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反应:另一种威慑

字数:5452

任何研究军事的人都不会想到,刚打完内战,喘息未定,主要靠缴获国民党的武器来装备自己的人民解放军居然敢和一支有核武器撑腰的现代化军队作战。不过毛泽东的军事战略确实为常人所不及。要明白他在朝鲜战争中的所作所为,就要弄清楚他如何看待在西方称为威慑,甚或是先发制人的战略,而这一战略在中式思维中则是对长远考虑、战略方针和心理因素的综合揣度。

冷战和核武器的巨大破坏性在西方催生了“威慑”这一概念:给可能侵略别国的国家造成与它可能获得的利益不成比例的破坏。它行之有效的证明是事情没有发生,也就是说,战争得以避免。

毛泽东认为西方的威慑概念过于消极。他绝不会让中国消极地等着挨打,而是要争取主动。在某种层面上,这和西方先发制人的概念有相似之处——预料要发生攻击而先行动手。不过根据西方的理念,先发制人的目的是取得胜利和军事优势。毛泽东先发制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对心理因素的高度重视。他先发制人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抢先进行决定性的军事打击,而是为了改变双方的心理平衡;不是为了打败敌人,而是为了调整他所评估的各种风险。在以后的章节中我们将看到,中国在1954~1958年台海危机中的行动,1962年和印度的边境冲突,1969~1971年在乌苏里江与苏联的冲突,以及1979年的中越边境之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突然实施军事打击,马上继之以政治层面上的动作。在中国人的眼里,恢复了心理上的对等就是实现了真正的威慑。[37]

中国式先发制人一旦遭遇西方的威慑可能会产生恶性循环:中国自认为是防御性的举动可能会被西方世界视为侵略性的,而西方的威慑行为则可能被中国解读为对它的包围。在冷战期间,美中两国就此纠缠不休;迄今为止,两国在某种程度上仍未摆脱这个恶性循环。

人们常说中国决定出兵朝鲜是因为美国在1950年10月初决定越过“三八线”,联合国军队直扑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另一种理论则说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固有的进攻性,正如10年前欧洲独裁者的所作所为。近年来的研究却表明,这两种理论都不对。毛泽东和他的同事们对朝鲜没有战略野心,无意侵犯它的主权;战争打响前他们注意的是和苏联争夺对朝鲜的影响。他们也没想过要在军事上挑战美国,是几经思考,犹豫再三,才决定以攻为守,赴朝参战的。

引发中国计划参战的事件是首批美国部队到达朝鲜和台湾海峡的“中立化”。从那时起,毛泽东就下令为中国参加朝鲜战争作准备,最起码为了防止北朝鲜崩溃——间或也提到把美军完全赶出朝鲜半岛这个革命的大目标。[38]早在美军或南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之前,毛泽东就预见到如果中国不干预,北朝鲜将一败涂地。阻止美军挺进鸭绿江只是一个附带的因素。在毛泽东看来,这是一次实施突袭并调动民意支持的有利机会,但它们都不是出兵的主要动机。1950年8月美国阻止了北朝鲜军队的前进,中国插手的可能性因此而大大增加;待到美国在仁川从侧面包抄北朝鲜军队,扭转了战局,接着又越过“三八线”时,中国的卷入就在所难免了。

中国的战略一般有3个特点:精心分析长远趋势,仔细研究战术选择,冷静探讨行动决定。美国出兵朝鲜两周后,周恩来在7月7日和7月10日主持会议,会上中国领导人们分析了美国行动对中国的影响,参战进程就此开始。与会者同意把原来准备用于解放台湾的部队调到中朝边境组成东北边防军,其任务是“保卫我国东北边防,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7月底,即美军越过“三八线”两个多月后,中国25万大军齐集中朝边境。[39]

8月间,政治局和中央军委密集开会。8月4日,即仁川登陆6周前,当进攻的北朝鲜军队仍占优势,作战前线还在南朝鲜纵深的釜山时,对北朝鲜的能力心存怀疑的毛泽东对政治局说:“如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对朝不能不帮,必须帮,用志愿军形式,时机当然还要选择,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40]在同一次会上,周恩来的分析与毛泽东一致:“如果美帝将北朝鲜压下去,则对和平不利,其气焰就会高涨起来。要争取胜利,一定要加上中国的因素,中国的因素加上去后,可能引起国际上的变化。我们不能不有此远大设想。”[41]换言之,中国要阻止的是当时仍然气势如虹的北朝鲜被击败,而不是美军到达某个具体的地方。第二天,毛泽东便命令他的高级指挥官们“于本月内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待命出动作战”。[42]

8月13日,中国第13兵团召开高级干部会议讨论作战任务。虽然与会者对8月底必须完成战备的时限持保留意见,但都认为中国“应采取主动,配合朝鲜人民军,果断前进,打碎敌人的侵略梦想”。[43]

与此同时,总参谋部进行了作战分析和图上模拟演习。中国人由此得出了在西方人看来是有悖常理的结论:中国将战胜美国的军事武装力量。他们的观点是,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军事承诺使得它在朝鲜最多只能投入50万军队,而中国有400万大军;且中国的地理位置与朝鲜战场接近,这令其占据后勤方面的优势;中国的领导人认为他们在心理上也占优势,因为他们有世界上大多数人民的支持。[44]

他们甚至对可能遭受的核打击都无所畏惧——也许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核武器的厉害,也无法获取核武器。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尽管有些重要人物持不赞成意见),美国不会动用核武器,一则顾忌苏联的核能力,二则朝鲜半岛上双方军队的部署犬牙交错,美国若是对赴朝的中国军队使用核武器,美国军队可能会同归于尽。[45]

8月26日,周恩来在对中央军委的讲话中总结了中国的战略:“朝鲜确实成为目前世界斗争的焦点,至少是东方斗争的焦点。现在我们对于朝鲜不仅看为兄弟国家的问题,不仅看为与我国东北相连接有利害关系的问题,而应看为是重要的国际斗争问题。”周恩来说,“美国如果压服朝鲜,下一步必然对越南及其他原殖民地国家进行压服。因此,朝鲜战争至少是东方斗争的焦点。”[46]周恩来指出,由于最近北朝鲜转胜为败,“我们的责任更重了……我们要作最坏打算,准备打仗。”他强调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以便“参加战斗,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47]

这一切都发生于麦克阿瑟的两栖部队在仁川登陆(这一点中国的研究小组已经预测到了)几周前——联合国军队越过“三八线”一个多月前的那段时间。简言之,中国参战是经过了对战略走势的细心评估后决定的,不是对美国战术手段的反应,也不是出于捍卫“三八线”神圣的法律地位的决心。中国出兵是针对其所预见到的危险作出的反应,它还表明了朝鲜在中国的长远谋划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在当今世界更关乎寻常。毛泽东对出兵一事坚持己见,可能是因为他相信唯此方能补救他默许金日成和斯大林进攻计划造成的后果。否则,其他领导人可能会指责他使中国陷于战略险境,因为金日成进攻导致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和美军重兵压境。

中国的参战之路障碍重重,毛泽东得使出浑身解数来争取同事们的同意。两位高级指挥官,包括林彪,提出种种借口拒绝执掌东北边防军。最后,毛泽东终于找到彭德怀担此大任。

像一切重大决策一样,毛泽东的意见占了上风。中国军队赴朝作战的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了。10月,美军及其盟军挺进鸭绿江,决心统一朝鲜并将其置于联合国决议的保护之下,其目的是用武力来保护他们既得的利益,从技术上说,其实是执行联合国的决议。他们和中国军队相互逼进似乎是冥冥中注定的;中国军队在准备出击,而美军及其盟军还浑然不知其北进途中有一场恶战正等待着他们。

周恩来在外交方面也做足了工作。9月24日,他向联合国提出抗议,抗议美国扩大对朝鲜的侵略战争,对台湾进行武装侵略,并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48]10月3日,他在和印度驻中国大使潘尼迦的谈话中警告说美国军队会越过“三八线”,“美国军队果真这样做的话,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请将此点报告贵国政府总理”。[49]潘尼迦回答说他估计美军将在12个小时内越过“三八线”,但是印度政府要在接到他的电报18个小时后“才能采取任何有效行动”。[50]周恩来的回答是:“那是美国人的事。今天晚上这次会谈就是要告诉你我们对尼赫鲁总理信中提到的问题之一的态度。”[51]这次会谈经常被人看做是为和平发出的最后呼吁,其实主要是为了给已经作出的决定留一个记录。

此刻,斯大林再次介入,他要维持这场由他怂恿导致的冲突继续下去,不愿意看到战争结束。北朝鲜的军队在溃败,苏联的情报机构(错误地)预计美国将在半岛的另一边——元山附近的海岸第二次登陆。中国出兵的准备工作虽已经相当深入,但尚未形成不可逆转之势。于是斯大林决定10月1日写信给毛泽东要求中国干预。毛泽东表示考虑到美国干预的危险暂且不作决定后,斯大林再次致电毛泽东,信誓旦旦地保证如果美国对中国出兵作出反应,和中国军队开战的话,苏联一定会提供军事支持:

当然,我也考虑到美国尽管不想打大战,但为了维护其威信,可能要卷入这场大战,这也会把中国拉入战争。苏联由于与中国有互助同盟条约,也将卷入战争。我们对此应该惧怕吗?在我看来,不必惧怕,因为我们联起手来将比美国和英国更强大,而其他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德国(目前它不可能给美国提供任何帮助)就不是什么重要的军事力量。如果战争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让它现在就来吧,而不要等数年之后,那时日本军国主义将死灰复燃并成为美国的一个盟国,而李承晚统治的统一的朝鲜将是美国和日本在亚洲大陆的一个现成的桥头堡。[52]

从字面上看,这封异乎寻常的电文似乎表明了斯大林为防止朝鲜落入美国的战略势力范围,不惜同美国开战的坚强决心。按照他的分析,一个统一、亲美的朝鲜早晚会和复兴的日本结盟,而这样的结盟对亚洲会构成和新兴的北约对欧洲同样的威胁,如此,苏联将左支右绌。

最后,事到临头斯大林却打了退堂鼓,不肯兑现他全力支持毛泽东的保证——连任何与美国直接对抗的事都不肯做。他知道,双方的力量对比对他极为不利,他无力与美国摊牌,更遑论两线作战了。他要把美国的军力困在亚洲,并把中国卷进去,以加深它对苏联的依靠。不过斯大林的信表明了苏联和中国的战略规划者是多么重视朝鲜的战略意义,尽管是出于不同的原因。

斯大林的信使毛泽东进退两难。为了表示革命的声援在纸面上计划出兵是一回事,而真的动手却是另一回事,特别是北朝鲜军队已行将崩溃。中国出兵必须要苏联提供援助,尤其是空中掩护,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根本没有现代化的空军。因此,当出兵朝鲜的问题提交给政治局时,大家的反应出奇地踌躇,这令毛泽东对作出最后的决定犹豫起来。他派遣林彪(林以身体不好为由拒绝率兵入朝)和周恩来去苏联商讨其提供援助事宜。斯大林当时在高加索地区度假,但他不肯改变自己的安排,而是要周恩来去他度假的地方见他。在那里,周恩来从斯大林的别墅无法与北京联系,除非通过苏联的渠道(也许斯大林的用意正是如此)。

周恩来和林彪奉命警告斯大林,如果援助得不到保证,中国准备了两个月的计划可能就不会实施。斯大林推动的这场冲突主战场在中国,而战争的前景取决于斯大林提供的装备和直接支持。在这一现实面前,毛泽东的同事们对出兵朝鲜表现出两种意见。一些反对的人甚至说中国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国内的发展。毛泽东似乎第一次感到了犹豫,哪怕只是暂时性的。这到底是他在决定出兵前为确保斯大林提供支持采取的一种手腕呢,还是他真的举棋不定?

中国领导层内部对这个问题的意见分歧表现在10月2日晚毛泽东发给斯大林的一封电报上。奇怪的是中国和苏联各自的档案馆中保存的电文各不相同。

中国存档的电文是毛泽东亲笔起草的,此电文作为毛泽东手稿的一部分在内部传阅,但有可能根本没有发到莫斯科。在那份电文里,毛泽东写道:“我们决定用(中国人民)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53]毛泽东提到了中国不干预的危险,“朝鲜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獗,于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54]他说,“要准备美国宣布和中国进入战争状态,就要准备美国至少可能使用其空军轰炸中国许多大城市及工业基地,使用其海军攻击(我国)沿海地带”。他说中国计划在10月15日派12个师从南满洲出动,部署在“三八线”以北,和敢于进攻“三八线”以北的敌人作战,“第一个时期只打防御战”,同时“等候苏联武器到达,并将我军(很好地)装备起来,然后配合朝鲜同志举行反攻,歼灭美国侵略军”。[55]

毛泽东10月2日电报的另一个版本是通过苏联驻北京大使馆发到莫斯科的,现存于俄罗斯总统档案馆。在这封电报里,毛泽东告诉斯大林中国不能出兵。但他表示经过进一步与莫斯科磋商(并暗示如果苏联保证给予更多的军事支持),中国还是有可能愿意参战的。

多年来,学者们一直把电报的第一个版本作为唯一有效的版本;第二个版本出现后,有些人怀疑两个版本中可能有一个是伪造的。中国学者沈志华提出的解释最为可信:毛泽东起草了电报的第一个版本,准备发出去,但是中国领导层意见分歧太大,结果就发了一封模棱两可的电报。两个版本之间的差别说明,就在中国军队向朝鲜进发的同时,中国的领导人仍然在辩论为让苏联盟友明确保证提供支持,中国要等多久才应最后迈出无法退缩的一步。[56]

毛泽东和斯大林这两位共产党领袖都经历过权力政治的严酷洗礼,现在又用这样的手段来对付彼此。这一次,斯大林是彻头彻尾的强硬派。他(在和周恩来一起发出的电报中)冷淡地回答毛泽东说,既然中国心存犹豫,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残余的北朝鲜部队撤到中国,由金日成成立流亡临时政府。老弱病残可以去苏联。斯大林说美国陈兵苏联的亚洲边境并不令他担心,反正他在欧洲已经和美国对峙了。

斯大林明白,除了美国陈兵中国边境之外,毛泽东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朝鲜在满洲的临时政府与当地朝鲜族人建立联系,宣称一定程度的主权,并不断越境对朝鲜进行军事活动。他一定感觉到毛泽东已经没有回头路了。在这个时候,中国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要么是美国陈兵鸭绿江边,将导致中国一半的工业基地处于其打击范围内,因而受到直接威胁;要么是惹恼苏联,那中国就得不到装备援助,苏联还可能重提它在满洲的“权利”;再有就是沿着毛泽东和斯大林在讨价还价的同时所一直计划的道路走下去。以毛泽东这时的处境,出兵已是不得不为。具有矛盾意味的是,出兵的部分原因是保护他自己不受斯大林的算计。

经过了几天的拖延,10月19日,在等待苏联作出提供援助的保证后,毛泽东命令志愿军进入朝鲜。斯大林承诺提供大量的后勤支持,只要不和美国直接对抗就行(比如,只在满州为志愿军提供空中掩护,不进入朝鲜)。

中苏之间相互极不信任,周恩来刚刚回到莫斯科,和北京取得了联系,斯大林就改变了主意。为了防止毛泽东耍手腕让苏联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提供大量装备却不把美军拖在朝鲜战场上,斯大林通知周恩来说,只有在中国军队进入朝鲜后才能开始运送装备。10月19日,毛泽东实际上在没有得到苏联支持保证的情况下就发出了入朝的命令。在那之后,苏联恢复了本来答应提供的支持,不过一贯谨慎的斯大林只把苏联的空中支持限制在中国境内。他此前对毛泽东保证不惜为朝鲜打大仗原来都是空话。

两位共产党领导人彼此利用了对方的需要和担心。毛泽东获得了苏联的军事装备,得以实现他军队的现代化——中国有消息来源说在朝鲜战争期间,毛泽东得到了可装备64个步兵师和22个空军师的武器装备[57],而斯大林则把中国陷在了朝鲜与美国的冲突之中。


美国干预:抵抗进攻中美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