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當路于齊(公孫醜上)

字数:1394

夫子當路于齊(公孫醜上)¹

公孫醜問曰²:“夫子當路于齊³,管仲晏子之功⁴,可複許乎⁵?”

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問乎曾西曰⁶:'吾子與子路孰賢?'曾西蹴然曰⁷:'吾先子之所畏也⁸。'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不悅曰⁹:'爾何曾比予于管仲¹⁰!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¹¹!行乎國政¹²,如彼其久也!功烈¹³,如彼其卑也!爾何曾比予於是!'”曰¹⁴:“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¹⁵,而子為我願之乎¹⁶?”

¹本章反映了孟子反對“霸道”、提倡“王道”的思想。

²公孫醜,孟子弟子,姓公孫名醜。

³路,指仕途。當路,即當道,指身居要職,掌握政權。這句是假設之辭。

⁴晏子,姓晏名嬰,春秋時人,曾相齊靈公、莊公、景公,是有名的政治家。功,功業。

⁵許,興起。

⁶乎,通“於”。曾西,孔子弟子曾參(世稱曾子)的孫子。

⁷蹴(cù)然,恭敬不安的樣子。“然”是詞尾。

⁸先子,指曾參。古人稱自己已死的前輩時,常稱“先子”。畏,敬畏。曾子自認為學問不如子路,所以敬畏他。

⁹艴(fú)然,生氣的樣子。

¹⁰何曾,等於說“何乃”(依趙岐說),略等於現代漢語的“為什麼竟”。

¹¹得君,指與君相得,也就是遇君,指受到齊桓公的賞識。如彼其專,即“其專如彼”的倒裝。下文“如彼其久”、“如彼其卑”的結構相同。專,專一,這裡指管仲一人得君。

¹²行乎國政,就是行國政。

¹³功烈,功業。卑,卑劣,不足道。在孟子看來,“得君”、“行乎國政”是管仲的有利條件,應該成就“王道”的事業,但管仲卻以“霸道”輔佐齊桓公,所以孟子斥之為“卑”。

¹⁴這個“曰”字不表示另一人說話,而是表示“更端”(換一個話頭)。參看《論語·憲問》“曰未仁乎”注。

¹⁵為,做。所不為,不做的那種人。

¹⁶為,通謂,以為。




--------------------

曰:“管仲以其君霸¹,晏子以其君顯²,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

曰:“以齊王,由反手也³!”

曰:“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⁴。且以文王之德⁵,百年而後崩⁶,猶未洽於天下⁷。武王、周公繼之⁸,然後大行⁹。今言王若易然¹⁰,則文王不足法與¹¹?”

¹以,介詞,憑著。霸,指行霸道。

²顯,顯名。

³王,音wàng。由,通猶,如同。反手,翻手,這是極言王天下之易。

⁴滋,益,就是“更”。

⁵且,連詞,等於說“再說”。

⁶百年,文王活了九十七歲,百年是舉整數。崩,古人稱天子死叫崩。

⁷[其德澤]還沒有浸潤到全天下。洽,沾,潤。

⁸武王,文王之子。周公,武王之弟,曾輔佐武王。文武周公,都是儒家所推崇的統治者。

⁹大行,指德化大行於天下。

¹⁰王,音wàng。若,像。易然,很容易的樣子。

¹¹法,效法。




--------------------

曰:“文王何可當也¹?由湯至於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²,天下歸殷久矣³,久則難變也。武丁朝諸侯,有天下⁴,猶運之掌也。紂之去武丁未久也⁵,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⁶,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⁷,皆賢人也,相與輔相之⁸,故久而後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⁹,然而文王猶方百里起¹⁰,是以難也。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¹¹;雖有鎡基,不如待時¹²。'今時則易然也。夏後殷周之盛¹³,地未有過千里者也,而齊有其地矣¹⁴。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¹⁵。地不改辟矣¹⁶,民不改聚矣¹⁷,行仁政而王,莫之能禦也¹⁸。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¹⁹;民之憔悴於虐政²⁰,未有甚於此時者也。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²¹。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²²。'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²³。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²⁴。惟此時為然。”

¹當,相配,等於說配得上。

²湯、武丁,都是殷代的君王。賢聖之君,指湯、太甲、太戊、祖乙、盤庚、武丁等。作,興起。六七作,興起了六七次。

³歸,歸附,這裡是指天下人願意作殷的屬民。

⁴朝諸侯,使諸侯來朝。

⁵紂,商代末世君,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去,離。

⁶故家,有功勳的舊臣之家。遺俗,先代留下的良好習俗。流風,流傳下來的好風尚。

⁷這五個人都是紂王時的賢臣。其中微子、比干、箕子被孔子稱為三仁。

⁸相與,等於說共同。輔相(xiàng),輔佐協助。

⁹沒有一尺地不是他所有的,沒有一個民不是他的臣子。

¹⁰猶,通由。起,興起。

¹¹勢,時機,形勢。

¹²鎡(zī)基,鋤(依王念孫說,見《廣雅疏證》)。時,指農時。

¹³夏後,即夏代。盛,指最強盛的時候。

¹⁴其地,這樣[大]的地方。

¹⁵大意是,雞犬之聲延綿不斷,一直達到四面的邊界。這是極言人多。

¹⁶改辟,再開闢。

¹⁷改聚,再聚集。

¹⁸沒有任何人能阻擋他。之,“禦”的賓語。

¹⁹疏,指時間隔得久遠。

²⁰憔悴(qiáocuì),困苦。

²¹這是說,在人民困苦時行仁政,最容易為人民接受。

²²置、郵,都是古代傳遞政令的方法。置驛,即馬遞;郵驛,即車遞(依朱熹說)。

²³好比解下倒吊著人的繩子。

²⁴事情比古人少做了一半,而收效高一倍。


所謂故國者(梁惠王下)許行(滕文公上)