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令
杜预
临终诀语,读之,乃复一似经解,一似游记。我更不能测其心光眼光在于何处矣。从来只叹其薄葬为达,岂足以知先生者哉!东坡《超然台》,某意其出于习凿齿,不意习又出于此也,然总是出于《蹇叔哭师》。
古不合葬,明于终始之理¹,同于无有也。(第一义。)中古圣人改而合之²,盖以别合无在,更缘生以示教也。(又是第一义。)自此以来,大人君子,或合或否,未能知生,安能知死?故各以己意所欲也。(又是第一义。看其略涉笔,便是三义;面三义俱是第一义,妙绝,妙绝!)
吾往为台郎³,尝以公事使过密县之邢山⁴。山上有冢⁵,向耕父,云是郑大夫祭仲⁶,或云子产之冢也⁷。(是何心眼,是何笔墨!)遂率从者祭而观焉。其造冢居山之顶,四望周达,连山体南北之正而邪东北⁸,向新郑城⁹,意不忘本也。(随写随注。我意既尔,古人定不复远。妙,妙。)其隧道,唯塞其后,而空其前不填之,示藏无珍宝,不取于重深也。(随写随注。)山多美石不用,必集洧水自然之石以为冢藏,贵不劳功巧¹⁰,而此石不人世用也。(随写随注。)君子尚其有情¹¹,(结“不忘本”一段。)小人无利可动,(结次二段。)历千载无毁,俭之致也。(随手结过。)
吾去春入朝,因郭氏丧亡,(细述感所由生。)缘陪陵旧义,自表营洛阳城东首阳之南¹²,为将来兆域¹³。(细述未能免俗。)而所得地,中有小山,上无旧冢。(八字好。)其高显虽未足比邢山,然东奉二陵¹⁴,西瞻宫阙¹⁵,南观伊、洛¹⁶,北望夷、齐¹⁷,旷然远览,情人所安也。故遂表树开道¹⁸,为一定之制。(卜兆,乃写到如此兴会。不知死后有知无知,正复超然著胜。)至时皆用洛水圆石,开隧道南向,仪制取法于郑大夫,欲以俭自完耳。(但得地,未营造,故有“至时”二字。“至时寸”者,至我死之时也。)棺器小敛之事,皆当称此¹⁹。(兼嘱棺敛,妙,妙。)
【注释】
¹合莽:附葬,即将后死者附葬于前死者之墓穴中或坟墓周围。《汉书·哀帝纪》:“昔季武子成寝,杜氏之殡在西阶下,请合葬而许之。附葬之礼,自周兴焉。”合,附。终始之理:死生之理。《荀子·礼论》:“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
²中古圣人:指周公(姬旦)。合葬之制始创于周公,见《礼记·檀弓上》。
³台郎:指尚书郎。杜预曾任度支尚书,所以自称台部。度支尚书,隋以后改称户部尚书。
⁴密县:今河南密县。在荥阳县南,位于洧水上游。
⁵冢:坟冢、坟墓。
⁶祭(zhài债)仲:春秋时郑国大夫,字足,也叫祭足。
⁷子产:春秋时政治家,郑国贵族子国之子,名侨,字子产,一字子美。
⁸邪:同“斜”。
⁹新郑:今河南新郑县。东周初郑武公迁都于此。
¹⁰冢藏:墓穴。贵:崇尚。
¹¹尚其有情:尚,崇尚、钦敬。情,指郑大夫墓向新郑,不忘国都、朝廷之情。
¹²首阳:首阳山。首阳山在河南偃师县西北,接孟津县界,山上有爽齐庙。
¹³兆域:墓地。
¹⁴二陵:高原陵、崇阳陵。
¹⁵官阙:指西晋都城洛阳的宫殿。
¹⁶伊、洛:伊水、洛水。
¹⁷爽、齐:伯夷、权齐。
¹⁸表树:以毛皮挂于树上作为测量、望视标准,为开道作准备。
¹⁹小敛:为死者穿好衣服称小敛。称此:与此相称,指效法郑大夫节俭办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