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字数:575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飱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藏安定,骨节有动¹。帝曰:补写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写然筋血者²,不足则补其复溜³。帝曰:刺未并奈何?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¹骨节有动:骨节之间有微动感。
²然筋:即然谷穴。
³复溜:穴名。在足内踝上二寸处,属足少阴肾经。
译文
黄帝道:很好!志有余和不足的情形是怎样的?
岐伯说:志有余就要腹胀飱泄,志不足就手足厥冷。如果邪气尚未与气血混杂,那么五脏还是安定的,只是骨节间有微动感。
黄帝又道:补泻的方法是怎样的?
岐伯说:志有余就刺泻然谷穴出血,志不足就在复溜穴采取补法。
黄帝又问道:在邪气与血气尚未相混的时候,怎样刺治呢?
岐伯说:就刺骨节微动的地方,不要伤及经脉,只刺邪所留止处,病邪马上就能除去。
赏析与点评
上述分别讲了神、气、血、形、志有余和不足所形成的虚实病证。心藏神,神病多属于心。心(神)有余,见“笑不休”,心(神)不足,见“悲”。证之临床,心火亢盛,神不守舍,见“笑不休”的狂证;而心气不足,神气弛缓,见抑郁悲哀,情绪低落的癫证。肺主气,气病多属于肺。肺气有余,失于宣降,则发为喘咳的肺气雍实之证;肺气不足,宣降无力,则发为少气不足以息,动则气促的虚损病证。肝藏血,血病多属于肝。肝主怒而有余,则疏泄升发太过而为烦躁多怒;肝气不足,肝胆相表里,则胆气虚怯。脾主肌肉而充形体,故形病多与脾有关。水湿雍盛于脾,脾不健运,故见腹胀,二便不利等症;脾虚则化源不足,四肢失充养,久则萎废不用。肾藏志,志病多属于肾。肾为胃之关,肾病则关门不利,水聚而为腹胀、飱泄等症。肾藏元阳,肾阳不足,不温手足,四肢逆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