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字数:2185

[4-1]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邓小平在1975》(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页202–203;于光远:《我忆邓小平》(香港: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5),页5。

[4-2]SWDXP-2,pp.24–26.

[4-3]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537–540。

[4-4]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208。

[4-5]有关政研室的这一节的材料来自作者与政研室资深成员于光远、政研室理论组党组书记朱佳木的交谈。另参见于光远:《我忆邓小平》。胡乔木的生平参见本书附录〈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4-6]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213。

[4-7]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204–208。

[4-8]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212–213。

[4-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975年7月13、18日,8月8日,页69脚注;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213–215。

[4-10]这些会议分别召开于1975年6月29日,7月23日,8月26日,9月13、19、25、26日,10月10、14、24日,11月10、15日和1976年1月17日。

[4-11]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233–272;FrederickTeiwesandWarrenSun,TheEndoftheMaoistEra:ChinesePoliticsduringtheTwilightoftheCulturalRevolution,1972–1976(Armonk,N.Y.:M.E.Sharpe,2007),pp.324–339.

[4-12]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241–243。

[4-13]《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5年9月20日,页102。

[4-14]SWDXP-2,pp.41–44.

[4-15]关于两份草稿的差别,见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265–266。

[4-16]关于两份草稿的差别,见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252–256。

[4-17]关于两份草稿的差别,见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5年12月25日,页138。

[4-18]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242–243。对收入较高的地方作了一些让步,允许它们有更多的支出。见页239–241。

[4-19]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353–357。

[4-20]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353。

[4-21]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353–357。

[4-22]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222–224。

[4-23]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367。

[4-24]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364–365。

[4-25]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366–367。

[4-26]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374–380;于光远:《我忆邓小平》,页68–70。

[4-27]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371–374。

[4-28]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381–386。

[4-29]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390。

[4-30]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390。

[4-31]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389–392。

[4-32]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390–392。

[4-33]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392–394;吴德:《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页166–173;于光远:《我忆邓小平》,页94–97。

[4-34]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226–232。

[4-35]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275。

[4-36]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282–286。

[4-37]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274–282、341。与江青的谈话录音,后经毛泽东作了一些修订,收录在1975年11月15日发表的谈话中,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998),第13册,页447–449。

[4-38]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343–346。

[4-39]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291–298。这封信的原文附于页295–296。

[4-40]毛泽东的私人医生李志绥讲述过毛做眼科手术的背景,见Li,withtheeditorialassistanceofAnneF.Thurston,ThePrivateLifeofChairmanMao:TheMemoirsofMao’sPersonalPhysician(NewYork:RandomHouse,1994),pp.604–605.

[4-41]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296–298。

[4-42]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329–339。

[4-43]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273。

[4-44]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339–341。

[4-45]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471–473。

[4-46]这是美国国家科学院代表团的科学家得出的结论,作者是代表团成员之一。

[4-47]中央文献研究室、湖南省委、湖南电视台制作的大型电视片《邓小平十章》(湖南电视台,2004),第3集,《破冰》。

[4-48]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473–474。

[4-49]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477–478、495。

[4-50]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478–480。

[4-51]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480–482、488–490。

[4-52]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490–496。

[4-53]中国问题专家MerleGoldman与该代表团一起参加会见,她友好地让我看了会谈纪录。

[4-54]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498;SWDXP-2,pp.45–47.

[4-55]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581–582。

[4-56]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499–502。

[4-57]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499–502、506。

[4-58]对《水浒》事件更具体的描述见MerleGoldman,ChineseIntellectuals:AdviseandDissent(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1).

[4-59]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507–512;史云、李丹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8卷:难以继续的“继续革命”:从批林到批邓(1972–1976)》(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2008),页577–580。按后一著作,是芦狄而非毛泽东挑起了这一讨论并记下了毛的观点,是姚文元和江青而不是毛泽东发动了公开的辩论。但至少毛泽东允许了公开辩论的发生,并且知道它的政治含义。

[4-60]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512–517。

[4-61]高文谦:《晚年周恩来》,页565。

[4-62]关于评《水浒》运动的各种记载,见TeiwesandSun,EndoftheMaoistEra,pp.363–374;MerleGoldman,“TheMediaCampaignasaWeaponinPoliticalStruggle:TheDictatorshipoftheProletariatandWaterMarginCampaign,”inGodwinC.ChuandFrancisL.K.Hsu,eds.,MovingaMountain:CulturalChangeinChina(Honolulu:UniversityPressofHawaii,1979),pp191–202.BarbaraBarnouinandChanggengYu,TenyearsofTurbulence:TheChineseCulturalRevolution(NewYork:KeganPaulInternational,1993),pp.283–285.

[4-63]WenqianGao,ZhouEnlai:TheLastPerfectRevolutionary(NewYork:PublicAffairs,2007),p.166.

[4-64]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512–517。

[4-65]2006年1月作者从一位了解毛远新观点的干部那里得知这是毛远新的看法。

[4-66]对这场斗争的不同讲述,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下册,页1753–1755;DXPCR,pp.350-351;TeiwesandSun,EndoftheMaoistEra,pp.388–399;JiaqiYanandGaoGao,TurbulentDecade:AHistoryoftheCulturalRevolution(Honolulu:UniversityofHawaiiPress,1996),pp.471–473;RoderickMacFarquharandMichaelSchoenhals,Mao’sLastRevolution(Cambridge:BelknapPressof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6),pp.404–407;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560–563。

[4-67]史云、李丹慧:《国史・第8卷》,页406。

[4-68]《毛泽东传(1949–1976)》,下册,页1754。

[4-69]《毛泽东传(1949–1976)》,下册,页1754。

[4-70]这一节内容依据的是2006年1月作者对一位了解毛远新立场的干部的采访,以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下册,页1752–1758;DXPCR,pp.350–355;TeiwesandSun,EndoftheMaoistEra,pp.374–381,399–410;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560–579;史云、李丹慧:《国史・第8卷》,页592–598;《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5年11月1–28日,页125–134。

[4-71]2006年1月对一名知情官员的采访;另参见TeiwesandSun,EndoftheMaoistEra,p.517.

[4-72]DXPCR,p.361.

[4-73]《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6年1月1、2日,页139–140;TeiwesandSun,EndoftheMaoistEra,p.516.

[4-74]1980年评价历史问题时,陈云、叶剑英等人担心,如果结论是毛远新只是简单转达毛的意见,会有损于毛的威望。最终毛远新同意承担影响毛泽东的责任,因此也得到了比较好的待遇。2008年12月对熟悉党内文件的历史学家的采访。

[4-75]对“朝阳样板”的讨论,见TeiwesandSun,EndoftheMaoistEra,p.340.

[4-76]这一节内容取材自作者2006年1月对一位看过很多有关档案的党史学者的采访。

[4-77]DXPCR,p.351.

[4-78]2006年1月对一位了解毛远新状况的干部的采访;《毛泽东传(1949–1976)》,下册,页1754–1755;DXPCR,pp.352–353.

[4-79]DXPCR,p.362;《邓小平年谱(1975–1997)》,仅提到这次来访发生在11月初。

[4-80]DXPCR,p.352.

[4-81]《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5年11月1、2日,页1;《毛泽东传(1949–1976)》,下册,页1755。

[4-82]《毛泽东传(1949–1976)》,下册,页1755–1756。

[4-83]《毛泽东传(1949–1976)》,下册,页1756。

[4-84]DavidS.Zweig,“ThePeitaDebateonEducationandtheFallofTengHsiao-p’ing,”TheChinaQuarterly,no.73(March1978):140–159.

[4-85]《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5年11月16、17日,页31。

[4-86]《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5年11月20日,第131–132页;DXPCR,p.361。

[4-87]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下册,页1249。

[4-88]DXPCR,p.366.

[4-89]PatrickTyler,AGreatWall:SixPresidentsandChina;AnInvestigativeHistory(NewYork:PublicAffairs,1999),p.226.

[4-90]HenryKissinger,YearsofRenewal(NewYork:SimonandSchuster,1999),pp.890–891.

[4-91]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574。

[4-92]DXPCR,pp.364–365;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575–576;《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5年11月24日,页132–134;2002年4月对唐闻生的采访。

[4-93]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576–577;DXPCR,p.365.

[4-94]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583–586。

[4-95]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第579–580页;另参见吴德:《吴德口述》,页194–199。

[4-96]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579–582。

[4-97]邓小平的讲话录音仍保存在中央档案馆,这里的讲述是根据程中原的概括,而程中原的概括则是根据这一录音的整理稿;《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6年12月20日。〔经查年谱中无纪录。—中文版编者注〕

[4-98]DXPCR,pp.367–368.

[4-99]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571–579。

[4-100]邓小平和基辛格的会谈备忘录,DNSA,CH00366,CH00367,CH00369,andCH00373,October20–22,1975.

[4-101]基辛格国务卿与毛泽东会谈的分析和要点,DNSA,CH00368,October22,1975;基辛格和毛泽东的会谈纪要,DNSA,CH00372,October17,1975;DNSA,CH00398,December3,1975.

[4-102]基辛格国务卿与毛泽东会谈的分析和要点,DNSA,CH00368,October22,1975;基辛格和毛泽东的会谈纪要,DNSA,CH00372,October17,1975;DNSA,CH00398,December3,1975.

[4-103]吉拉德・福特和亨利・基辛格与邓小平会谈备忘录,DNSA,CH00398,December3,1975.

[4-104]毛泽东与福特的会谈,DNSA,CH00395,December2,1975;吉拉德・福特和亨利・基辛格与邓小平会谈备忘录,DNSA,CH00396,December3,1975;DNSA,CH00398,December3,1975;吉拉德・福特和亨利・基辛格与邓小平会谈备忘录,DNSA,CH00399,December4,1975;《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5年12月1日–5日,页134–135;Kissinger,YearsofRenewal,pp.886–894;Tyler,GreatWall,pp.215–219.

[4-105]乔治・布什的报告,DNSA,CH00402,December9,1975.

[4-106]DNSA,CH00402,December9,1975.

[4-107]《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6年1月1、2日,页139–140。

[4-108]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420–422。


再次打入冷宫第5章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