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感知·理知·自我认知 - 陈嘉映 >
- 第七章 推知
系统的形式化程度高低不一
一个系统的形式化程度有高有低,有的系统形式化程度特别高,欧几里得几何肯定是一个,你们学过的数理逻辑、符号逻辑也是。我们现在讲的,是语义推论。逻辑和事实,语义知识和事实知识,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还有道理和实际情况,它们是相似的对子,这些对子不尽相同,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上讲讲怎么个不同。眼下我要说的是,如果一厢是纯形式的逻辑,一厢是一次性的事实,像昨天晚上延庆下了场雪这样的事实,那么,这边是逻辑,那边是事实,分得很开。但是语义和事实不是这样截然分开的,雪是白的是个事实,但它同时也包含逻辑——能从雪推出是白的。
总的来说,数学的形式化程度当然高,不过数学里面也分。比起算术系统,代数的形式化程度更高,a=m+n,b=p+q。有些学生,学算术的时候还明白,到了学代数的时候,怎么都弄不明白。毕竟,1、2、3这些数字,坐落在我们的经验里,所有孩子都明白,比较大的数字,可以从这些小数字延伸出来。可是a啊b啊,我们平常不用这种方式来思考,他就要问:a到底是几啊?老师说,你别管a是几,你知道a=m+n就行了,他就要问:那m是几啊?掌握了一个形式化很高的系统,即使你不知道一个符号是什么意思,你也可以进行推论,希尔伯特就是这个意思,最后,到了图灵机那里,它啥都不用知道,它照样推论,比咱们人类推论得还快、还可靠。
人们常常只把这类形式化程度很高的系统称为形式系统。这没问题,但只要是个系统,就有形式联系,在这个宽泛的意义上,系统都是形式系统。生理学是这样一个系统,经济学也是这样一个系统。反正在所有这些系统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语言系统。当然了,跟算术、代数比,语言系统的形式化程度没那么高:一方面,语词之间有形式联系;另一方面,语词还需要感知支持,需要同语族人的共同经验支持,没有这种共同经验,人与人之间是无法交流的。
如果你说的逻辑是形式化程度很高的逻辑,那么不能说雪跟白有逻辑联系。不过我要说,我们不是在数学课上、逻辑课上开始学习逻辑的,我们在语文课上开始学习逻辑,不,还要早,一开始学习语言就开始学习逻辑。我们学大小、多少、上下、来去,我们就在学习逻辑,学“雪”这个词,学“白”这个词,就在学习逻辑。家长和老师教给你哪句话说得通、哪句话说不通,哪个搭配是合适的、哪个搭配是不合适的,他们教给你主谓宾,他们在教这些的时候,无论是在教语词还是在教语法,他们都已经在教给你逻辑。大家都记得逻辑这个词Logik,Logik来自logos,logos来自λόγος、λέγειν,λέγειν就是说话。你会说话了你就掌握了一套逻辑,而这套逻辑要细密得多,比你在形式逻辑课上学到的逻辑微妙得多。比如,在弗雷格逻辑里面,and和but被认为是同一个符号,我很丑但我很温柔,弗雷格说,这等于说我很丑而且很温柔,任何一个说汉语的都会觉得第二句话不成话,但是在某一种逻辑系统中,它们是等价的。像but和and这样的区别,我们三言两语就说清楚了,但是,很多很多语词的微妙联系和区别,只有说母语的人才能掌握,你对母语有感觉,你在每天的生活和实践中体会这种逻辑,练习这种逻辑。这是广义上的逻辑,是说母语的人——假设你不是说得特别烂的话——了解的逻辑。当然,你了解了不一定能说清楚,在语文课上老师把它说得更清楚。
有人说,中国人的思维不怎么有逻辑——现在没人这么说了,现在中国强大了,谁强大谁就有逻辑——一个理据是,亚里士多德在2500年前就给人上逻辑课,中国2000多年来也没有逻辑课。当然,墨子有逻辑学,但这正好是一个反证,墨子好好的逻辑就没传下来。中国没有发展出形式逻辑学科,这的确是中国学术的一个缺陷,但是直接跳到中国人不讲逻辑就过头了,因为中国人还是学语文的,而且特别讲究语文,事实上可能比谁都讲究语文。
A大于B,B大于C,然后A大于C,这是你学汉语的时候学会的,只不过在逻辑学课本里它用更严格的方式表示出来。说严格不太对,不如费点劲说用更形式化的方式表示出来。形式逻辑教我们的严格是一种严格,语文课教我们的严格是另一种严格。我语文没学好,讲什么都邋邋遢遢的,说不到点子上,班上语文好的同学,说什么都那么到位,切中肯綮,这也是一种严格,这种严格性,你从逻辑书上学不来。形式逻辑的严格性则是要把事情尽可能带到明确的是或者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