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盛神法五龙①。盛神者,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②。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③。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④。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⑤。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⑥。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⑦。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⑧。生受于天,谓之真人⑨。真人者,与天为一而知之者。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⑩。圣人者,以类知之⑪。故人与一生,出于化物,知类在窍⑫。有所疑惑,通于心术⑬。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谓之化⑭。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⑮。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⑯。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注释】
①盛神:使精神旺盛。法:效仿。五龙:五行之龙。五行是我国传统的宇宙变化学说,认为天地之间循环流转着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道教认为五行皆由五位人面龙身的仙人控制。
②中:体中。五气:指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的精气;另一说指精、神、魂、魄、志。长:统帅,主宰者。舍:依托之处,居宿的地方。德为之大:有道德制御神气可以使精神壮大。
③一其纪也:是一的纲纪。道家言“道生一”,故道为一之纲纪。一,指元气,混沌之气。
④宏:廓大。
⑤一其化端:意谓道是世上万物化生的统一本源。一,统一,一致。端,开端,本源。
⑥德:同“得”,能够。得一:得道守一。一,指由道所生的元气。术:外在的道术。
⑦道:同“导”,导出,生发。使:使者,此指心气与术之间的使者。
⑧十二舍:即中医所谓十二脏。先秦医家以心、肺、肝、胆、膻中、脾、胃、大肠、小肠、肾、三焦、膀胱为十二官,称十二脏(见《素问·灵兰秘典论》)。门户:通道。总摄:总管,统领,制约。
⑨真人:与自然合一之人。《庄子·天下》称关尹、老聃为“古之博大真人”,《文子》曰“得天地之道”者为真人。
⑩内修练而知之:通过后天修养训练而得知种种道术。
⑪以类知之:用类例法遍知道术。
⑫人与一生:人与元气并生。出于化物:出世后随从万物一起变化。窍:即上言之九窍。
⑬通于心术:在思维器官和感觉器官间(即心与术间)传递(疑惑)。
⑭化:转化。
⑮静和:安静祥和。四者:指志、思、神、德而言。四边威势:此指外界环境。
⑯执一:抱守元气。天心:生养万物之心。天主生。德养:以德养化万物。地主养。无为……思意:不专注于道术而道术自生。行威势:控制外界事物,制约外部环境。
译文
要想使精神旺盛就应该仿效五行之龙。何谓盛神?体中有精、神、魂、魄、志等五气,神气居于首要的统帅位置,心是精神的依托之所,德是神气的制约。养神的途径,应该是让心与大道合一。道,先于天地而存在,是混沌元气的本源。万物的化育,天地的化生,都是由道来完成的。它恢弘无形,化养五气,在天地产生前便形成了。没人见过它的形容,没人知道它的姓名,所以只好将它视作神灵。所以说,道是神灵的根源,是世上万事万物的母体。因而,人们才能养颐五气,心才能获取元气,才能产生种种外在道术。道术,是心气向外扩散的表现形式,神是心气与道术的传导者。口鼻目耳等九窍和心肝肺等十二脏,是心气外散的通道,它们的功能反过来又制约着心。生来就具备种种道术的人,叫作真人。真人能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通过内在修养训练而懂得道术的人,叫作圣人。圣人是通过触类旁通而掌握道术的。就一般人而言,他们是与元气并生的,出生后随着万物变化而变化。他们懂得权术,是靠感官的学习。有了疑惑,靠心志思考和感官外察来解决。心志离开了感官,疑惑便不能通解。若要疑惑通达,就必须养颐五气,特别是要让神气归于心舍,这一过程就是由惑到知的转化。在转化过程中也产生五气,即志、思、神、德等,其中神是统领。神情安静祥和就能养气。养气能使五气和顺,志、思、神、德就不会衰竭,向四方散发威势,那么外界局势就会被我们控制、掌握,什么事都可以办到,长存不散,这就叫作神灵般的转化境界。掌握这种神灵般转化手段的,就被称为真人。真人能与天地合同为一,抱守元气而化育万物万类,上怀苍天生物之心,下怀大地养物之德,不专注于志、虑、思、意诸道术而诸道术自生,四周局势自然被控制。纵横策士们通晓了这番道理,就能使精神旺盛充沛。神盛之后才能培养志意。
原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