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字数:800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写奈何?岐伯曰:写实者气盛乃内针¹,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²。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³。外门不闭⁴,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写。必切而出,大气乃屈。帝曰:补虚奈何?岐伯曰:持针勿置⁵,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⁶。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⁷。

¹气盛乃内针:邪气盛才进针。

²如:而。

³邪气乃下:邪气才退。

⁴外门:针孔。

⁵持针勿置:拿针不立即刺入。

⁶气出针入:在呼气时将针刺入。

⁷追之:针刺中的补法。

译文

黄帝道:阴与阳相混杂,同时又与血气相混杂,病已经形成,刺治的方法应怎样?

岐伯说:刺治这样的病证,取其经隧刺之,并刺脉中营血和脉外卫气,同时还要观察病人形体的长短肥瘦和四时气候的不同,而采取或多或少或高或下的刺法。

黄帝又道:邪气已经和血气混杂,病形已成,阴阳失去平衡,这时补法和泻法怎样运用呢?

岐伯说:泻实的方法是在邪气盛时进针,使针与气一起入内,从而开放邪气外泄的门户。拔针时,要使气和针一同出来,精气不受伤,邪气就会消退。不闭塞针孔,让邪气出尽,这就要摇大针孔,从而通利邪气外出的道路,这就叫大泻。拔针时一定要急出其针,邪气才会退。

黄帝又问:补虚的方法又是怎样的?

岐伯说:拿着针先不要忙着针刺,必须定神定志。等待病人呼气时下针,呼气出而针入。这样,针孔四围紧密,使精气没有地方外泄。待气正实的时候迅速把针拔出,气入而针出。这样,针下的热气不能随针而出。堵住其散失之路,而邪气散去,人的精气就能保存了。总而言之,在针刺时,不论入针还是出针都要不失时机,使已得之气不致从针孔外泄散失,使未至之气能够引导而来,这就叫作补法。

赏析与点评

此段讲的是针刺补泻的基本手法。具体的泻法是:吸气时进针,摇大针孔,针中病邪,呼气时出针;具体的补法是:呼气时进针,针孔四塞,得气后再等呼气时起针,扪闭针孔。后世又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疾徐补泻、捻转补泻、提插补泻等各种手法。但无论何种手法,都必须依靠经络的气化运动,才能有效地达到补泻的目的。


十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