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字数:778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慄。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写,不写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译文

黄帝道:古经上所说的阳虚产生外寒,阴虚产生内热,阳盛产生外热,阴盛产生内寒。我已听到了这种说法,但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说:诸阳都是受气于上焦的,来温养腠理之间。现在寒气侵袭于外,就会使上焦之气不能达于肤腠之间。上焦之气不达于肤腠之间,以致寒气独留在外表,所以恶寒战栗。

黄帝又问:阴虚产生内热是怎么回事?

岐伯说:劳倦过度,形体气力衰疲,谷气不足,上焦不能宣发五谷之味,下脘不能布化五谷之精,胃气郁遏生热,上熏胸中,所以阴虚生内热。

黄帝又问:阳盛产生外热是怎么回事?

岐伯说:上焦之气不畅通顺利,皮肤紧密,腠理闭塞,汗孔不通,卫气不能发泄外越、所以就发生外热。

黄帝又问道:阴盛产生内寒是怎么回事?

岐伯说:由于厥逆之气上冲,寒气积在胸中而不得下泻,寒气不泻,使阳气消散,而寒气独留,因而血液凝涩,血液凝涩则脉不通畅,其脉虽盛大却兼涩象,所以成为寒中。

赏析与点评

本段所讲阴阳虚实内外寒热的病理含义和现今临床所指不尽一致。“阳虚生外寒”是外感寒邪早期的恶寒症状,并非虚寒,现代临床所讲的阳虚生外寒,是指阳气不足,不温肌表腠理的畏寒。本段所讲的“阳虚生内热”是脾气虚发热,与现代临床所讲的“阴虚不能制阳”的虚热不同。本段所讲的“阳盛生外热”是寒邪犯肌腠,腠理闭塞卫气内郁不得外布郁而发热,与现代临床所讲的阳热亢盛的各种实热证不同。本段所讲的“阴盛则内寒”是因寒气积于胸中,使血脉凝涩不畅,久则损伤阳气而产生的内寒,仅限于胸中,虽属阳虚阴寒之邪过盛,但与现代临床阴盛则寒所讲的一切脏腑之寒证不同。


十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