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一
不再灌酒之后,我改喝水。在餐厅点菜,常常留意他们供应什么样的水,选择多不多;因为我听说真正的喝水达人都懂得用不同的水来配菜,而我决心往这个方向发展。可惜再好的菜馆在水这个环节上也都不太讲究,通常除了自来水,就只有带气和不带气等两种house water。于是我只好放弃像点酒一样点水的奢望,等有空的时候自己买一堆水回家品尝。
水当然是有味道的,而且差异很大,所以懂茶的人特别在意水和茶叶的搭配之道,为不同的茶叶配上不同的水。可是如果你就这么净饮,你能分得出众多瓶装水的差异吗?就算你大概分得出来,你能仔细描述它们的质量特性?记住每一瓶水自己的风格吗?
虽然品水渐成潮流,前几年香港还开过一家标榜喝水的水吧,但是这股潮流的发展还远远未到成熟的地步。我们没有葡萄酒那种法定产区分级制去严格界定水源,也没有一个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去为每一种水打分,我们甚至对形容水味水质的标准术语都还没有共识。所以大部分人只能凭最粗浅的第一印象去决定自己要买哪一种水,而第一印象的来源只能是广告和包装。
因此近年的水商莫不以极大心力去制造水瓶,务求其造型抢眼,能在芸芸竞争者中突围而出。首作俑者,当属挪威的VOSS。它的瓶身是一个直直的玻璃圆柱,上面没有任何招纸,只刻了银灰色的字样;低调、简洁,而且纯净。它的盖子也是银灰色的,直径与瓶身相当,所以整体看来是顺滑无缝,非常摩登。于是VOSS一度成为潮人至爱,是本地高级超市里取价最高的水。
问题是它的味道如何?它真是市面上最好喝的水吗?我们可不可以用试酒的方法来试水?遮蔽它们那些招牌上难以发音的异国名字,挡住它们争奇斗妍的瓶身设计,只用我们的口舌来一场盲试呢?我决定自己做一次小实验。
从超级市场离开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真能体会到送水工人的辛苦,十来二十瓶的水加起来大概有十公斤重吧。收银员的表情告诉我,我可能是她见过最愚蠢的人,居然用几百块钱去买水,这笔钱要是换成一瓶不错的意大利酒该有多好?我不管这么多了,只是使出平日搬书的力气把它们运回家,送进冰箱等待真相大白的那一刻。
试水的细节就不必提了,只有一点:试酒的时候大家用水漱口,试水的中途我们又该用什么东西去再度活化自己的味蕾呢?答案是水。根据finewater.com的指引,我特地准备了一瓶“纯水”,用它来清理上一款水所留下来的感觉。坦白讲,这个过程让我觉得自己是个白痴,同时我相信任何一个如此试水的人都该去咨询心理医生;不信的话你自己试试看连吞二三十杯水的感受。尤其在结果出来之后,我更加肯定自己的愚笨;那位超市收银员的眼神不只是偏见的表现,她一定早就知道了事实。
二
我一口气买了十多瓶水,冒着饮水过多而致死的风险,并且参照专家指南开列的标准,一杯杯地喝,一杯杯地记录。结果非常令人震惊,因为得分最低的那一款竟然是瓶身最漂亮,而定价也排行甚高的Lurisia!
Lurisia一向不是太过“复杂”的水,因为它的矿物含量不大。可是我这回试的这一瓶却格外难喝,它的味道简直令我想起在马桶里陈放多年的洗厕用水(当然这只是想象,我还没疯狂到喝马桶水的地步),甚至比同厂出过的塑料瓶装廉价版还糟。真亏他们还找了祖家意大利的皇牌设计公司Sottsass来重新包装,推出这么漂亮的玻璃水瓶(据说这个瓶子拿了本年度最佳玻璃瓶设计大奖)。
假如你以为这只是我的口味有问题,那你就错了。请上网看看,全世界大部分由媒体和民间组织举办的试水活动往往都会得到类似的结果:一、瓶装水的口味与它瓶身的美观毫无关系;二、瓶装水的质素和它的售价更是毫无关系;三、愈是出名愈是受欢迎的水通常都没什么好下场,例如Evian(依云)。
让我们坦白招认吧,我们平日买水的标准根本不在口味,而在形象;而水的形象主要就建立在它的瓶身之上。所以各家水商莫不挖尽心思地搞瓶子,让它看来更“纯净”(也就是透明)、更“高级”(也就是使用磨砂玻璃),或者更“优雅”(就像Lurisia这样,有一个极具曲线美的轮廓);反正他们根本不可能在“酿造”水的环节上分出高下。
这个时代对于包装的迷信和崇拜已经到了寡廉鲜耻的地步。所以去年才会有一个二十九岁的年轻人想出了一个疯狂的念头,把纽约市的自来水直接入瓶出售,而且毫不掩饰地直接名之为“New York City Tap Water”。这种水出乎意料地好卖,一时间大家都在说纽约自来水的好话:有食家说它的味道比矿泉水还好,卫生官员说它比瓶装泉水安全,意大利餐厅的老板则说纽约市的自来水是制作面团的最佳拍档。消费者更是完全不介意花一点钱在街上买一瓶他家也喝得到的水。多么奇怪,这帮纽约客要在装了瓶之后才能认识自家自来水的好处。为什么?当然是包装;没经过包装的东西根本不算东西。只要有了包装,哪怕是自来水,也能变成很酷很潮的品牌。
不过话说回来,第一世界国家的自来水确实是不错的,这也是很多试水大会的结论。在好几次国际级的比试当中,无论是清洁程度还是口味质素,自来水都以大比数抛离了我们所熟知的品牌。难怪可口可乐公司在美国也干脆用自来水装瓶,只不过他们没有那名年轻人的诚实,他们尽量在瓶身的色彩和图案上让你联想到高山和大海。
我再次检阅finewater.com,想看看这个世上最权威的瓶装水网站有什么话要说。在“如何品水”那一栏里,它宣称:“我建议大家一开始不要‘盲试’;透过瓶身的差异,品水可以变得更有趣;而‘盲试’则显得有点胁迫。”噢,原来如此。我差点忘记告诉大家,这个网站是全球瓶装水商会之类的机构赞助架设的。
三
你上一次用水壶是多久以前的事?假如你从不野营远足,那么你最近一次自备水壶出门应该是念幼儿园的时候了。如今的小孩就连去幼儿园也都不用水壶了,但我记得自己大概直到小学四年级也还一直背着个水壶上学;颜色我忘了,或许不是黄色,就是画了卡通公仔,总之十分幼稚。
而幼稚就是水壶的形象了。好人好姐,还有谁会像个小孩一样带水壶上街呢?假如你用的是保温水瓶,那么你要不是不喝茶不行的老头,就是分外滋阴的办公室阿太。假如你挂在身上的是个印了运动品牌的胶壶,或者包了迷彩衣的铝壶,没错,这的确很sportive,但你绝对不会这样子跑去见客吧?无论如何,水壶就是登不了大堂,它既不时尚,更不正式;要不是太傻,就是太老,或者太户外。
可是,我还是加入了水壶用家的行列。理由很简单,别说一般瓶装水味道不好,就算它好,这也实在太不环保了。如果每天在外要消耗一瓶水,一年加起来那是多少个瓶子呀。万一买的是进口矿泉水,那就更糟了。比如说Evian,从它的原产地运到香港,这中间总共排放了多少的碳?消耗了多少能源?而它只不过是一瓶水,值得吗?
反对瓶装水的运动是股方兴未艾的全球风潮,世界各地都有民间团体在呼吁大家不要购买瓶装水。除了环保的理由,这里头还涉及一个十分棘手的伦理难题,那就是水可不可以拿来买卖。直觉告诉我们,水就和阳光与空气一样,不只是生命必要的条件,还是大自然的恩赐。它流动不居,不该被任何人占为己有,也不能被任何人当作商品,水和空气应该是全人类免费共享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淡水在地表上的分布极不平均,所以人类自古以来就要争夺水源,甚至为之发动战争。如今全球气候暖化,淡水简直就快变成石油一般的稀缺资源了;北欧诸国现正摩拳擦掌等着他们的冰河溶解的那一天,到时就可以卖水发财,好比现在的石油输出国。虽然我们幸运,不用住在内陆荒原,但我们用水也绝对不是那么自然而然的事。最起码我们还要交水费吧?你怎能说水是免费的东西呢?
可是交自来水水费与花钱买瓶装水是很不同的。因为交水费与其说是真的在买水,倒不如说是在买一整套净化水质与运输水体旳服务;那笔钱主要是花在滤水厂和输水系统身上,而不是淡水本身。瓶装矿泉水就不同了,那些厂商标榜的不是运水花了他多少成本,他们要卖的就是某一个地方的特殊淡水。这些家伙凭什么可以在买下一块地之后,就用抽水设备毫无止境地从那块地上抽水装瓶,然后把它们卖到市场上去呢?
他们通常会说道理就和石油一样,谁拥有那块地,谁就拥有地底下的东西。可是石油和水的情况是很不一样的。首先,任何一个地方的水都是全球水循环的一部分,它们不会永远待在一个位置等人发掘,所以水商只不过是抓住这个循环当中的某一个环节,把它变成商品。其次,再神通广大的水商也只能拥有同一个源泉的某个泉眼,如果他在这个角落上拼命汲水,其他依靠这片水源的人和生物可就惨了。例如有名的“斐济水”(Fiji),这款水的销售额年年上调,但斐济居民这几年却要面对淡水不足影响农作物的问题。
还好我们中国人对开水有根深蒂固的偏好,不煮滚的水绝不生喝,只有出门在外才以瓶装水代替。不像欧美,连在家里也喝瓶装水,久而久之变得更不愿投资改善自来水系统,使得水商能够大发其财。
我带水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那就是香港这座城市太过小器。百分之九十九的商场都没有饮水机,硬是想逼你坐进咖啡店消费。商人就别说了,连政府也是如此,绝大部分的公园和公共空间一样不装饮水机。为了对抗他们的险恶用心,我坚决不受算计。更何况水壶已经“潮”起来,你看日本近年出现了一批“水壶男”,西装革履照样不避水壶。有理由相信,继麻雀之后,LV等名牌很快就会出水壶了,而且先出日本版。
2009.9.26 ; 10.2 ; 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