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之知与内部之知

字数:881

上面说的,也可以说成外部之知与内部之知。在某种意义上,理知偏向外部之知,在你的脑子里转,没有融化在你的心里,甚至你可以把它外化到词典里面、密码本里面、兑换表里面,最后交给计算机去处理。但是感知就不大行,我们怎么把感知放到机器里面?AI能帮我们解决哪一类的问题,不能做哪些,这个你们可以去想,我也会去想,也许下一个大课程就做这个。

归纳下来,我们对整个世界的理解,有可能是理知的,有可能偏重理知,有可能偏重感知。世界可能有点宽了,举个例子吧,我在别处举过这个例子:欧洲人到了北美洲,跟印第安人打交道,他们要去了解印第安人,无论跟印第安人做买卖还是跟印第安人打仗,他们都需要知道印第安人的作息,印第安人吃什么、用什么武器,这些都要去了解。这是一种知己知彼。这是一种知,但还有另外一种知。跟印第安人打交道多了之后,有一些欧洲人不愿意把印第安人看作外在于自己的,只是被利用的或敌对的,在他们看来,印第安人也是人,他们想要去了解印第安人的信仰和世界观,想要去了解印第安人是怎么想问题的,是怎么感受这个世界的,他们为什么以他们这种方式行为处事,举行各种仪式。换句话说,他们想要了解印第安人是怎么感知世界的,这就必须动用自己的感知。

外部之知与内部之知是个常见的提法,我自己也常这么说。不过,像所有两分一样,这个两分只是开个头,我们上面讲的要稍微细一点儿,理知当然不能等同于外部之知,但的确可以从理知发展出纯粹外部的知。


[1]参见:《简明语言哲学》,2013。另见:《约定用法和“词”的定义》,《外语学刊》,2007年第5期;《约定用法和“词”的定义(续)》,《外语学刊》,2007年第6期;《言意新辨》,《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关于查尔默斯“语词之争”的评论》,《世界哲学》,2009年第3期。其他刊登在期刊上的语言哲学论文基本都收录于《简明语言哲学》,这里不再一一列出。——编者注

[2]参见陈亚军主持翻译的“实用主义与美国思想文化译丛”,其中包括布兰顿的著述《阐明理由:推论主义导论》,陈亚军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译本品质可靠。——编者注

[3]关于道理与逻辑,参见:陈嘉映,《说理》,第9章第19节“概念联系就是事物的一般联系”,以及第3章第17节“约定与道理相交织”,2020。——编者注

[4]弗兰斯·德瓦尔,《万智有灵:超出想象的动物智慧》,严青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编者注

[5]参见:陈嘉映,《简明语言哲学》,第7章第2节“事实与物”,2013。

[6]参见: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80页。

[7]西蒙娜·薇依,《伦敦文稿》,吴雅凌译,华夏出版社,2020。——编者注


无感的推理第八章 感-知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