西班牙文报纸,或者看从法康布里奇先生那里借来的《纽约先驱报》,他急于在这些报纸上找出有关欧洲的新闻。这真是一颗可怜的老人的心!他虽然身居灯塔中,住在地球的另一面,但他依然心向祖国。有时候,每当给他送来食物和淡水的小船到来时,他便走下塔来,和港警约翰逊谈谈话。但是后来,他显然变得更加孤僻了。他不再进城去了,也不再阅读报纸,不再下塔来和约翰逊聊政治问题了。这样过了好几个星期,没有人看到过他,他也不再看见别人。唯有两件事情表示老人还活着:一是每天放在岸上的食物都被收走了,二是灯塔依旧有规律地每晚按时亮起来,正如每天早晨太阳从大海的另一端升起来一样准确无误。显然,这位老人对世事已经淡漠了,但这并不是由于他思念故土,甚至连他的怀乡之情也已淡薄了。对于斯卡文斯基来说,这个小岛就是他生死与共的整个世界了。他已经习惯于这样的想法:他到死也不会离开这个小岛、这座灯塔了。而且他简直想不起来,除此之外,世界上还有什么别的东西了。此外,他还成了一个神秘主义者。他那双温柔的蓝眼睛开始变得像小孩的眼睛一样,老是睁得大大的,像是盯住某一点呆看似的。由于长期的离群索居,面对的又是非常单调而又伟大的景色,这位老人已经失去了自我的独特感觉,他已经不是作为一个个体而存在,而是渐渐与周围的海天融为一体了。他对这一点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只是一种无意识的感觉而已,以至于到了最后,他觉得天空、海水、岩石、灯塔、金黄色沙滩、鼓满风的船帆、海鸥、退潮和涨潮——全都化成了一个巨大的整体,成为一个巨大的神秘的灵魂;而他自己也陷入在这样的神秘之中,感应到了在他周围活动和生息的那个灵魂。他沉浸在其中,受到它们陶醉,终于忘记了自身的存在。而他在这种自我限制中,在这种独特的生活中,在这种半醒半睡的状态里,却得到了一种伟大得几乎像半死那样的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