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命论

字数:3351

王命论¹

班彪

大起大落,大转大折,最轩昂之文。

昔在帝尧之禅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²舜亦以命禹³。暨于稷、契⁴,咸佐唐、虞⁵,光济四海,奕世载德⁶,至于汤、武而有天下⁷。(先历稽古帝王。)虽其遭遇异时,禅代不同,(顿挫。)至于应天顺人,其揆一焉⁸。(先煞住。上引帝王,皆有天命。)是故刘氏承尧之祚,氏族之世,著于《春秋》⁹。唐据火德,而汉绍之¹⁰,始起沛泽,则神母夜号,以彰赤帝之符¹¹。(随转入汉。)由是言之,帝王之祚,必有明圣显懿之德,丰功厚利积累之业¹²,然后精诚通于神明,流泽加于生民,故能为鬼神所福飨¹³,天下所归往。未见世运无本,功德不纪,而得崛起在此位者也。(总断尧、舜、禹、场、文、武以至汉兴。下即单承汉。)世俗见高祖兴于布衣¹⁴,不达其故,以为适遭暴乱,得奋其剑。游说之士,至比天下于逐鹿¹⁵,幸捷而得之。(世之乱民,每有此言。)不知神器有命¹⁶,不可以智力求。(紧断。)悲夫!此世之所以多乱臣贼子者也。(再断。)若然者,岂徒暗于天道哉?又不睹之于人事矣!(再断转下。)

夫,饿馑流隶¹⁷,饥寒道路,思有短褐之袭¹⁸,担石之蓄,所愿不过一金,终于转死沟壑。何则?贫穷亦有命也。(精切之论,所谓“睹之于人事”也。)况乎天子之贵,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处哉?(精切之论,笔势又极轩举。)故虽遭罹厄会¹⁹,窃其权柄,勇如信、布,强如梁、籍,成如王莽,然卒润镬伏锧,烹醢分裂²⁰。(引事证。)又况幺麽不及数子²¹,而欲暗干天位者乎!(笔势极轩举。)是故驽蹇之乘²²,不骋千里之涂;燕雀之畴,不奋六翮之用²³;紊棁之材²⁴,不荷栋梁之任;斗筲之子²⁵,不秉帝王之重。《易》曰:“鼎折足,覆公悚”²⁶,不胜其任也。(忽作数语,收过上文,总是轩举之笔。)

当秦之末,豪杰共推陈婴而王之²⁷,婴母止之曰:“自我为子家妇,而世贫贱,卒富贵,不祥。不如以兵属人²⁸,事成,少受其利;不成,祸有所归²⁹。”婴从其言,陈氏以宁³⁰。(一妇人。)王陵之母,亦见项氏之必亡,而刘氏之将兴也。是时陵为汉将,而母获于楚,有汉使来,陵母见之,谓曰:“愿告吾子,汉王长者,必得天下,子谨事之,无有二心。”遂对汉使伏剑而死,以固勉陵。其后果定于汉,陵为宰相,封侯³¹。(又一妇人。)夫以匹妇之明,犹能推事理之致,探祸福之机,全宗祀于无穷,垂册书于春秋,而况大丈夫之事乎?(忽借二妇人作证,笔笔轩举。)是故穷达有命,吉凶由人。婴母知废,陵母知兴。审此二者,帝王之分决矣³²。(又收过上文。)

盖在高祖,其兴也有五:(忽极写高祖,笔笔轩举。)一曰帝尧之苗裔³³,二曰体貌多奇异³⁴,三曰神武多征应³⁵,四曰宽明而仁恕³⁶,五曰知人善任使³⁷。加之以信诚好谋,达于听受,见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己³⁸,从谏如顺流,趋时如响赴³⁹。当食吐哺,纳子房之策⁴⁰;拔足挥洗,揖酃生之说⁴¹;悟戍卒之言;断怀土之情⁴²;高四皓之名,割肌肤之爱⁴³;举韩信于行阵,收陈平于亡命,英雄陈力⁴⁴,群策毕举。此高祖之大略⁴⁵,所以成帝业也。(此段极写高祖,所谓“必有明圣显懿之德,丰功厚利积累之业”也。)若乃灵瑞符应⁴⁶,又可略闻矣。初,刘媪妊高祖,而梦与神遇,震电晦冥,有龙蛇之怪⁴⁷。及长而多灵,有异于众,是以王、武感物而折契⁴⁸,吕公睹形而进女⁴⁹,秦王东游以厌其气⁵⁰,吕后望云而知所处⁵¹;始受命,则白蛇分⁵²,西人关,则五星聚⁵³。故淮阴、留侯谓之天授,非人力也⁵⁴。(此段再极写高祖,所谓“故能为鬼神所福享,天下所归往”也。)

历古今之得失,验行事之成败,稽帝王之世运⁵⁵,考五者之所谓,(大力总上。)取舍不厌斯位⁵⁶,符瑞不同斯度,而苟昧权利,越次妄据⁵⁷,外不量力,内不知命,则必丧保家之主,失天年之寿⁵⁸,遇折足之凶⁵⁹,伏斧钺之诛⁶⁰。(大力总上。)英雄诚知觉悟,畏若祸戒,超然远览,渊然深议,收婴、陵之明分⁶¹,绝信、布之觊觎⁶²,距逐鹿之瞽说⁶³,审神器之有授,毋贪不可冀,无为二母之所笑,(大力总上。如此之总,何等笔力!)则福祚留于子孙⁶⁴,天禄其水终矣⁶⁵!

【注释】

¹《王命论》:此文为班彪早年所作。《汉书·叙传》:“(班彪)年二十,遭王葬败,世祖即位于冀州,时隗嚣据垄(右)拥众,招辑英俊,而公孙述称帝于蜀汉,天下云扰,大者连州郡,小者据县邑。”“嚣曰:"先生言周汉之势可也,至于但见愚民习识刘氏姓号之故,而谓汉家复兴,疏矣!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掎之,时民复知汉乎?'(班彪)既感嚣言,又愍狂狡之不息,乃著《王命论》以救时难。”
²禅:禅让、传位。咨:嗟叹。历数:天道、天命。尔躬:尔(你)身。“咨,尔舜”三句引自《论语·尧曰》。
³命;告示、告知。
⁴稷、契(xiè谢):传说中舜时的两位贤臣。稷、契分别是周武王、商汤的祖先。
⁵唐、虞:唐,尧。尧为陶唐氏。虞,舜。舜为有虞氏。
⁶奕世:累代。《国语·周语上》:“奕世载德,不忝前人。”载德,积德、行德。
⁷汤、武:汤,商汤。武,周武王。
⁸其揆一焉:治天下之道古往今来都是一致的。句意为:尧、舜以文德相禅,汤、武以征伐代兴,各上应天命,下顺人心。《周易·革》:“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⁹刘氏承尧之祚:刘氏,指汉朝君主。祚:帝王之位。相传陶唐氏(尧)的后人中有叫刘累的,事载晋国史书《春秋》。
¹⁰唐:指尧,尧封于唐。火德:古人以五行生克为帝王兴衰换代之应,据这一说法,尧以火德为帝王。绍之:(汉朝)继承它。指汉朝也崇尚火德。
¹¹神母夜号:刘邦起事前,曾夜行泽中小径,有大蛇当道,刘邦挥剑斩之。“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笞之,妪因怒不见。”(《史记·高祖本纪》)
¹²积累:积善累德。
¹³福飨:赐福。
¹⁴布衣:平民百姓。
¹⁵透鹿:《太公六韬》:“取天下如逐鹿,鹿得,天下共分其肉也。”隗嚣也有类似的话,见注释¹,班彪的议论当是针对隗嚣而发。
¹⁶神器:玉玺。喻帝位。
¹⁷饿馑:饥饿。流隶:流移贱隶,即难民。
¹⁸短褐:穷人穿的衣服,也称竖褐。《墨子·鲁问》:“短褐之衣,黎藿之羹。”袭:一套衣服称一袭。
¹⁹遗催:遭遇困忧。罹,忧。厄会:厄运。指社会动乱之时。
²⁰信、布:韩信、黥布。梁、籍:项梁、项籍。项梁是项籍(项羽)的叔父。镬:刑具。鼎大而无足称镬。行刑时,把犯人放入镬中烹煮。锧:砧板。行腰斩时的刑具。烹:烹煮。醢(hǎi海):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分裂:分裂人的肢体。
²¹幺麽:微小。引申为小人。
²²驽蹇之乘:劣马。蹇(jiǎn简),破。
²³燕雀之畴:燕雀之类。畴,同“俦”,类的意思。六翮:六羽茎。《古诗十九首》:“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李善注引《韩诗外传》:“盖桑曰:“夫鸿鹤一举千里,所恃者六翮耳。'”
²⁴粢(jié节)棁(tuō脱):小材。粢,斗拱。棁,梁上短柱。
²⁵斗筒之子:《论语·子路》:“子曰:噫,斗臂之人何足算也。”斗,容器,装十升。筲,竹器,装一斗二升。这里是以器物之小者来比喻人才干之小者。
²⁶悚(sù速):鼎中食物,指和米的肉羹。
²⁷王(wàng旺):称王、使之为王。
²⁸属人:从属于人。属,臣属、附著。
²⁹归:亡走。
³⁰陈氏以宁:陈家才得以长期安宁。陈婴的母亲劝阻陈婴自立为王,事见《史记·项羽本纪》。
³¹陵为宰相,封侯:王陵因辅佐汉王刘邦有功,汉朝建立后,曾出任右丞相,封安国侯。王陵的母亲不恤殒身以勉励王陵忠于汉王一事,可参看《汉书·王陵传》。
³²分:取分、名分。决:同“诀”,诀别的意思。
³³帝尧之苗裔:帝尧的后代。见本文注释⁹。
³⁴体貌多奇异:《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³⁵神武:神迹。征应:即后边文中提到的“灵瑞符应”。
³⁶宽明而仁恕:《史记·高祖本纪》:“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³⁷知人善任使:《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语:“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³⁸由己:用自己。由,用。
³⁹响赴:如响之赴声。
⁴⁰吐哺:饭入口又吐出。当食吐哺,形容求贤心切,为朝廷大事操劳。典出《史记·鲁周公世家》。纳子房之策:接受张良的意见、采纳张良的计策。指刘邦接受张良反对立六国之后的意见,事见《史记·留侯世家》。
⁴¹郦生:郦食其。《史记·高祖本纪》:“郦食其...····乃求见说沛公,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座,食其说沛公袭陈留。”
⁴²戍卒:指刘敬(娄敬)。刘敬建议定都长安(当时大臣多劝刘邦定都洛阳),刘邦采纳了刘敬的建议。洛阳近沛,刘邦却选定长安为都城,所以说是“断怀土之情”。怀土,怀乡。
⁴³四皓:指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人皆年迈并隐居于商山(今陕西商县境内),因此又被称为“商山四皓”。刘邦欲废太子刘盈(嗣位后为惠帝),而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吕后用张良计策,请四皓来朝劝阻,刘邦遂止易太子事。
⁴⁴陈力:献力、陈其才力。
⁴⁵大略:大德。
⁴⁶灵瑞:祥瑞。符应:天降符命与人事相应。这是古时迷信的说法。《史记·封禅书》:“立祠上帝,以合符应。”
⁴⁷刘媪(ǎo沃):刘邦的母亲。刘媪的本姓真名,史籍阙载。《史记·高祖本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之,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⁴⁸王、武感物而折契:王、武,王娠、武负。刘邦为泗水亭长时常到王媪和武负开的酒店中赊酒。《史记·高祖本纪》:“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契:债券。折契,折毁记酒账的竹简或木片,表示放弃这笔债款。
⁴⁹吕公睹形而进女:单父人吕公,避仇至沛,在一次宴会上,见高祖状貌奇伟,因重敬之,遂许以女。吕公,即吕后的父亲。事见《史记·高祖本纪》。
⁵⁰秦王:指秦始皇。《史记·高祖本纪》:“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东游以厌之。”厌:镇。
⁵¹吕后,即吕公的女儿,后立为吕后。《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
⁵²白蛇分:白蛇被斩为两段。参见注11。
⁵³五星聚:《汉书·天文志》:“汉元年十月,五星聚于东井。以历推之,从岁星也,此高皇帝受命之符也。”
⁵⁴淮阴:韩佶。韩信封淮阴侯。留侯:张良。张良封于留,所以称留侯。韩信、张良都说过高祖之所以取得成功乃是由于“天授”一类的话。
⁵⁵世运:世间盛衰治乱的气运。
⁵⁶不厌斯位:不应当在这个位置上。厌,当。
⁵⁷越次:逾越权力范围。次,次第、等级。
⁵⁸天年:天然的年寿。《韩非子·解老》:“无祸害,则尽天年。”
⁵⁹折足之凶:覆亡的危险。《易·鼎》:“鼎折足,覆公悚。”
⁶⁰斧钺之诛:大刑。《国语·鲁语上》:“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史记·李斯列传》:“不敢避斧钺之诛。”
⁶¹收:取。
⁶²觊觎(jìyú继鱼):非分的希望或企图。
⁶³替说:胡说。瞽,盲人。
⁶⁴福祚:福佑。
⁶⁵天禄:天所授予的绿藉。《尚书·大禹谟》:“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永终,长存。


卷九 东汉文 三国文 晋文汉楚异姓诸侯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