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数学公式

字数:1465

我们再来想一想另外一种——数学公式,比如二项式啊、指数的四则运算啊,我们能不能对它们直接有感觉?那些复杂的物理学公式,还有那些很抽象的物理学概念,物理学家能不能对它们直接有感觉?

我们给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讲四分之一这个概念,说一除以四之后,它的结果是四分之一,这个你要举例,一块蛋糕切成四块,先切成两半,你拿到了一半,再切一刀,你拿到了四分之一,四分之一跟蛋糕连在一起,他就比较容易明白这个四分之一是什么意思了。他的明白有他的经验托着。但过两年你给他讲同底数幂的加减乘除,就很难找到适当的经验来启发他,你把幂的四则运算还原到指数的基本概念来给他讲解,教给他为什么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随着孩子长大,你的教学法老在变。一开始你讲那些最最基本的东西,用日常经验的例子,一次花五块钱,把五块钱摆在那儿,花了三次,你摆上三张五块钱的票子,这样教他5×3等于15。不妨说,5×3等于15是有感性内容的。但你不用这种方式讲幂的四则运算。

相当明显的是,2+3=5,这个编织在我们的日常经验里,就像我们说他登山时间长了,所以累了,经验告诉我们,做吃力的事情,时间长了人会累。那么,350兆呢?我一直认为,大数字跟2、3、5性质不尽相同,并非好像都是数字,只是大小不同,大数字,2的10次方、10的20次方,我们对这些没有感知,它们只有通过逻辑规则跟2、3、5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有点儿像密码。

大数字这个例子不太好,我们至少对大小有个感觉。最好用一个遥远而复杂的公式来举例,比如说一个微分方程,我不懂微积分啊,就是举个例子——这时候用一个我不懂的公式来举例恰恰好。你给我讲一个微分公式,这个符号代表的是什么,那个符号代表的是什么,我记住了,然后你给我一道特别简单的例题,我把其中各项对应到这个公式的各个符号,按照你刚刚教给我的程序一步步演算,哇,我解出来了,微分我弄懂了。且慢,我弄懂了吗?换一道题,给我一道稍微变形或者稍微复杂一点儿的题,我又蒙了。比如说a2-b2=(a+b)(a-b),你教一个3岁的孩子,把一个一个数字代入,然后按什么程序做下一步,他照猫画虎做下来了,这算他懂得这个公式了吗?

好,他不懂;后来他长大了,学代数,学霸,a2-b2小菜一碟,这时候他懂了吗?我的意思是,是他变得越来越熟练了,还是他现在对这个公式有感知了——就是说,像密码专家那样变得极其熟练了,还是这个公式融入了他的生活经验?都不很像。的确,在我看,都不是,是另外一种。

数学家对一个复杂公式直接有感觉,或者说,他有感觉,有直觉,我们没有直觉。一个公式,他一看就大致知道这个公式用得上用不上,应该改用另外哪个公式,一个公式指向哪个方向,他有感觉,马上就能看出来。那是不是这个复杂公式对他来说已经编织在日常经验里面了呢——就像1、2、3、4、5对我们来说是融在生活经验里面那样?我个人觉得不是。但也不是像密码专家那样变得越来越熟练了。把密码转成明码的一套规则是外在的,但数学公式之间的转换依赖的却是数学内部本来就有的一套逻辑,数学内部有个结构,分出不同层次等,层次之间也都有逻辑相连。在这个意义上,数学符号、数学公式也有用法,这说的不是一道应用题可以选用这个公式或那个公式,而是说,一个公式在系统中有它的用法。

所以我想说,数学行家对复杂的公式有了直观,既不同于熟悉了美元,也不同于熟练的密码解码。这两种在数学里都有,小学生刚开始学数学,要把数字、公式什么的跟日常经验连起来,也要学习数字、公式之间的折算规则、转换规则。但这两种都不是数学家的直观。数学家的直观指的是掌握了符号公式在数学系统内部的用法,懂得它们在系统内部的逻辑。

我这种不懂数学的,在一个意义上能掌握一些数学公式,在特定场合能使用,计算992-882,我不懂乘方,但我可以套用一个公式把它变成四则运算,我查一下公式,照猫画虎,算出来了,就像图灵机那样工作。可是数学家不止于此,他能感知这个公式的意义,举一反三,你看他,嘿,这个公式还能这样用,还能这样延伸、转换;就像你读诗,哇,诗人这样用这个词。就像初学外语的人,我那时候背单词,一个一个写成汉语,最后出来一个汉语句子,像解密码似的。


abcdef转写成“我看到那儿有一个黑斑”不是翻译经验理解与专业领域内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