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天下才子必读书 - 金圣叹选批 >
- 卷四 战国策
孟尝君索救燕赵
魏策三
疏奇之文,通篇以连用字为笔法。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¹,夜见孟尝君²,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只添“夜见”二字,便写尽急。)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
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径直好。)赵王曰:“寡人不能。”(径直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立一句。)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看他连用三“之兵”字,第四句,却省一“之兵”字。)然而赵之地不岁危³,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⁴。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⁵,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看他连用三“岁危”、“岁死”成文,最是扶疏历落。)此文之忠于大王也。”(应前立之一句。)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又北见燕王曰⁶:“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⁷。(着此闲句,又不径直,好,好。)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⁸,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亦着闲句,不作径直,好,好。)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便借“行数千里”,连用之,成妙文。)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⁹,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前后两“可得闻乎?”成章法。)曰:“秦攻魏未能克之也,而台已燔,游已夺矣¹⁰。而燕不救魏,(二十一字句,写出他日恨。)魏王折节割地¹¹,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扶疏历落之甚!)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
赵之众¹²,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扶疏历落之甚!)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连用三“利”字成文。又一“行数千里”,又一“出门望见军”,总是扶疏历落之甚!)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¹³,王何利?”(又一“利”字,看他极急中作戏语,好,好。)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注释】
¹魏玉:指魏昭王。
²孟尝君:原为齐相,后因齐潘王骄,奔魏,为魏昭王相,故魏王能夜见孟尝君。
³岁危:年年受到危害。
⁴蔽:遮挡。因魏国在赵国西面,故云西为赵蔽。
⁵歃(shà霎)盟:歃血结盟。歃血是古时订盟约的一种仪式,即双方含牲畜之血或以血涂口旁,以示信誓。
⁶燕王:指燕昭王。
⁷公子:指田晏。孟尝君自称其父。
⁸岁不熟:年成不好,粮食歉收。
⁹效:献出。
¹⁰游已夺:意为不暇游观。
¹¹折节:屈己下人。
¹²因:依靠。
¹³输:输送军饷。此句是田文的戏语,意为如四国之军攻到燕都南门,那么燕国不要行千里,而且道路近,输送军悄也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