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错论伐蜀

字数:1134

秦策一

读此,始知诸葛公乃有粉本¹。后贤信诸葛公亦烂读《国策》,则其烂读,可无侯再劝也。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²。(此句,是通篇总案。下乃更叙起也。)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³,塞辕辕、缑氏之口⁴,当屯留之道⁵,魏绝南阳⁶,(承“亲魏”。)楚临南郑⁷,(承“菩楚”。)秦攻新城、宜阳⁸,以临二周之郊⁹,诛周主之罪¹⁰,侵楚、魏之地。(承下兵。)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¹¹。(一利。)据九鼎,按图籍¹²,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又利。)此王业也。(此段,先陈已所以欲伐韩之利。)今夫蜀,西辟之国¹³,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¹⁴,得其地不足以为利。(此段,次破司马错欲伐蜀之失。)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¹⁵,去王业远矣。”(总断伐韩伐蜀相去。)

司马错曰:“不然。(只二字,推倒张仪,甚辣。)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¹⁶,而王随之矣。(先发正大之论,下入今事。)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¹⁷。(妙,妙!识时务名俊杰,错论事称矣。)夫蜀西辟之国也,(句抑。)而戎狄之长也,(句扬。)而有桀、纣之乱。(加一句。)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斜插一喻,为下未必利作反照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此二句,说实。有“也”字,无“也”字,文法参差。)不伤众¹⁸,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¹⁹;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²⁰,诸侯不以为贪。(此三句,说名。)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²¹.(其利如此。)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加一句,应上桀、纣句也。自陈伐

蜀毕。)今攻韩(句。)劫天子²²,(名虽攻韩,实劫天子。劫天子,大恶也,特与注明,下又极论之。)劫天子,恶名也,(仪出此语,实是丧心,故特擒住痛骂。下虽转笔,犹反覆不已。)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句止此。下“危”乃一字句耳。)危!(句。)臣请谒其故²³:(郑重再说。)周,天下之宗室也²⁴;(本心语。)齐,韩、周之与国也²⁵。(本心语。二语,使张仪无地生活。下更论利害。)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²⁶,而求解乎楚、魏。(则必将贯下成二十字句。)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论事又绝明畅,破仪伐韩半。)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²⁷。”(又下一语,总断。)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四字,亦如刘先生声口。大奇,大奇!)卒起兵伐蜀²⁸,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²⁹。蜀既属³⁰,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注释】

¹粉本:画稿。
²司马错:秦将,灭蜀后,为蜀郡守。张仪:魏国贵族后代,曾任秦相,封武信君。
³三川:指伊水、洛水和黄河等流经的地区。
⁴镮(huón环)辕:山名,在今河南省偃师东南,山路险阻,凡十二曲,循环往还,故叫辗辕。缑(gōu勾)氏:地名,以地有缑山而名。在今河南省偃师东南。
⁵屯留:地名,春秋时为赤狄邑,在今山西省东南部。
⁶南阳:地名,在今河南省济源至获嘉一带,因在太行山南,黄河之北,故名。
⁷南郑:地名,在今陕西省西南部,汉江上游,邻接四川省。
⁸新城:地名,在今河南商丘市境。宜阳;地名,在今河南省西部。
⁹二周:即西周和东周。
¹⁰诛:讨。周主:指东周君和西周君。
¹¹九鼎:相传夏禹所铸,以象九州,夏、商、周时奉为传国之宝。
¹²图籍:地图和户籍。
¹³辟:通“僻”,偏僻。
¹⁴弊:败。
¹⁵顾:反、却。
¹⁶三资者备:指上文所言土地、民富、博德三者齐备。
¹⁷愿:希望。1缮:整治。
¹⁹拔:攻下。
²⁰西海:泛指西方,此指蜀国。
²¹名:指不贪暴。实:指得蜀国。
²²劫:胁迫。
²³谒:陈述。
²⁴宗室:指大宗之家。
²⁵与国:盟国。
²⁶因:通过。
²⁷完:保全。指伐蜀必不伤败。
²⁸卒:终于。
²⁹陈庄:秦臣,为蜀相。
³⁰属:归附。


苏厉说白起勿攻梁甘茂自托于苏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