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选研究框架

字数:1948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提出了如图4.2所示的备选研究框架。这个方案中的上位范畴是“学习”——对通过经验获得的长期记忆的信息进行编译记录的行为。[2]当学习行为是通过与其他个体发生联系而获得辅助的时候,这种学可就被称为“社会学习”。(这是研究者最经常使用的术语,“复制”、“模仿”和“公共信息使用”等其他术语也是较为常见的描述方式。)当学习行为没有得到其他人的辅助时,这种学习就被称为“个体学习”(或“非社会学习”“私人信息使用”)。“文化学习”是社会学习中的一个子类型,涉及专门用于文化进化的认知过程,例如,它们会强化信息从一个个体传递到另一个个体时的保真度。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个研究框架中,个体学习、社会学习和文化学习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学到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学到。现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火车站台和体育场的入口都设有旋转栅门(或称为“大腿杠”)。当某人学会了使用旋转栅门——穿过时不被旋转的铁杠打到大腿——那么他就学到了大多数人会认为既具有社会性质又具有文化性质的信息,这是因为这些信息涉及他们所处环境中的某一方面,且在不同的人群中有所不同。但学习使用旋转栅门并不必然会涉及社会学习或文化学习。当学习使用旋转栅门需要依赖于口头指令的时候(“先把票放入插槽中,然后轻轻倚靠横杠”,诸如此类),这种学习行为就既包括社会学习又包括文化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得到了其他人的辅助而成为社会学习,并且还涉及了一种专门用于文化传承的机制——语言。当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人通过旋转栅门的方式注意到票槽的时候,学习使用旋转栅门就是一种社会学习但不是文化学习。这种情况下,学习得到了其他人的辅助而成为社会学习,但却是通过一种领域一般性注意过程而非专用于文化传承的过程实现的。最后,当学习使用旋转栅门的行为是通过独自试错来进行的时候,也就是当学习者独自在旋转栅门前尝试以各种不同的方式通过,并最终选择了造成最小疼痛的方式的时候,这种学习行为则是个体学习,或者简单称之为“学习”(既不是社会的也不是文化的)。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没有得到其他人任何形式的辅助,更不会有专门用于文化继承的过程。试错式学习(也称“工具性学习”和“强化学习”)存在于各类动物身上,通常发生于当它们遇到由社会的和无生命的特征构成的问题的时候。

图4.2 一个用于探究学习、社会学习以及文化学习之间的关系并能够使认知科学与文化进化论之间形成对话的研究框架

和传统框架一样,我所提出的如图4.2所示的研究框架也根据是否有其他个体参与来区分社会与个体学习,也将文化学习视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社会学习。稍有不同的是,这一研究框架的两个特点为认知科学与文化进化研究提供了对话空间。第一,我的方案没有借助“过程”来区分个体学习与社会学习,也因此避免了误导:众所周知,社会学习依赖从个体学习中产生的各种认知机制。社会学习已经被行为生物学家们划分成了很多部分,他们也为每个部分进行了毫无新意的命名(比如前文中提到的例子),但仅仅是“强化刺激”、“观察调节”这类划分和标签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它们就依赖于与个体学习所涉及的认知机制不同的认知机制。事实上,正如我将要在第5章中论述的那样,有证据表明,大多数社会学习行为——那些不是专门为文化进化而发生的社会学习行为——依赖与个体学习相同的一套认知机制;这其中涉及来自其他人的信息输入,但是这些信息输入在被编码成长期记忆时所用的机制,与无生命的信息来源的信息输入机制是相同的。

第二,尽管我的方案也做了类似传统研究的假设,即文化学习涉及专门用于文化传承的过程,但它并没有具体假设这些过程被专门化的方式和原因。相反,它调查了文化进化论者很少着眼或很少提供有效解决方式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认知问题:如何在认知层面对文化学习的机制和社会学习的机制进行区分?第二个问题是影响力的问题:那些使文化学习与社会学习区别开来的特征以怎样的方式影响文化传承?(例如,它们是否使“改进了”的文化变体比“没有改进”的文化变体更易于传承?它们是否提高了这些变体在文化传承中的保真度?)第三个问题是专门化问题:遗传进化和文化进化是如何促成文化学习的专门化的?

我的研究框架并不诉诸“复杂性”或“推理”——这暗示我们已经知道了文化学习的机制在认知层面(即上文中提到的认知问题)的独特性是什么——而是用明示的方式对文化学习进行定义:着眼点在推定的文化学习的例子。在图4.2中,文化学习的方框中列出了5类被文化进化论者公认为文化学习的不同类型的心理现象(每一种都包含有行为效应以及稍具特定性的认知过程):(1)选择性社会学习(也被称为“学习偏好”、“传播偏好”及“社会学习策略”),(2)模仿(当“模仿”一词作为“社会学习”的同义词时则被称为“真模仿”),(3)教学(或“教育”),(4)心智解读(也被称为“心智理论”“心智化”“共享意向”“社会理解”),(5)语言(还好他们只对它命名了一次)。这5类现象自然要以上文列出的关于文化学习的三个问题(认知、影响力和专门化)作为探讨的起点。然而,重要的是要记住,一个传统类别(比如“选择性社会学习”)仅仅是存在绝对保证不了这个类别在认知层面且(或)在文化进化方面具有一致性。例如,正如我将在第5章中展开讨论的,很可能,在类似“选择性社会学习”这样的单独类别中的行为效应,它的产生可归因于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X和Y,而只有Y的效应促进了人类的文化积淀。


学习类型的划分及命名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