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410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¹。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²。

¹阴与阳:阴经和阳经。

²阴阳:指男女,此指房事操劳。

译文

黄帝道:实是从什么途径来的?虚又是从什么途径去的?虚实的关键,我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

岐伯说:阴经和阳经,都有输入和会合的腧穴。阳经的气血,灌注到阴经,阴经气血充满了,就流走到其他地方,这样阴阳平衡,来充实人的形体,九候的脉象一致,就是正常人。凡邪气的发生,有生于阴分,有生于阳分。生于阳分,是感受了风雨寒暑;生于阴分,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房事过度,喜怒无常。

赏析与点评

《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大类,由风寒暑湿燥火侵袭所致的,为“生于阳”的外邪;由于饮食不当、居处不宜、喜怒失节、房事劳倦所致者,为“生于阴”的内邪。后来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为宋代陈无择创立“三因学说”提供启示。现在也通常都将病因主要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


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