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吴疏

字数:1779

平吴疏¹

羊祜

既慷慨,又条直。目无全吴,胸有寸心。其斯为羊叔子之妙笔乎!

先帝顺天应时,西平巴蜀²,南和吴会³,海内得以休息,兆庶有乐安之心。(略带先帝起。)而吴复背信,使边事更兴。(言衅起于吴。)夫期运虽天所授,而功业必由人而成,不一大举扫灭,则众役无时得安。亦所以隆先帝之勋,成无为之化也⁴。故尧有丹朱之伐⁵,舜有三苗之征⁶,咸以宁静宇宙,戢兵和众者也⁷。(神观焕发,音辞激昂,读之使人壮旺。)蜀平之时,天下皆谓吴当并亡⁸,自此来十三年⁹,是谓一周,平定之期,复在今日矣!议者常言吴楚有道后服,无礼先强,此乃谓诸侯之时耳。当今一统,不得与古同谕。夫适道之论¹⁰,皆未应权¹¹,是故谋之虽多,而决之欲独¹²。(一段,决言今日必当平吴,更不应与众人迁延计议。)

凡以险阻得存者,谓所敌者同¹³,力足自固。(以下论险阻。)苟其轻重不齐¹⁴,强弱异势,则智士不能谋,而险阻不可保也。(此言有险阻尚不保,下言吴本无险阻可保。)蜀之为国,非不险也,高山寻云霓¹⁵,深谷肆无景¹⁶,束马悬车¹⁷,然后得济,皆言一夫荷戟,千人莫当。(借论昔日蜀之险阻如此,作比喻。)及进兵之日,曾无藩篱之限¹⁸,斩将搴旗,伏尸数万,乘胜席卷,径至成都,汉中诸城,皆鸟栖而不敢出。(蜀之险阻何在?)非皆无战心,诚力不足相抗。至刘禅降服,诸营堡者,索然俱散¹⁹。(可见强弱既异,非险阻可保。)今江淮之难,不过剑阁²⁰;山川之险,不过岷、汉;孙皓之暴,侈于刘禅²¹;吴人之困,甚于巴蜀。(今吴乃如彼。)而大晋兵众,多于前世;资储器械,盛于往时。(今晋又如此。)今不于此平吴,(看其笔力。)而更阻兵相守²²,征夫苦役,日寻干戈,经历
盛衰,不可长久,宜当时定²³,以一四海²⁴。(再言决不应与众人迁延计议,结上险阻语。)

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写大晋之强,一。)荆、楚之众,进临江陵,(二。)平南、豫州,直指夏口²⁵,(三。)徐、扬、青、兗,并向秣陵²⁶,(四。)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误之,(加二句,更胰畅。)以一隅之吴,当天下之众,势分形散,所备皆急。(写孱昊之弱,只八字便板尽。)巴、汉奇兵,出其空虚,(又写晋。)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又写吴。此所谓夹写法也。)吴缘江为国,无有内外,东西数千里,以藩篱自持,所敌者大,无有宁息。(提笔,再写吴地形。)孙皓恣情任意,与下多忌,名臣重将不复自信²⁷,是以孙秀之徒皆畏逼而至²⁸。将疑于朝,士困于野,无有保世之计,一定之心。(再写吴君臣。)平常之日,犹怀去就²⁹,兵临之际,必有应者,终不能齐力致死,已可知也。(写来如睹手掌文。)其俗急速,不能持久。(提笔,再写吴习俗。)弓弩戟楯,不如中国³⁰。(再写吴兵杖。)唯有水战是其所便。一人其境,则长江非复所固,还保城池,则去长入短。(再写吴长江。总是更不欲与众人迁延计议。)而官军悬进,人有致节之志³¹,吴人战于其内,有凭城之心³²。如此,军不逾时,克可必矣。(如睹手掌文也。)

【注释】

¹疏:官员向皇帝陈述自己对某事的看法、建议的一种文体,又称为“奏疏”或“奏议”。此疏是晋尚书左仆射、征南大将军、荆州都督羊枯(字叔子)上给晋武帝司马炎的。而司马炎并未立即采纳羊祜的建议。晋派大军攻吴,吴亡,是羊枯去世后的事。
²西平巴蜀:魏景元四年(公元263)春,司马氏派三路大军攻蜀,刘禅出降,蜀亡。先帝,指司马炎之父司马昭。
³吴会:吴郡、会稽郡。这里指吴国。
⁴无为之化:纯任自然而政治清明。
⁵丹朱:帝尧之子,名朱,封于丹渊,故称丹朱。《史记·五帝本纪》:“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⁶三苗:《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三苗,国名。这里指三苗国的诸侯,吴饕餮。因叛乱被流放。
⁷戢(jií集)兵:把武器收藏起来。戢,收藏。兵,兵器。
⁸并亡:一道灭亡。
⁹自此来十三年:自从蜀亡以来已十三年了。蜀亡于公元263年。据此可知《平吴疏》作于公元276年。
¹⁰适道:合道。
¹¹权:变通。
¹²央之欲独:决定要果断。
¹³所敌者:敌我双方。
¹⁴苟:假若、如果。
¹⁵手云霓:(山高)入云。
¹⁶肆:笔直、陡峭。无景:无影。日光照射不到。
¹⁷束马悬车:道路极为难行的意思。《管子·封禅》:“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
¹⁸藩篱:竹木编成的篱笆。
¹⁹“诸营堡”句:《三国志·蜀志·刘禅传》:“(邓)艾至城北,后主舆榇自缚诣军垒门,艾解缚焚榇,延请相见。因承制拜后主为骠骑将军。诸围守悉被后主敕然后降下。”
²⁰剑阁:即剑门关。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北。剑阁一带山道崎岖,形势险要。
²¹孙皓之暴:《三国志·吴志·孙皓传》载:“皓爱妾或使人至市劫夺百姓财物,司市中郎将陈声,素皓幸臣也,特皓宠遇,绳之以法。妾以愬皓,皓大怒,假他事烧锯断声头,投其身于四望之下。”侈于刘禅:超过刘禅。
²²阻兵相守:依靠军队防守。阻,恃。
²³时定:适时而定。
²⁴以一四海:去统一全国。
²⁵夏口:古城名,在今湖北武汉市黄鹤山上,三国孙权黄武二年修建。
²⁶秣陵:县名,即今江苏南京市。
²⁷“孙皓恣情任意”三句:《三国志·吴志·孙皓传》:“皓每宴会群臣,无不咸令沉醉。置黄门郎十人,特不与酒,侍立终日,为司过之吏,宴罢之后,各奏其阙失。迕视之咎,谬言之愆,罔有不举。大者即加威刑,小者辄以为罪。后官数千,而采择无已。又激水入宫,官人有不合意者,辄杀流之,或剥人之面,或凿人之眼。岑昏险谀贵幸,致位九列。好兴功役,众所患苦,是以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
²⁸孙秀之徒皆畏逼面至:吴建衡二年(公元270年)“九月,何定将兵五千人上夏口猎,都督孙秀奔晋。”(《三国志·吴志·孙皓传》)
²⁹去就:去留。句意为:名臣重将对吴主孙皓怀有二心。
³⁰中国:这里指晋朝。
³¹悬进:远征。致节:死节。
³²吴人战于其内,有凭城之心:《资治通鉴》卷八十作“吴人内顾,各有离散之心”。


前出师表自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