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
诸葛亮锦囊妙计气周瑜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已然成了中国人心目中智慧的化身,他无疑是一个善于运用谋略的绝顶高手。在刘备东吴迎亲、诸葛亮面授赵云三个锦囊妙计一事上,就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他深刻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谋略技巧,真正称得上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名垂千古的赤壁大战之后,诸葛亮趁机派人占领了军事要津荆州(今湖北襄阳一带)。周瑜派人讨还,诸葛亮便教刘备用“眼泪战术”哭得来人心软,答应刘备暂借。刘备本无还心,这一借便借“死”了。周瑜又气又恨,却也老虎吃天——无处下口,只有暗自咬牙切齿而已。
恰好此时刘备的夫人去世,正在操办丧事。消息传到东吴军营,周瑜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忙告诉东吴谋士鲁肃,说讨还荆州之计有了。鲁肃忙问何计。周瑜说:“刘备丧妻,必将续娶。我们主公有个妹子,年大未嫁,极其刚勇,侍婢数百,居常带刀。我如今上书给主公,教人假意去荆州说媒,招刘备来入赘。待他来后,就乘机将其软禁在此,却派人去讨还荆州来换刘备。等他交割了荆州城池,我另有主意。”
诸葛亮
鲁肃一听,十分高兴,便去见孙权,说出周瑜的计谋。孙权自然高兴,便派吕范到荆州说亲。刘备却是个重事业轻家室之人,想当年长坂坡大战,他多次弃娇妻幼子不顾便足以说明。这番东吴主动招亲,自知吉少凶多,生怕中了“美人计”,便不想前去。哪知诸葛亮早就识破了周瑜诡计,便一意怂恿,促成刘备前往东吴娶亲,诸葛亮告诉他:“我只略用小谋,使周瑜不能得逞,而吴侯之妹,又属主公所得;荆州也万无一失。”临行之前又制定破计之策,分别装入三个锦囊,交给赵云。令赵云护送主公,并嘱如有疑难,只需依计而行即可。刘备便将信将疑地由赵云陪同去了。
赵云护送刘备一行五百余人到达东吴驻地,就打开第一个锦囊看了计策,随即唤来五百随行军士,一一吩咐如此如此,众人领命而去,一个个披红挂绿,去市上采买成亲之物,并大肆宣扬成亲之事,一霎时,便传遍了东吴都城。与此同时,又教刘备备上厚礼先往拜谒东吴元老、已故国主孙策和当今大都督周瑜的岳父乔国老。刘备牵羊担酒,先往拜见,并说了吕范为媒、迎娶夫人之事。原来这正是诸葛亮的计策。诸葛亮预料孙权、周瑜的“招亲”既然只不过是一场骗局,那么便可推断孙权绝不会向东吴百姓宣传此事,更不会告诉在东吴内政方面据有实力地位的吴国太和乔国老,所以此事一旦败露,就会使孙权难以下台。因此,诸葛亮定下了大造迎亲声势的妙计。
果然不出所料,乔国老不知底里,忙入宫向孙权的母亲吴国太贺喜。这位吴国太蒙在鼓里,不知喜从何来。等她听罢乔国老的解释,十分生气,如此大事,孙权竟不来和自己商议就擅作主张!忙派人传来孙权。孙权解释说这只是计谋,是想用妹妹作诱饵去钓刘备以讨还荆州的。
吴国太不听便已,一听此言,更是暴跳如雷,破口大骂道:“你和周瑜统领六郡八十一州,无计去取荆州,竟用我女儿设美人计,传扬出去,叫我如何做人?让你妹妹怎么见人?”孙权面红耳赤,这才觉得此计实在不够光明正大,但木已成舟,也不好再变了。母亲余怒未消,仍在大骂。乔国老调解道:“事到如今,不如将错就错,真的与刘备结亲。刘备也是个人物,辱没不了令妹。”孙权说:“刘备年过半百,妹妹青春年少,如何使得!”吴国太怒道:“早知使不得,又为何出此下策?明日传刘备来,我看中了,是女婿;看不中时,任凭你们处置。”孙权唯唯而退。
第二天,吴国太便在甘露寺召见刘备。孙权早埋伏下刀斧手,一等母亲稍露半点不乐意,便冲将出去将刘备乱刀砍死。哪知吴国太一见刘备方面大耳,气宇轩昂,心中早喜得不得了,当下即在甘露寺成亲。就这样,在吴国太和乔国老的搅和下,刘备躲过灾祸,与孙权之妹顺利成亲。
却说周瑜闻知此事已弄假成真,不由得心中大惊,又密定一计给孙权。孙权于是修整东府,广栽花木,盛设器用,请刘备与妹子居住在此,又增设女乐数十人,多送金玉玩好之物。果然刘备为声色所迷,乐不思蜀,全然不想回荆州。
赵云见此心中十分着急,于是拆开第二个锦囊,一看,丞相果然是神机妙算。赵云依计而行,急入府内,佯作失惊状禀告刘备:“今早丞相使人来报,说曹操要报赤壁之仇,已经发起精兵五十万,杀奔荆州,情况甚是危急,请主公立即启程返回。”刘备这才警醒过来,忙与孙夫人商议,借祭拜先人之机,瞒着孙权,逃出城外,赵云等五百军士一路同行。这第二计正是诸葛亮料到招亲成功之后,孙权与刘备之间的矛盾并不会得到解决,孙权、周瑜在硬的一手失败后,还会使出软招,以声色犬马、奢侈安逸的温柔乡来腐蚀刘备的斗志;而久经沙场的刘备一旦跳入“安乐窝”,必然不能自拔,所以诸葛亮安排了智激刘备回荆州的妙计。
正当刘备偕夫人逃出城外时,孙权得到了消息。于是令陈武、潘阿选五百精兵,不分昼夜,追赶刘备。当刘备一行逃到柴桑界首,又被周瑜早已布置的伏兵截住去路。面对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困境,刘备惊慌失措。赵云忙又取出第三个锦囊,献与刘备看了。刘备于是恳请夫人解危,孙夫人果然说:“吾兄既不以我为亲骨肉,我又有何面目与之再次相见!今日之危,我当自解!”于是孙夫人挺立道中,斥退了吴国前堵后追的几员大将,使刘备得以逃命。当刘备到达自己驻地边界,正被等候多时的诸葛亮以拖篷船救走,急驶而去。之后,周瑜率水陆两路伏兵追赶而至,又被预先设伏的关云长、黄忠、魏延杀得大败而去。原来诸葛亮早已料到,当刘备依第二条计策出逃后,东吴大军必定会追赶,而仅以赵云所带五百军士是难以抵御的,只有依靠孙夫人以国太之宠女、吴侯之爱妹的身份,才能镇住东吴将领,于是在第三个锦囊中陈献了借孙夫人之威退兵的计策。
由于诸葛亮善于运用谋略,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以三个锦囊妙计,破了周瑜假招亲以夺回荆州的诡计,使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
由于诸葛亮善于运用谋略,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以三个锦囊妙计,破了周瑜假招亲以夺回荆州的诡计,使刘备东吴之行化险为夷,顺利招亲得了“佳偶”,而且安全返回荆州,而孙权、周瑜却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局。
张仪巧舌如簧屡蒙楚王
公元前314年,齐宣王和楚怀王结成了联盟,声势大增,这样一来,就打乱了秦惠文王攻打齐国的计划,使之无法得逞。当时“合纵”的局势并未完全改观,要想实行张仪的“连横”策略,非把齐、楚联盟拆开不可。于是,秦相张仪来到了楚国。张仪一到楚国就先去结交楚王最宠信的大臣靳尚,又是送礼又是承诺,极尽拉拢之能事。接着去见楚怀王,表达了秦王愿同楚王交好的意愿。
楚怀王直言不讳地问道:“秦王一向专横霸道,总是向别人索取土地,不给就大兵压境,如何交好?”
张仪闻言立马就说开了:“现在天下就只剩下七个国家,其中又数齐、秦、楚最为强大。如果秦、齐联盟,齐国就比楚国强大;如果秦、楚联盟,楚国就比齐国强大,这就看您怎么选择了。现在秦王主动表示愿同楚国交好,还愿把商于一带的六百里里土地送给楚国,大王您又何乐而不为呢?”
楚怀王本就目光短浅、刚愎自用,一听说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当即高兴地回答:“如果能得到秦国的信任,又可削弱齐国的势力,更能得到六百里土地,我当然愿意同齐国绝交。”
怀王底下的大臣们纷纷见风使舵,向楚王拜贺,唯有客卿陈轸极力反对道:“正因为齐、楚联盟,才使得秦国不敢轻易攻打齐国或是楚国。而这次秦国愿送六百里土地给楚国,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拆散齐、楚之间的联盟。万一我们同齐国断了交,而张仪又背信弃义,不肯交出土地,那该怎么办?到那时,如果齐国和秦国再联合起来攻打楚国,那楚国岂不是要面临亡国的危险吗?大王不如先向秦国接收商于之地,再去同齐国绝交,这样才能万无一失。”
三闾大夫屈原更是当庭斥责张仪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力劝楚怀王万不可轻信张仪的花言巧语。而那早已被张仪收买的靳尚则主张接受张仪的意见。
楚怀王不辨忠奸,又被眼前的蝇头微利所蒙蔽,听信了张仪和靳尚的话,一边派人去同齐国绝交,一边派逢侯丑跟张仪去秦国接收土地。
张仪颇工于心计,一路上同逢侯丑打得火热,使逢侯丑对其坚信不疑。等到了咸阳城外,张仪略施小计,装作喝醉了酒,故意从车上掉下来把腿摔坏了,然后让手下赶紧将自己先抬到城里去。从此一连三个月不露面,逢侯丑怎样求见也见不到张仪。逢侯丑无计可施,只得写信给秦王。秦王答复说丞相应允的事他一定照办,只是他也不知道楚国是否真的同齐国完全绝了交,所以暂时不能兑现张仪许下的承诺。
逢侯丑无奈之下,又写信把这些情况如实地报告给楚怀王。昏庸的怀王信以为真,居然派人去齐国大骂齐王。齐王一怒之下,便同秦王约定一起攻打楚国。
而逢侯丑则一直苦苦守候在张仪上朝的必经之路上。有一天,逢侯丑终于见到了张仪,没想到张仪反而问道:“你怎么还在这里?难道还没有得到那块土地吗?”
逢侯丑说:“秦王说要等您病好了才能交割土地,现在请您和我一起去见秦王,处理割地的具体事宜。”
张仪这才露出出尔反尔的真面目,他摆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假装吃惊地反问道:“为什么要见秦王?我要把我自己的六里土地交给楚国,何必告诉秦王?”逢侯丑此时才恍然大悟,便愤怒地责问张仪为什么表里不一。
张仪却“大义凛然”地回答:“秦国的土地都是靠将士们的鲜血一寸一寸地争夺回来的,岂可轻易送人?别说六百里,就算是十里也不行!更何况我从来没有说过要把秦国商于的六百里土地割让给楚国。”
逢侯丑就这样一无所获地铩羽而归,等他把经过详细呈报给楚怀王,楚怀王恼羞成怒,立刻命屈阂为大将、逢侯丑为副将,率领十万大军征讨秦国,并发誓拿到张仪后要食其肉寝其皮,否则难消心头之恨。
秦王闻听楚国率兵来犯,即派魏章为大将进行抵抗。秦军向来军容整齐、军纪严明,战斗力又强,再加上齐国也派兵策应,轻而易举地大败楚国。楚军伤亡惨重,连大将屈阂、副将逢侯丑都阵亡了,十万人马也只剩下三万逃回楚国。韩、魏等国一见楚国战败,便趁火打劫侵掠楚国的土地。楚怀王走投无路,只好派屈原去齐国赔罪,让陈轸去秦国求和,并万般无奈地献上两座城池,这件事总算告一段落了。
经此一事,楚怀王不顾群臣劝谏,欲逞匹夫之勇,一心想杀张仪出气,居然派人到秦国提出愿以黔中之地来换张仪。秦国那些与张仪不和的人就趁机鼓动秦王答应这个交易,认为以一个人换得大片土地是占了绝大的便宜。
秦惠文王算是还有点良心,断然拒绝道:“张仪乃寡人须臾不离的左右手,况且为咱们秦国立下过汗马功劳,寡人怎能做此等不仁不义的蠢事?寡人宁愿不要此地,但万万不能失去张仪。”
张仪听说后,请求拜见秦惠文王。他面带笑容,沉着地对秦惠文王说:“为了报答大王的知遇之恩,微臣愿只身入楚国面见楚王,为大王换得黔中这块宝地。”
秦惠文王吃惊地问道:“那楚王因你上次欺骗了他,对你已是恨之入骨。此番离秦去楚,必死无疑。寡人怎忍心将先生您往虎口里送呢?”
张仪坦然地说道:“大王不必过虑,且听我解释,秦国强大而楚国衰弱,我此行是奉大王的使令前往楚国,楚王外强中干,生性愚笨,他怎敢轻易加害大秦的使臣?这是其一。再说我同楚王的宠臣靳尚很友好,而靳尚又深得楚卫的宠妃郑袖的欢心,她讲的话,楚王没有不听从的。我到楚国去之前,先贿赂靳尚,让他替臣沟通关系,打通关节,这样楚王在他们的影响下就不会加害于微臣了,这是其二。当然,万一楚王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杀我以泄私愤,但以我一死而换来黔中一片土地,虽死犹荣,又何足为憾!”
张仪这番慷慨激昂的言辞,使得秦惠文王感动得几乎要流下泪来。他见张仪已有所准备,也就同意了张仪的请求,只是叮嘱他此行务必要谨慎小心,以求最后安全地返回到秦国来。于是,张仪随同楚国的使臣一起来到了楚国。果然,他一进入楚国的都城,楚怀王便命人把他抓了起来,并扬言要择良日祭告天地太庙,准备处死他。面对着杀气腾腾的楚怀王,张仪并不十分紧张。原来,在他刚从秦国出来时,便早已派人到楚国与靳尚联系上了。
靳尚为了救张仪,就去找楚怀王的宠妃郑袖,故作神秘地对她说:“夫人受宠幸的时间恐怕不会太久了!”
郑袖一听此言,吓了一跳,吃惊地问道:“何以见得?”
靳尚告诉她:“秦王派张仪来到楚国,听说大王已决定要处死他。张仪这个人,是秦王的左右手,秦国的一大功臣。臣听说秦王已得知这一消息,正着手要救张仪出去。他打算把上庸地方的六个县送给楚国,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楚王,还把后宫中能歌善舞的美人陪嫁过来,以赎张仪昔日之罪。现在秦国的使臣已来讲条件了,一旦谈妥,秦国的美人便会纷至沓来,到那时,夫人想保持眼下这个地位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狭隘愚蠢的郑袖听着听着,头上冒出了冷汗,身上发抖,赶忙问道:“依您之见,此事该如何是好?”
靳尚见郑袖已经上钩,便和盘说出自己的计划:“唯今之计,看来只好佯作不知此事,而在楚王面前下工夫,礼待张仪,并送其回国。张仪回去后,必感激您的盛德,美人也不用嫁过来了。”
郑袖听了,自然言听计从。于是日夜在楚怀王面前哭诉说:“大王欲以黔中之地换取张仪,而地方未割,张仪却先到,可见秦王是很尊重大王您的。但是,如果大王不顾外交礼节,执意将张仪杀了,秦王必然大怒而发兵攻击楚国。贱妾请求大王让我们母子都迁移到江南去,以免成为秦王的俘虏而遭到蹂躏。”她见楚怀王听了心有所动,便又继续劝道:“再说人各有其主,张仪为秦王尽忠,乃是当然之事;如果大王优厚于他,也一样可以成为大王您的忠臣。况且褒奖张仪这样的忠臣,不也正好为大王手下的大臣树立了一个效法的榜样吗?”
楚怀王本是一个优柔寡断、毫无主见的人,现在给爱妃这么一说一磨,嘴上先软了一半,答应郑袖再考虑考虑。此时,靳尚再不失时机地挑唆道:“杀一张仪,于楚无补,于秦也无害,而楚却为此要白白地丧失几百里的土地,如果不给,正好又给秦王发动战争的有利借口。这样一来,秦国不是更强盛而楚国更衰弱了吗?”
楚怀王一想,果然是不划算,终于听从了郑袖的意见,赦免了张仪,并对他以厚礼相待了一番,又客客气气地把他送回了秦国。
后来,又是这么一个张仪,以订立盟约为名将楚怀王骗到秦国软禁起来,楚怀王最终客死他乡,这一生都栽倒在张仪的手里。
本篇着重阐述了要因人制宜地使用谋略:“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鬼谷子的高足、著名的纵横家张仪如此这般巧舌如簧地一而再、再而三地蒙骗楚怀王,使得对方身死国亡的故事,就是充分利用“愚者易蔽”、“不肖者易惧”、“贪者易诱”来施展权谋的典型例子,颇具借鉴与反思意义。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宋太祖赵匡胤登上帝位的过程颇具传奇色彩,但包含在这一系列富有戏剧性的表面情节之下的,却是精彩纷呈的权谋策划与实施。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突发急病身亡,年仅七岁的恭帝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军权。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普即派人四处散播谣言,并借机上奏朝廷,危言耸听,说北汉和契丹就要会师南下,派兵进犯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
后周宰相范质、王溥等仓促之下不辨真伪,便急命赵匡胤率兵从大梁出发,北上加以防御。当大军行至开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时,赵匡胤便下令大军安营扎寨,暂缓前进。
军中有一个通晓星象的人叫苗训,他指点门官楚昭辅等人观察天象,看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似乎有两个太阳正在搏斗。古时候,人们都认为太阳是皇帝的象征,另外出现了一个太阳,也就预示着要出现一个新的皇帝。谣言于是不胫而走。当晚五更,军中将士们聚集在陈桥驿前,议论纷纷。赵匡胤为了让这把火烧得更旺,便又派亲信去煽动将士们说:“现在皇帝年幼,不能亲政,我们冒死为国家抵御外敌,又有谁知道?倒不如先立将军为天子,然后再北征也不晚。”
这时,一直在幕后策划的赵普、赵光义等便出来假言规劝将士们不要这样做。如此一来,名为劝阻,实为激将,果然惹得群情沸腾。赵普等人一见时机已然成熟,就派人连夜赶回通知大梁城内的守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让他们在京城领兵策应。
黎明时分,北征的将士们纷纷披甲执刃,团团围住赵匡胤的军帐。而此时的赵匡胤却正悠闲地卧于帐中饮酒,佯作不知。赵普与赵光义进来禀告外面的情况,赵匡胤这才慢慢地起身出来。
雪夜访普图
将士们一见到他便高呼:“诸军无主,愿奉将军为天子!”
赵匡胤还未及开口,就有人把象征着皇权的黄袍披在他身上,高呼万岁。这些参加兵变的将士们也不等他分辩,就簇拥他上马。赵匡胤手揽缰绳对众将士说道:“我有号令,你们能听从吗?”众将士纷纷表示愿听从号令。赵匡胤接着说:“太后和皇上,我一直对他们称臣,你们不能冒犯;诸位大臣,都是与我在一起的同僚,你们不能侵凌;朝廷中普通的家庭,你们不能强行掠夺。听从我命令的重赏,违反命令的一律处置。”众将士听到这些话,都下马跪拜。于是,赵匡胤就整肃军队进入了大梁。
赵匡胤进城后,命令将士们各归营帐。片刻之后,手下将领簇拥着宰相范质等群臣前来。赵匡胤一见到他们就痛哭流涕,对他们痛陈:“我违抗了上天的旨意,作了叛军首领,这都是诸位将士们下命令逼迫我的缘故,我不得已才这样做的啊!”
但还没等范质一干人等开口说话,一个名叫罗彦环的将领随即手按利剑对范质等人厉声怒喝:“我们诸位将士没有首领,今天我们愿奉赵匡胤为天子。”
范质等人面面相觑,此种形势之下,也别无他计可施,只好承认赵匡胤为皇帝。于是赵匡胤择日登基,是为宋太祖。
从散布北汉与契丹进犯的谣言,到观天象、唆使将士拥立赵匡胤为帝,而后里应外合、兵不血刃地进入都城大粱,赵普等人将整个兵变过程安排得丝丝入扣、具体而微、滴水不漏,甚至连加身的黄袍以及禅代的诏书都已经事先准备好了。而大局将定后赵匡胤对将士们的约法三章,也是赵普等人谋划兵变的既定策略,既有利于稳定局势,巩固政权,也有利于日后北宋的统一大业。可见,谋大事贵在深谋远虑后一气呵成,这就是所谓的“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
田单火牛阵复齐
在战国时期的风云变幻中,燕国曾一度被齐国灭掉。后来,燕昭王即位,设“黄金之台”,向天下广揽人才,准备复仇雪耻。而此时的齐湣王却仍蒙在鼓里,听从燕王派来的间谍苏秦之谋,攻占宋国,引起了诸侯恐慌。燕昭王趁机联合秦、赵、韩、魏,发大兵攻齐。仅半年时间,除了莒城(今山东莒县)、即墨(今山东平度)两座城外,齐国剩下的七十余城尽被燕将乐毅率领的联军攻占。
固守即墨的将领是田单,他是一个很懂得谋略权术的人,指挥军民共同固守即墨,使乐毅打了三年,也没能攻下来。一直等到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后,田单派人去燕都实施“反间计”,让燕惠王用一介武夫骑劫代替了老谋深算、精于用兵的大将乐毅,消除了这一最大隐忧。
接着,田单又施展开“刚柔弛张计”:派出城中的老者到城外的骑劫大营献上黄金,并告知他们城中粮草将尽,兵员或死或逃,数量大减,守城者也多为老弱妇孺,田单已然准备投降了。这是用“软”的、表面的一手麻痹燕军;暗地里田单却派人准备了一千头牛,在牛身上画满了怪异奇诡的花纹,给牛的犄角绑上锐利的尖刀,并在牛尾巴拴上浸透了油膏的苇草。又挑选了五千名精干的壮士,让他们吃饱待命。等到夜深了,因燕军早就听闻齐军准备献城投降,便放松了警惕,抓住这个大好时机,田单令人连夜秘密地凿开城墙,打开城门,点燃了牛尾巴上的油草。牛被火烧疼了,圆瞪大眼,疯了似的疾冲出城外,见人就用角挑,何况角上还帮有尖刀呢!而从睡梦中惊醒的燕军,只见一群怪物头顶尖刀横冲直撞、暴跳若狂的迎面奔来,吓得扭头就跑。那五千壮士跟在牛后面掩杀过去,打得燕兵抱头鼠窜,溃不成军,伤亡惨重。田单乘胜追击,最终一气收复了齐国失陷的七十余城,恢复了齐国,青史留名。
从这个刚柔兼施、软硬并用的“火牛阵田单复齐”的历史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在实施计谋时,不单“软”、“硬”交替使用,也常常“软”、“硬”同时使用,以“软”蔽“硬”,以“硬”辅“软”,两法兼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充分发挥出了计谋“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的妙用与威力。
张良下邑奇谋画箸阻封
秦灭韩后,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其兄弟不幸故去,但张良并没有加以厚葬,却拿出全部家产来招募刺客,图谋刺杀秦始皇,以报亡国之恨。后来他虽然招募到了一名刺客,但谋刺未果反遭搜捕。于是张良只好隐姓埋名,背井离乡,四处逃亡。当他逃到下邳时,巧遇神仙黄石公老人,得授《太公兵法》,便日夕研读记诵这部兵书。
秦末战争时,张良先是聚众百余人归附沛公刘邦,后又游说项梁立韩国贵族横阳君为韩王,而他则出任韩王的司徒。后来,横阳君被项羽所杀,张良转而归附刘邦,并成为其幕下重要谋士之一。楚汉战争期间,他在关键时刻屡出奇谋,为汉朝的创立立下了不朽功勋。
牧童读书图(张大千绘)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春,刘邦接连收降了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昌、魏王豹和殷王印等五个诸侯,得兵五十六万。同年四月,又趁项羽集中力量攻打田荣之际,率兵伐楚,直捣楚都彭城。
攻占彭城后,刘邦被这轻而易举得到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但没有及时采取恰当的政治、经济措施,来安抚此地,收买人心,反而旧习复发,得意忘形,整日置酒宴会,结果为项羽回军解救赢得了时机。项羽闻知彭城失陷后,立即亲率三万精兵,从小路火速赶回,驰援彭城。刘邦数十万乌合之师难以协调指挥,连粮饷都筹备不齐,所以一经交锋,即遭惨败,被项王打个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见此形势,许多诸侯王纷纷望风转舵,重又背汉向楚。刘邦丢下老父和妻儿,只带张良等数十骑狼狈出逃至下邑,遭此重大挫折,大好形势复又逆转。
刘邦惊魂甫定,万念俱灰,他下马靠着马鞍沮丧地问群臣说:“寡人想放弃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将它用来封赏将士,谁能立功破楚与寡人共建功业,我就把关东平分给他。你们看谁行?”在此兵败将亡之际,又是张良匠心独运,为刘邦展示出一副利用矛盾、联兵破楚的美好蓝图,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下邑之谋”——他闻听此言,沉吟片刻,便建议道:“九江王英布,本是楚国的猛将,同项王有矛盾,彭城之战,项羽令其相助,他却按兵不动,项羽对他颇为怨恨,多次派使者责之以罪,大王可以争取一下。彭越因项羽分封诸侯时,没有受封,早对项羽怀有不满,而且齐王田荣反楚时曾联络彭越造反,为此项羽曾令肖公角攻伐他,结果未成,这两个人大王也可立即派人拉拢。另外,大王您手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独当一面。如果大王您真的决定要放弃关东一带的土地,不妨送给英布、彭越和韩信,用好这三个人,攻破项王就指日可待了。”
刘邦听罢,认为这的确是一个以弱制强的妙计,便马上派能言善道的舌辩名臣隋何,去游说、策反九江王英布,结果英布倒向汉王,成为后来汉军伐楚的一支重要力量;接着又遣使去联络彭越,待其归汉后,拜为魏相国,带兵从后袭击楚军,断其粮道,牵制楚军兵力,成为插在项梁背后的一把尖刀;同时,再委派韩信带兵进击魏王,乘势攻占了燕、代、齐、赵等地,发展壮大汉军力量,迂回包抄楚军。
张良献上的“下邑之谋”,虽然不是全面的战略计划,但它却构成了刘邦关于楚汉战场计划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深远、重大的意义。正是在张良的谋划下,刘邦联合英布和彭越,形成一个内外联合共击项羽的军事联盟,从而扭转了楚汉战争相持不下的局势,使刘邦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变被动为主动。而事实也证明了张良“下邑之谋”的深谋远虑,最后汉军兵围垓下打败项羽,主要依靠的正是这三支军事力量。
不久,刘邦又差点犯下了一个战略上的致命错误,仍是张良在关键时刻为刘邦拨云见日。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冬,楚军兵围汉王于荥阳,双方久持不下。楚军屡次竭尽全力袭击、截断汉军的粮食补给和军援通道。汉军粮草匮乏,渐渐难撑危机。汉王刘邦为此一筹莫展,焦急地询问群臣有何良策可以削弱楚军的实力。
郦食其进言道:“昔日商汤讨伐夏桀,将夏桀王的后代封在杞地;周武王讨伐商纣,将商纣王的子孙封在宋地;如今秦王朝失德弃义,侵略征伐诸侯各国,灭掉其社稷,使诸侯六国的后代皆无立锥之地。陛下如果真能重新扶立起六国的后代,那么,各国的君臣百姓,一定都会感戴陛下的大恩大德,而无不向往钦慕陛下的风范和德义,心甘情愿做陛下的臣民了。如此广泛施行德义后,陛下即可南面为帝而称霸天下了。到那时,楚王也只得整肃衣冠、毕恭毕敬地来朝拜您了。”这其实不过是番“饮鸩止渴”的夸夸其谈,但郦食其的这碗“米汤”却灌得刘邦笑逐颜开,丝毫没有看到它的危害性,反而拍手称赞,迫不及待地对郦食其说:“先生的主意好极了,寡人这就命人赶快刻制印玺,并麻烦您带着它们出使六国,巡行各地分封吧!”
郦食其尚未启程,在此关键时候,恰巧张良外出归来拜见刘邦。刘邦正在吃饭,一见张良就对他说道:“子房,你过来,有位宾客为寡人策划了削弱楚军实力的妙计。”随即把郦食其的建议告诉了张良,并问道:“子房,你看这主意不坏吧?”张良听了大吃一惊,沉痛地摇摇头说道:“这是食古不化的读书人给陛下出的馊主意啊!如果照此行事,陛下统一天下的大业就要泡汤了!”刘邦顿时惊慌失色,慌忙问道:“怎么会这样呢?”
张良顺手从酒桌子上拿起一双筷子,比比画画地陈述道:
“昔日商汤、周武王之所以封立夏桀、商纣王的后代,是基于完全可以控制、必要时还可以致其于死地的考虑,而如今陛下能够控制并决定项王的命运吗?显然不能。这是陛下现在不可分封六国后代的第一个原因。
“昔日周武王攻克殷商的都城后,曾在贤人商容的闾巷里表彰他的德行,整修了忠臣比干的坟墓,并释放了被囚禁的忠臣箕子,其意在奖掖鞭策本朝臣民,而如今陛下所面临的是旌忠尊贤的时候吗?显然不是的。这是不可分封六国后代的第二个原因。
“昔日周武王能够发放商纣王囤积在巨桥粮仓里的粮食、储积在鹿台府库里的钱财,以赈济贫苦的老百姓,而如今陛下军需都没有着落,哪里还有能力救济饥贫呢?这是不可分封六国后代第三个原因。
“昔日在灭亡殷商后,周武王废弃战车而改制成乘车,倒置兵器以向天下示意不再用兵,而如今陛下鏖战正急,怎能效法呢?这是不可分封六国后代的第四个原因。
“昔日周武王不仅‘刀枪入库’,而且,‘马放南山’,以向天下示意不再驱用战马;将运输粮草的牛放到桃林以北,以向天下示意不再运输辎重,这都是因为天下已转入升平年代。如今楚汉双方激战不休,怎能偃武修文呢?这是不可分封六国后代的第五个原因。
“再说当今天下的谋臣策士,之所以辞别自己的父母兄弟,抛弃自己的妻子儿女,离开祖祖辈辈生息的土地,告别自己的亲朋好友,跟随陛下您辗转奔波,转战四方,不过就是为了日夜盼望得到那封赏的咫尺之地吗?如今可好,陛下重新树立六国的王族,使天下的谋臣策士各自返回故里去事奉他们自己的君王,陪伴他们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亲戚朋友,那么陛下还将依靠谁去夺取天下呢?
“况且当今只有项王的势力最为强大,如果重新被立的六国后代转而臣服于项王,那么陛下又该怎么办呢?
“基于以上种种分析,所以臣才说,如果陛下果真采用那一介儒生的计谋,那么,陛下统一天下的大计就得草草收场了。”
张良这番借箸谏阻分封,使刘邦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以致饭也不吃了,吐出口中的食物,大骂郦食其:“这个书呆子,差一点坏了老子的大事!”然后,立马下令即刻销毁已经刻制完成的六国印玺,从而避免了一次重大的战略失误。
张良分析,真可谓是字字珠玑,头头是道,精妙至极,又切中要害。他看到了古今时移势异的变更,从而得出绝不能照抄照搬“古圣先贤”之法的结论。
尤为重要的是,张良认为封土赐爵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奖励手段,是赏赐给战争中的有功之臣,用来鼓励天下将士追随汉王,使分封成为一种维系将士之心的重要措施的。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那么还靠什么激励将士从而取得胜利呢?张良这一次精辟入里的分析,较之昔日请立韩王、处心积虑要“复韩”的思想认识,不啻为一个明显的飞跃,从而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谋略史上占有重要一页。难怪时隔一千七百年,还被明人李贽情不自禁地赞叹为“快论”,一再受到后世思想家、谋略家的交口称赞。
下邑奇谋、画箸阻封,是张良对谋术炉火纯青的运用。下邑奇谋的关键是让刘邦利用好英布、彭越、韩信这三个破楚的关键人物,这正是对谋术中的“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忖度称量人的才干能力,掌握各种有关因素,抓第一手材料,也是因事立计的“指南车”)的灵活运用。而画箸阻封的主旨即是让刘邦不要因循守旧照搬古圣先贤之法,而要依据事实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使封土赐爵成为激励将士的一种有效手段,这正是对谋术中“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谋划策略,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弄清事情的起因,把握有关的实际情况)的深刻体悟与具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