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干预:抵抗进攻
政策规划的困扰在于无法预见必须作出决定之时的氛围。杜鲁门、艾奇逊和麦克阿瑟的谈话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美国人的想法。美国国内关于美国对国际安全承诺的性质正吵作一团,从来没有想过要保卫朝鲜,北约也还在组建过程中。但当美国的决策者亲眼看到共产党进攻时,他们就把政策文件抛到了脑后。
出乎共产党领导人的意外,6月25日金日成发动进攻后,美国不仅出兵干预,还把朝鲜战争和中国内战联系起来。美国将地面部队送往朝鲜,并在南部的港口城市——釜山周边建起一道防线。这项军事举措被提交给了联合国安理会,得到了安理会的支持,因为苏联当时为抗议台湾仍然占据着中国在安理会的席位而拒绝参加投票。两天以后,杜鲁门总统为防止台湾海峡两岸任何一边向对方发动进攻,命令美国太平洋舰队实行台湾海峡的“中立化”。杜鲁门这样做是为了获得国会和民众对朝鲜战争的最广泛支持;没有证据表明华盛顿想到过这是在扩大战争,而事实上,它已经把这场战争变成了与中国的对抗。
在杜鲁门作出这一决定之前,毛泽东一直在计划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即解放台湾,并为此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省集结重兵。美国在许多声明中——包括杜鲁门1月5日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谈话——都表示不会插手阻挠。
杜鲁门为了安抚公共舆论,决定派遣美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以此控制美国在朝鲜的风险。他在宣布派遣舰队这一命令的同时,提到了台湾防卫的重要性,但也呼吁“台湾岛上的‘中国政府’停止对大陆的一切空中和海上行动”。杜鲁门进一步警告说:“第七舰队将保证务必做到这一点。”[34]
毛泽东根本不相信美国能绝对公正,他认为杜鲁门的保证不过是一派虚言。在他看来,美国将重新卷入中国的内战。1950年6月28日,在杜鲁门宣布其决定的第二天,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发表讲话,把美国的行动称为“对亚洲的侵略”:
美国对亚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亚洲人民广泛的和坚决的反抗。杜鲁门在今年1月5日还声明说美国不干涉台湾,现在他自己证明了那是假的,并且同时撕毁了美国关于不干涉中国内政的一切国际协议。[35]
中国人本能地运用围棋思维,在他们看来,美国出兵朝鲜,派舰队进入台湾海峡,等于在棋枰上下了两颗子,有意形成对中国的包围,这正是中国最担心的。
朝鲜战争刚爆发时,美国没有关于朝鲜的军事计划。美国宣布它参战是为了抗击“侵略”。“侵略”这一法律概念的含义是未经授权而对一个主权的实体使用武力。美国的军事行动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呢?是回到战前以“三八线”为界的状况吗?那样的话“侵略者”会知道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它没有赢而已——它可能因此而有恃无恐,再启战端。或是摧毁北朝鲜的军事能力使它无力再度“侵略”?没有证据显示美国在参战初期对这个问题作过任何考虑,原因之一是美国政府正全神贯注于保卫釜山防线。实际结果是让军事行动决定了政治决策。
1950年9月,麦克阿瑟在仁川取得了惊人的胜利——他在这个远离釜山的地方突发奇兵,进行两栖登陆,挡住了北朝鲜军队的进攻之势,并开辟了收复南朝鲜首都汉城的一条通道。仁川登陆后,杜鲁门政府决定继续其军事行动直到统一全朝鲜。他以为北京会接受美军进入这个过去入侵中国的必经之地。
进入北朝鲜领土继续作战的决定在10月7日得到了联合国大会决议的正式授权,这是联大通过不久前的一项题为“联合一致共策和平”的决议程序作出的。根据此项程序,联大可以三分之二多数票就国际安全的问题作出决议。这项联大决议授权“采取一切有组织的行动”,以“在朝鲜这一主权国家建立一个统一的、独立的民主政府”。[36]当时联大认为中国没有能力出兵和美军对阵。
这样的观点与北京对国际事务的看法南辕北辙。美军刚一开始对台湾海峡进行干预,毛泽东就把第七舰队的部署定性为对亚洲的“侵略”。中国和美国对彼此战略意图的错误解读使冲突一触即发。美国试图迫使中国接受它的国际秩序观,即国际秩序需以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为基础,没有别的选择。而毛泽东从一开始就无意接受一个中国没有参与设计的国际制度。因此,美国的军事行动充其量只能是沿最后确定的分界线实现停战——如果美国的计划成功,分界线就是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如果中国卷入或美国在打到南朝鲜北方边境时主动停止,那么就可能是另一条经协议确定的界线(比如“三八线”,或是毛泽东后来给周恩来的一封信中提到的从平壤到元山的一条线)。
中国绝不可能默许美军挥师朝鲜边境,因为朝鲜是历史上入侵中国的必经之地,特别是日本就是以朝鲜为基地占领满洲,侵略中国北方的。况且美国出兵朝鲜在战略上还意味着中国在台湾海峡和朝鲜两线受敌,所以中国就更不会袖手旁观——造成这种形势的部分原因是毛泽东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朝鲜开战前事态发展的控制。双方的误会越来越深。美国没有料到北朝鲜会进攻,中国没有料到美国会如此反应。双方都因自己的行动进一步加深了对方的误会,结果导致了两年的战场厮杀和20年的敌对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